106例儿童恙虫病的诊治配合与健康教育
2012-04-09梁映黄忆
梁映 黄忆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鼠类,人被恙螨幼虫叮咬而被感染。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6例儿童恙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合理的健康教育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男63例,女43例。发病年龄1.5~14岁,其中3岁以下23例,3~7岁40例,8~14岁43例。106例中均有野外活动史(占100%)。有44例(占41.51%)以肺炎、支气管炎、发热而收治儿科治疗。
1.2 临床表现
(1)发热。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5~41.5℃,多为驰张热或稽留热,伴有畏寒、头痛、惊厥、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2)焦痂或溃疡。106例患儿最终在体检发现焦痂或溃疡。(3)淋巴结肿大。106例患儿均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4)皮疹。本组只有38例出现皮疹,占35.85%。(5)气促咳嗽。本组出现33例,占31.13%。
2 诊治配合
2.1 认真查体 溃疡或焦痂是恙虫病的四大特征之一,对诊断恙虫病最具有意义。但儿童恙虫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本组病例中62例在入院时根据临床表现及溃疡或焦痂确诊为恙虫病,44例(41.51%)入院时因主要症状是高热伴惊厥、气促咳嗽、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中毒症状,未发现焦痂而造成误诊,后经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或医师再次认真查体后发现溃疡或焦痂而确诊为恙虫病。因此,凡高热患儿入院时,护士均应注意认真、细致体格检查,在每天的护理中也要细致观察全身皮肤情况。
2.2 监测体温,观察热型 准确绘制体温曲线,发现热型呈驰张热或稽留热时应及时向医师报告,并协助医师进一步作外斐氏反应检测。
2.3 加强沟通与交流 有4例患儿入院曾否认有野外活动史,在沟通中了解到患儿被带到田间劳动时,曾放在草地上睡觉,护士在收集到信息后及时向医师反馈,为确诊恙虫病提供了依据。
3 讨论
恙虫病在国内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尤以6~9月份为高峰期。由于儿童恙虫病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实验室外斐氏反应1∶160才有意义,特异性较低,敏感性不高,故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出现特异性溃疡或焦痂是恙虫病的特征性体征[1],及时发现溃疡或焦痂依赖于医务人员的仔细问诊和体格检查,特别是对身体较隐蔽部位的检查。护士在护理中细心检查患儿的皮肤,有目的地与家属沟通,密切观察、监测体温并注意热型的变化,可以捕捉到患儿的信息及时向医师提供诊断依据。儿童恙虫病的误诊率较高,文献报道儿童恙虫病误诊率在42.8% ~57%[2,3],本组收治的106例恙虫病患儿中,有44例早期误诊,误诊率为41.51%,与文献报道数据接近。陈少娥[4]报道最小患儿年龄仅2个月。因此,医务人员应对本病有足够的认识,加强对门诊、急诊科、儿科医务人员的培训,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遇到发热前有野外活动史或小区草地玩耍史的儿童,应仔细查体及询问病史,必要时作外斐氏反应检测。近年来全国病例报道数呈上升趋势[5],小儿感染恙虫病的病例也有所增加。这与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儿童与老人留守有关。老人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老人把儿童带到田间劳动,让儿童在草地玩耍或在草地上睡觉,如果受到恙虫幼螨的侵袭也可引发恙虫病。因此,除了患儿住院期间做好健康教育外,更要着重于预防,做好院前健康教育。恙虫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重点应针对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突出集中宣教,兼顾分散教育。集中宣教的重点是针对高危人群,例如田间劳动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等,除了本人要注意预防外,还应注意看管教育好儿童,不要在草地上坐卧,或小溪边玩耍。定期到乡村、学校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恙虫病防病知识,使大家认识到恙虫病的预防方法,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务人员野外活动史。分散教育即是做好全民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恙虫病相关知识,有利于降低恙虫病的发生率[6]。
[1]杨绍基,任 红主编.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8-139.
[2]王民德.小儿恙虫病56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0):65-66.
[3]单小欧,钱 彩,陈益平,等.类似严重细菌感染的儿童恙虫病7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404 -405.
[4]陈少娥.儿童恙虫病22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1):107.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恙虫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2009.
[6]辛煜芳,何志娟,莫荣容,等.健康教育前后对恙虫病知识掌握的调查研究[J].广西医学,2008,30(7):1036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