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作家的“建馆大业”
2012-04-08胡雅君
胡雅君
“我们现在一天的人流量是过去的几十倍,达到了每天120人次。”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在电话里声音疲惫。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位于山东高密一中校园里、原本门可罗雀的莫言文学馆一下子热闹起来。“要接受采访、服务游客,还要接待领导。”毛维杰的日子变得前所未有地忙碌。馆里的解说员从原来的一个增加到三个,仍然无法满足蜂拥而至的人们的需求。
很快有媒体传出莫言文学馆要扩建的消息,毛维杰对此数次辟谣,强调不是扩建,只是按照之前就有的规划开始二期工程。
且不论“扩建”和“实施二期工程”是否真有不同,所有人都明白,诺贝尔文学奖加速了工程的进行。甚至,如果不是诺奖,很少有人知道这所自2009年开馆以来只有一位在编人员、两层展厅的莫言文学馆的存在。媒体的聚焦,也让原先有着根深蒂固“生不入祠”观念的人们感到惊讶:“作家莫言还在世,怎么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学馆?”
但在中国当代文学界,这却并非孤?例。
据调查,莫言文学馆的“前辈们”包括:2006年9月落成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2006年12月启用的陈忠实文学馆;“后来者”则有:2011年完工的王蒙文学馆,以及目前正在高调建设中的魏明伦文学?馆。
贾平凹文学馆三家“连锁”从陕西一路建到贵州
虽然如今给在世作家建文学馆渐成潮流,但2006年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创建时,还少有试水者。贾平凹文學艺术馆馆长木南回忆,最早他头脑里冒出建馆想法,自己也觉得是天方夜谭,“毕竟是给活着的人建馆,陕西还没人做过这事”。2005年他跟贾平凹提到这个想法,贾平凹不置可否,只说了句,“建馆不容易,谁来投资?”
2006年4月的一个周六,木南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闲聊时,提议在校内建贾平凹文学馆,“这馆,谁先建,谁受益”。木南觉得如果能把贾平凹馆打造好,将会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张名片。如今他仍认为自己当时的论断正确,“后来贾平凹母校西北大学也想建个贾平凹馆,但我们已经先建了,贾平凹就没同意他们再建。”
徐德龙2003年就曾聘请贾平凹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两人私交甚笃。对于木南的提议,他当下同意,当天就把校党委书记、基建处处长、校办公室主任等学校头头脑脑召集开会。星期一成立筹备组,星期二开学校常委会,然后徐德龙就给木南打电话:“我是筹备组组长,你是副组长,咱现在就在校园里选址开建。”
参与建馆全过程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工作人员武国鹏透露,当时学校内部对给贾平凹建馆一事颇有争议,但校长意志坚决,建馆一事不到四天便敲定下来。同样的速度也体现在整个展馆施工过程中。2006年5月3日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行奠基典礼,当时就敲定了要在2006年9月23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校50周年校庆这一天办竣工典礼。这意味着要在4个月内完成一栋旧楼的改造和展馆布置。
工期非常紧张。开馆前三天,馆里还是一片狼藉,徐德龙过来四下一看,摇摇头就走了。当时门口被一堆建筑垃圾包围,馆里灰尘弥漫,要展示的藏品散落在地。木南请了清洁公司,又从老家找来50个农民工,三天里包吃包住。开馆前一天,农民工通宵打扫整理,馆藏全部放到位,门口的垃圾就地填埋,用压路机弄平后把买来的草皮铺上去,门口再展开红毯。就这样,文学馆赶上了在校庆日开馆。“简直是个奇迹。”六年过去,木南依然津津乐道。
记者到达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当天是周二,整个上午只遇见了一个参观者,馆门口的空地聚集着一群晒太阳、带孩子的老人。不过,按馆长木南的说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每年大一新生入学、研究生入学、新来的教职工入职,按照学校要求都必须参观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再加上校外游客,该馆一年大概接待三到五万人。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里放了不少农具,来自贾平凹自己家的并不多,大多是从贾平凹老家丹凤棣花村的村民手里收来的。曾经有贾平凹邻居在参观文学馆时惊呼:“那不是我家的背笼吗?咋跑到这儿了?”见旁边游客不相信,指着背笼上的记号说那是他做的,“我说屋里咋少了一个背笼,估计是贾家借去用,之后被带到城里了!”
