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非命的美国“双料之父”
2012-04-08陈永庆
陈永庆
汉密尔顿和华盛顿、杰斐逊并称美国“开国三杰”。不仅如此,汉密尔顿还被美国人誉为“宪法之父”和“金融之父”。然而,一场决斗却让其英年早逝,这令美国人唏嘘不已十分痛惜。不过,斯人虽去,伟业尚存。美国能有日后的发展,汉密尔顿的贡献不可小觑。
童年不幸存壮志
风雨过后见彩虹
1757年1月的尼维斯岛上,在一所普通民居内,随着一声婴儿的响亮啼哭,一个小生命呱呱降生,母亲给他取名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从出生到死去,他只有母亲,始终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根据一种说法,他父亲名叫詹姆斯·汉密尔顿,虽出身于苏格兰望族,却终生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因此,汉密尔顿只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11岁那年他母亲也突然去世,为了生计,他只好在亲戚的帮助下找了个学徒工作勉强度日。当时,所有人都不曾想到,这个童年凄惨的男孩日后竟成为美国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勋、“宪法之父”和“金融之父”。
童年不幸,生计艰辛,然困苦并没有磨灭汉密尔顿的远大志向。他在打工之余,刻苦学习,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本能够得到的书籍,这使他小小年纪就学到了不少知识,具有极强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他怀揣梦想,勇于拼搏进取。14岁时,他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渴望成功,为了成功,可以去冒生命危险,但是不能牺牲人格。我希望能发生一场战争,让我展现自己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772年,西印度群岛遭受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汉密尔顿在第一时间给《皇家丹麦美国公报》写了一篇该地遭受风暴袭击的精彩绝伦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亲戚朋友因此感到这个孩子的未来不可限量,如果不设法送他去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就可能后悔莫及。于是,经过商量,决定由他的姨妈带他去纽约求学。孰料,命运多舛,汉密尔顿申请入国王学院(今哥伦比亚大学)未被录取。无奈之下,他只好先到新泽西一所学校暂读。求学不顺,可汉密尔顿并未颓废消沉,而是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每天读书到深夜,清晨又早早起床去安静的地方继续读书。一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国王学院。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更渴望实现远大抱负。
这期间他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先后撰写了许多文章,如《对国会措施的充分辩护》、《被驳斥的农场主》等;还针对《魁北克法案》撰写了两篇观点鲜明、见识过人的文章,被《纽约周刊》登载。1774年7月,他又冒着极大风险作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公开演讲。此后两年间,还写了三本书支持“大陆会议”通过的决议。这一切,使汉密尔顿逐渐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一个名为“科西嘉人”的爱国义勇军组织,每天操练,准备投笔从戎。
更难得的是,年轻的汉密尔顿不仅才思敏捷,有勇有谋,而且敢于担当,关键时刻能临危不惧化险为夷。1775年一次公众集会上,一群愤怒的人预谋袭击校长,危急关头,汉密尔顿挺身而出,采用麻痹和拖延战术与对方巧妙周旋,直到校长脱离险境。
1776年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先是参加了长岛战役,接着又参加了白平原战役。次年3月,他被华盛顿提升为陆军中校任参谋部副官。这一时期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他不仅利用职务便利结识了一大批有钱有势的豪富和社会名流,奠定了日后的政治基础,而且收获了宝贵的爱情。1780年2月,他与纽约最显赫的望族舒勒将军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从此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不过,汉密尔顿并没有头脑发昏沾沾自喜,而是一如既往继续奋斗。同年10月,他指挥一个步兵营在约克镇战役中攻下一个英军重要堡垒,为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再添新功,这使他又一次受到广泛赞誉。
政体布局虑深远
完善宪法立大功
汉密尔顿认为,新生的美国要想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必须废除“邦联制”而建立“联邦制”。也就是说,必须建立一个坚固的诸州联盟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政体安排上,必须真正实现“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对等,相互制衡。在他看来,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民主宪政的道路上稳定繁荣,人民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才能得到有力保证。为此,他不遗余力积极推动制宪会议召开并成功制定出新的宪法。为使新宪法能尽快得到批准,他又和麦迪逊、杰伊等人一起,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数十篇宣传解释新宪法的文章,这其中绝大部分出自他本人手笔。后来,这些文章被汇编成《联邦党人文集》发行,美国政治学者罗西特高度赞誉该文集是“美国政治学迄今最重要的著作”,是美国“政治理论的经典著作”,是美国政治文献中“仅次于《独立宣言》和宪法、位居第三的文献”。
