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肝穿刺活检术的临床护理
2012-04-09庞勤辉龙梅朱莉刘文莉全小丽饶燕
庞勤辉 龙梅 朱莉 刘文莉 全小丽 饶燕
(贵州省贵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贵州 贵阳550002)
经皮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不仅是判断成人肝脏损害程度的金标准,对儿重的肝脏疾病及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也具有重要意义。我科2010年8月~2011年1月成功地对9例婴儿进行了肝穿刺活检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临床明确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9例,男6例,女3例,年龄最小为35d,最大为6个月,均为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部分伴有黄疸,肝脾肿大。B超除外肝外胆管闭锁,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
1.2 方法 穿刺时采用单人快速穿刺负压吸引法:患儿取左侧卧位,一名护士将患儿双臂上举固定于头部,另一名护士固定其双下肢,充分暴露患儿胸腹部皮肤,增宽肋间隙。在B超定位下选择穿刺点,并作标记。通常以腋前线8~9肋间及腋中线9~10肋间进针居多。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治疗巾,用2%利多卡因5ml局部逐层麻醉至肝包膜,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皮下,拔出针芯。接盛有15ml生理盐水的20ml无菌注射器,保持针管负压,垂直进针2cm后快速拔针,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压迫数分钟后用宽胶布固定,外加一次性使用的固定臂板,再用小儿外科绷带加压包扎。包扎绷带时,注意松紧适宜,避免过紧而影响呼吸。取出的肝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学检查。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肝穿刺是一项创伤性诊断检查,家长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母亲刚经历了分娩过程,又要面对孩子患病的现实,往往心理脆弱,情绪不稳定,因此,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确保肝穿刺顺利进行的前提。向家长详细说明肝穿刺的必要性,即对肝病病情诊断,指导治疗的重要意义,使其了解手术的安全性、微创性、可行性、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使他们对该检查有深入的了解,必要时可请已行过肝穿刺的病人家长与其进行交流,减轻或消除家长的焦虑及紧张心理,让患儿家属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穿刺术。
2.1.2 病人准备 常规检测患儿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胆红素、腹部B超、胸片及心电图。术前3d每日静脉推注维生素K15mg,推注时速度慢;术前禁食4~6h,以免术中呕吐;温水清洗胸腹部皮肤;术前30min静推苯巴比妥钠(5mg/kg)并更换好尿布,轻抚患儿,使其安静入睡。
2.1.3 物品及病室准备 应备好肝穿包、一次性使用的固定臂板、小儿外科绷带、消毒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组织固定液、20ml和2ml注射器、心电监护仪、给氧装置并针对肝穿刺活检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准备好必要的抢救药品,并配血。建立顺畅的静脉通道,以备准确快速地用药。术前1h穿刺室紫外线消毒。
2.2 术中配合 穿刺过程中,护士一定要按要求配合临床医师。术中固定好患儿,避免患儿扭动,以免穿刺点移位。固定患儿上臂的护士要密切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情况。穿刺完毕,协助加压包扎绷带,要求松紧适度。肝组织标本按要求送检。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24h,避免家长怀抱患儿使压迫点移位而导致出血,绷带包扎2d。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脉搏、血压、心率,连续24h,每30min测血压一次,连续4次。如无异常,改测血压为q 1h,连续4次;后为q 2h,直至术后24h[1]。哭吵较剧时,予以水化氯醛镇静。遵医嘱常规给予维生素K1、止血敏止血及静脉输液,以保证机体所需。
2.3.2 并发症的观察 出血是肝穿刺活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引起肝穿刺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在24h内发生。因此,术后24h之内密切观察病情对婴儿尤为重要,除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外,还应加强对患儿反应、面色、心音、四肢末梢循环情况的观察[2]。注意腹部体征情况,警惕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另外还应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肿胀。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如气胸、穿刺部位疼痛、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等异常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小结
本组9例婴儿均顺利完成肝穿刺活检术,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我们深刻体会到肝穿刺活检术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但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法代替的作用,是判定各种类型肝炎肝组织病变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最直观最确切的一种重要措施。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术中严格掌握穿刺要领,严格无菌操作,医护密切配合,术后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对于婴儿来讲,肝穿刺活检术是一项安全的检测方法,能弥补影像学检查的不足,对明确诊断、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1] 岑瑜.B超定位下肝活体组织穿刺检查术的护理[J].华夏医学,2005,(5):127-128.
[2] 高建娣,王英.婴儿肝穿刺活检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