“我们收集时就不太在意这东西是不是贾平凹的,只要能反映贾平凹笔下农村生活的东西,我们就要。”武国鹏回忆,当时去乡下搜集馆藏时,村民们把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拿出来,“他们有人拿来石头,说是原来贾平凹去他们家玩时经常坐的,有人拿来镰刀,说是贾平凹借用过的,问我们要不要。”
木南觉得目前馆里陈设的展品还是太少,规划时他曾希望放一些贾平凹的手稿和收藏,但因为贾平凹的不配合,最终没能实现。贾平凹私下解释过不答应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放心自己手稿和收藏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如果将来校长换人,这个馆能否持续办下去。
现在馆里的一大特色业务是免费鉴定贾平凹书画的真假。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之外,木南还有个身份:贾平凹字画的经理人。据他称,贾平凹之所以委托他做经理人,就是为了方便他去外地给贾的字画“打假”。从开馆到现在木南已经鉴定过十几副字画,全是假的,“都是上海、北京那边人拿来的”。
这些年贾平凹的字画价格一路上升,现在已达到每幅五万元,而市场上的赝品也越来越多。来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参观的人中也有想买贾平凹真迹的,就托馆里帮忙联系,这些人因为害怕被蒙,大多要求亲眼看着贾平凹挥毫泼墨。“要都去贾平凹家里看他写字,贾老师就没时间搞文学创作了。”武国鹏说,馆里一般会依情况答应或婉拒。
“我们还有自己的吉祥物。”木南说。“凹”与“蛙”同音,贾平凹自己也喜欢“蛙”,木南就选了蛙作为文学馆的吉祥物。在他办公室里,蛙随处可见,陶瓷的、木质的、玻璃的、树脂的、铜质的……“大概有四五十只吧。”木南掏出自己脖子上挂的玉,也是蛙的造型。见记者想拍照,他不好意思地把玉塞了回去:“这个别拍了。”
文学馆门口草地上放着一块巨石,从远处看就是一只惟妙惟肖的青蛙。这块石头是木南在沣峪口河里发现的,他雇来农民,租来吊车,花了七八千元,硬是把石头从河里拖出来,运到文学馆。
2010年,曲江政府打造“博物馆城”,当地政府领导出面跟贾平凹协商,在曲江也建了个贾平凹文学馆,除展厅外,还给贾平凹建了工作室。但政府出资建成文学馆后,就再没介入,而是交由西安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一并管理,每周末开放,贾平凹只在开馆当日去过一次。
更有意味的是,就在今年,与陕西人贾平凹毫无地域关联的贵州铜仁,也宣布投资1000万建造贾平凹文学馆。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当代作家先进代表人物来推动铜仁当地文化发展。”铜仁市碧江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宋喜成说。据称,他们曾派专人背着一大包铜仁县志等资料去贾平凹家登门拜访,又安排贾平凹去铜仁实地参观考察,“我们一再跟贾平凹说铜仁人民很敬仰他,我们是背负着铜仁全体人民的期望来做这件事的。”宋喜成说,是他们的“诚意”最终让贾平凹松口答应建馆之事。
不过在百度“铜仁吧”里,不少铜仁网友却对此事有所质疑:为什么铜仁要斥巨资给外地人贾平凹建馆,这一投入到底给铜仁带来了什么?