汉密尔顿还是美国最早对司法审查权给予明确有力阐述的政治家。关于司法审查权,今天的人们大都已经清楚,它是指法院享有解释宪法和一切法律的权力,并享有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的权力。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形成之初,司法权是“三权”中最弱的一项,根本无法与其他两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汉密尔顿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制宪会议后,他及时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详细论述了对司法权的看法,明确指出:“解释法律乃是法院的正当与特有的职责……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的立法无效之权。”这一重要思想,得到了许多人认同。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很快通过“马歇尔判案”使之变成现实。于是,司法审查权最终成为法院享有的一项无可置疑的重要权力。
不仅如此,汉密尔顿还最早提出了“暗含权力论”和“宽泛解释论”,从而开创了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解释宪法的先例。当时,为进一步改善公共信用和健全金融体系,漢密尔顿要求国会批准建立国家银行。但反对派认为,银行是少数人发财致富的机构,宪法并没有授权政府批准建立银行的规定,这一提案“违宪”,坚决不能批准。可是,不设立银行,就无法建立国家必须的金融体系。为此,汉密尔顿不得不旗帜鲜明地与反对派论争,明确提出了“暗含权力论”和“宽泛解释论”。他指出:“宪法授予政府的权力中,包含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的权力,这是暗含的权力,暗含权力像明示权力一样有效。必须宽泛解释宪法,才能使政府在应对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中成为坚强有力的组织,否则便是作茧自缚。”最终,议会批准了“银行法案”。“暗含权力论”和“宽泛解释论”以后被最高法院在判案中反复使用,从而肯定了其正当性与合理性。这样,它们在美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就成为最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之一。汉密尔顿提出的这一理论,几乎准确地预见了以后美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为美国宪法注入了活力。因此,他被美国人誉为“宪法之父”。
创造金融新体系
促进发展建奇勋
长期殖民统治和战争的创伤,使战后的美国一片凋零,战债积累不堪重负,信用濒临崩溃,财政混乱不堪,国库空空,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种矛盾尖锐。如何建立美国信用,健全金融体系,使长期积压的债务问题得以解决?如何建立完备的财政管理制度,使国家有稳定的财政收入,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何尽快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困难重重,问题如山。斯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热切盼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首任财长汉密尔顿能开出良方。万众瞩目中,汉密尔顿开始了美国财政制度的重建与改革创新。
首先,鉴于初生的美国非常稚嫩,进出口贸易主要与英国进行,经济上暂时无法摆脱对英国依赖,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进口税。如果与英国发生冲突,刚建立的金融秩序和财政大厦就会倒塌,更鉴于财政政策与外交政策紧密联系,所以汉密尔顿坚决主张与英国保持友好。他告诫国人:“没有固定的朋友,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敌人。无论何时,都要坚决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准则。美国还是一个太年轻的国家,它需要时间成长,因此要极力避免卷入欧洲的冲突。”1789年,欧洲爆发战争,汉密尔顿极力推动华盛顿总统发布了“中立宣言”。其后不久,美英之间出现战争危机,他又积极推动签订了美英《杰伊条约》,使战争危机得以化解。毫无疑义,汉密尔顿为美国早期外交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远见卓识,让美国在其后的发展中受益匪浅。
其次,汉密尔顿最早洞悉英国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之深远意义,他及时向国会呈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论证了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国家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措施。此报告不仅反映出汉密尔顿希望美国早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强烈愿望,而且也反映出他作为首任财长的深谋远虑。因此,弗农·帕林顿称汉密尔顿是美国18世纪领袖中“最现代化的和伟大的美国人”。