宋喜成对这一项目的未来发展颇为乐观。在和贾平凹签订的建馆协议里,铜仁贾平凹馆获得了贾平凹授权,可以售卖他的字画,还会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名义,出售贾平凹的吉祥物“蛙”。
陈忠实文学馆司机捡来陈忠实不要的东西摆在文学馆里
2006年,西安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成一事在当时的陕西文坛引来关注和议论无数。
一直研究陈忠实作品的邢小利早就有給陈忠实建文学馆的想法,看到已有贾平凹馆的例子,便跟西安思源学院院长周延波建议在学院里建一座陈忠实文学馆。
希望通过陈忠实文学馆来教育学生、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周延波爽快答应捐建。2006年10月,邢小利派人去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参观取经,12月初开始建馆,12月18日,陈忠实文学馆开馆。因为要赶上学校新图书馆的竣工日程,整个工期只有十几天时间,“你知道的,在中国,都要赶着献礼。”邢小利说。
思源学院同样规定学校新生和新入职教职工必须参观陈忠实文学馆。文学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帮有需要的参观者联系陈忠实购买他的书法作品。
就连贾平凹、陈忠实二人对记者采访的回应也十分类似——他们都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采访。贾平凹在给记者的短信中除了说明身体状况不好,还特意解释:对于文学馆的事,自己不好说。
邢小利记得,陈忠实文学馆建成之后,有次开会陈忠实说:建馆之初他就不赞成不支持。邢小利插了句,“但你是默许。”陈忠实一笑,没再说什么。
相比在市区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处于郊区的陈忠实文学馆参观者更稀少。文学馆的第一展厅里摆放着一个八仙桌、两把椅子,是陈忠实“老屋一角”的意思。不过这些桌椅其实和陈忠实并无关系,因为陈忠实不愿意捐出自己的生活物品,邢小利便从村民家里淘了这些桌椅摆在馆里。虽然桌椅是“假”的,但桌子上放着的烟灰缸,毛笔、西凤酒酒瓶、巴山雪茄废烟盒却是“真的”。邢小利说,当初为了搜集这些物品走了“曲线救国”的道路,是陈忠实的司机在陈忠实换办公室时,把他不用的东西捡过来给了文学馆。
这些年,有重要人物来陈忠实文学馆参观时,陈忠实也会现身作陪,但他觉得听别人讲解他很尴尬,一般都是在门口接待,然后就坐到沙发上,等着大家看完。
邢小利印象中,建馆6年,陈忠实唯有两次是全程作陪,一次是电影《白鹿原》剧组来,另一次就是曾任陕西省副省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陈宗兴来文学馆。
目前陈忠实文学馆的维持主要靠西安思源学院每年提供的二三十万元经费,邢小利觉得“捉襟见肘”。馆里陈设的陈忠实老照片有的表面已起泡变形。如何通过其他项目赚钱来补贴自身不盈利的文学馆,是邢小利的心事。他计划着要在文学馆楼下经营陈忠实以及陕西书画名家的字画作品。“除了卖字画,还卖文化创意产品、旧书。” 不过要向外卖东西,馆里需要给人开发票,但因为他们注册的是非营利事业型的法人单位,开不了发票,这让邢小利十分苦恼。
如果真的能卖陈忠实字画,无疑利益可观。“陈老师的字画价格一直在涨,去年是六千,今年一万。”陈忠实文学馆工作人员陈长明说。
莫言文学馆向“前辈”们取经
2008年初,高密市政府为打造以莫言为代表的“红高粱”文化品牌,推动高密文化繁荣,决定给莫言建文学馆。莫言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毛维杰成了给莫言建馆一事的主要负责人。毛维杰特意带着同事出高密,赴陕西、北京等地取经,他们去的第一站就是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第二站则是陈忠实文学馆。
2008年春毛维杰告诉莫言建馆设想,莫言反对,他把莫言的意思转告给高密市领导,但领导觉得这馆还是要建。如今莫言得了诺奖,在当地领导看来更是证明了当时建馆的深远眼光,“莫言是高密的,是中国的,是世界的”。至于作家本人的意愿,相较而言反而不那么重要。莫言在2009年莫言文学馆开馆典礼上也说:“文学馆里的莫言和我本人莫言很不一样。”
毛维杰坦言,他们也考虑过给在世作家建文学馆合不合适的问题,但看到之前已有贾平凹、陈忠实文学馆的先例,顿时有了底气。
如今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机房的电脑里,还能看到当时莫言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毛维杰、副会长贾玉德来参观时,在各个角落举起相机拍照、拿出本子做笔记的照片。
毛维杰回忆,他当时着重留意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如何把一个旧楼改造成现代化场馆的经验。后来在参观陈忠实文学馆时,邢小利又建议他们:“一定要尽可能把作家作品的版本收集全,还可以把对作家有影响的那些人的作品也摆上。同时馆里要放一些作家的生活用品,让大家觉得看起来亲切。”
毛维杰对于贾平凹、陈忠实两人的文学馆都建在学校中这一点印象深刻,后来莫言文学馆的建设中,这次“取经之旅”的收获,都被认真贯彻了。
2009年,在山东高密一中,高密政府出资、建筑面积达1900平方米的莫言文学馆诞生。同样是旧楼改造,同样建在学校里,连馆中陈设都有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无数人涌了进去,无数闪光灯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