再次,创建国债市场。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大英帝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然而,新生的国家百废待兴,一切建设都急需大量资金,钱从何来?这是摆在当政者面前必须破解的难题。汉密尔顿出任财长后,在进行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创建过程中,想到了国债市场这步棋。可是,他美妙的设想却遇到了杰斐逊等的强力反对。怎样说服杰斐逊呢?汉密尔顿苦思冥想之时觉得应该巧使计谋。当时,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还不到1年,各州为争夺永久首都吵得不可开交。谁都明白,赢得永久首都将带来多么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客观而论,纽约经济实力最强,这不仅因为它早已是临时首都,是当时北美最发达、交通最便利的城市,而且纽约市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联邦首都已投入巨资。可论政治影响,却是弗吉尼亚占优。弗吉尼亚不仅为独立战争做出了最大牺牲和最大贡献,而且有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等声望卓著的开国之父,都热切期望合众国的永久首都能落户弗吉尼亚。一天,汉密尔顿在去财政部的路上和杰斐逊不期而遇,两人礼节性地打过招呼后,杰斐逊邀请汉密尔顿共进晚餐。凭借敏锐的直觉,汉密尔顿知道机会来了,杰斐逊邀请共进晚餐肯定是要与他做笔“交易”,以支持建立国债市场来换取他支持建都弗吉尼亚。晚餐顺利而愉快,双方一拍即合,皆大欢喜。几天后,美国国会顺利通过了汉密尔顿起草的《公共信用报告》,华盛顿总统立刻签署成为法律。美国国债市场迅速崛起,成为金融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彼时,汉密尔顿倾全力创建国债市场之深谋远虑,能洞悉其玄机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美元霸权逐步确立、美国迅速崛起时,“地球人都知道”了其“金融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汉密尔顿被誉为美国“金融之父”并非浪得虚名,他在财长任期内,为美国货币金融体系构建了五大支柱:其一,统一的国债市场;其二,中央银行主导的银行体系;其三,统一的铸币体系;其四,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其五,鼓励制造业发展的金融贸易政策。这五大体系的建立,对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美元霸权的建立、对美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居功至伟。
美国著名政治家韦伯斯特曾评价说:“汉密尔顿创建的金融体系,是美国繁荣富强的神奇密码。他叩开信用资源之门,财富洪流立刻汹涌澎湃。美国人民满怀感恩之情,世界人民满怀敬畏之心。丘比特拈花一笑,智慧之神翩然而至,那是我们钟爱的希腊神话。然而,汉密尔顿创造的金融战略比希腊神话还要美妙、突然和完美。他那不可思议的大脑灵机一动,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就应运而生。”韦伯斯特的评价也许言过其实。不过,作为美国“金融之父”,汉密尔顿当之无愧。
个性弱点酿大祸
命丧决斗太愚蠢
汉密尔顿在政治上是一个保守的共和主义者。他曾公开宣称:“英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因此,遭到杰斐逊派的极力指责,称他是“君主主义者”,企图将英国“君主制”引入美国。然而,汉密尔顿虽然赞赏英国制度,但他从未建议在美国建立君主制,他拥护“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
作为个性鲜明的人,汉密尔顿思维敏捷,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有斗争的勇气和不倦的精力,对于为之奋斗的事业,有牺牲与奉献精神,他有许多值得称颂的品质。然而他也有极其突出的缺点和不足。他性格耿直,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脾气急躁,一些作法不免失之谨慎;他不怕困难和任何阻力,敢于斗争,可是对不同意见,也毫不容忍,不懂得妥协的重要性,不懂得“方圆有度”的重要性。作为政府高官,他经常不顾后果直接参加党派论战,公开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其他高官。1800年总统大选中,他还公开攻击自己党的总统候选人。凡此种种,不仅使他失去许多追随者,也给自己“制造”了许多不该有的政敌。本来,因新的财政政策出台,已引起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冲突,形成了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和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在各方面的激烈较量。两个互不相让的“死对头”,在彼时的政治舞台上,已构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这按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尽力避免。可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两人谁都没有这样做,他们处处针锋相对。对于前者而言,这其实早已种下了悲剧命运的苦果。
除此以外,汉密尔顿和伯尔的矛盾也同样如此。两人在独立战爭的战场上认识,曾并肩战斗,是生死与共的战友。独立战争结束后,两人都凭借出色的政治能力和军功筹码进入政界,同样都是政府高官。然而,两人终因政见不同阵营不同而日渐分野,隔阂日深,矛盾不可调和。最终,两人决定以决斗了结恩怨。
1804年7月11日,美国史上最有名的一场决斗发生了,这恐怕也是世界史上极其罕见的决斗。决斗的双方一是汉密尔顿,一是副总统阿伦·伯尔。依据决斗规则,汉密尔顿先行射击。一声枪响,伯尔安然无恙。轮到伯尔射击,同样一声枪响,一颗子弹不偏不斜正中汉密尔顿右胸,年仅46岁的美国“双料之父”轰然倒地,与其生命一同倒地的还有其未竟的美丽梦想。
结果为什么会这样?是汉密尔顿枪法不好吗?事后,人们在他的日记里找到了答案。原来,决斗的前一天,汉密尔顿就在日记里写道:“我的信仰让我相信,决斗时不应将子弹真的射向对手。”第二天,他的子弹果然远远偏离了伯尔,但伯尔则不这么想,他还击的子弹准确击中了汉密尔顿。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