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面包”与“特浓普京”
2012-04-08近藤大介
近藤大介
驻北京的日本大使馆在今年2月从建国门搬到了亮马桥,我因而也多了许多去亮马桥的机会。最近,我在亮马桥有了一次不可思议的遭遇。
此次遭遇與大使馆或者中日外交并无直接关联。在日本大使馆新址门前的大道旁,有一个名为“红炉磨坊”的面包店。这家外表并无稀奇的面包房,却十足地让我惊愕万分。
或许是因为地处日本大使馆附近,这家面包房陈列面包和蛋糕的标签上,都标注着中文和日文两种语言。然而仔细一看却让人大跌眼镜——日本人最喜欢的“奶油面包”的日语翻译原本应为“クリームパン”,而这里却翻译成了“クレームパン”(“クレーム”在日语里为“抱怨、抗议”之意),直译成中文就是“抗议面包”。如果是不懂中文的日本人看了,或许会把它误会成是在日本大使馆抗议之前吃的面包,从而惊慌而逃吧。
我问“红炉磨坊”的店员,店里最受欢迎的商品是什么。她指着货架最下层说:“特浓布丁是我们开业10年来最受欢迎的商品。”
我将目光转向下方,不禁倒吸了口冷气。“特浓布丁”的日语本应是“濃厚プリン”,而这里却被翻成了“濃厚プチン”(“プチン”在日语里是“普京”的意思),也就是“特浓普京”。这名字在不懂中文的日本人看起来,就像是那位铁腕俄罗斯总统被压扁后浓缩在了这个布丁中一样的感觉,让人顿失品尝它的欲望。
但由于实在是饿得不行,索性也顾不得那可怕的名字,买了“抗议面包”和“特浓普京”,上到位于二楼的咖啡厅吃了起来。没想到,有着如此可怕名字的它们却美味至极!甚至可以与东京数一数二的银座木村屋的面包和银座千疋屋的布丁相媲美。
如此名字与美味的巨大落差让我不禁感慨。很多中国商品的内在其实非常出色,但却因为疏于包装和宣传,在外在观感上不占优势。而这个面包和布丁就是其中的典型。
我终于无法继续沉默,拜托面包店的店员把店长叫了过来。过了一会儿,一位身材略显纤细的中年男人缓缓走来。我先是大大地称赞了一番面包和布丁的美味。听到我的赞扬,那位店长自豪地说:“我们的商品所使用的面粉都是从加拿大直接进口的,完全是无添加无色素。”
其后,我跟他说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你们的面包有难得的美味,店的位置又在日本大使馆附近,但是日本人未必会买你们的商品哦!”接着,我解释了其中缘由。听了我的解释,店长破颜一笑,向我提出了帮忙检查店里所有商品日文名称的请求。受到委托的我,将50多种商品标签上所标注的千奇百怪的日文名字一一改成了正确的用法。
为了感谢我的帮忙,店长提出要请我喝一杯咖啡。就这样,我们坐下来聊了许久。聊天过程中,我得知这位店长竟然是国民党4大家族之一的陈家的后裔。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在90年代曾担任台湾三大报纸之一——《联合报》的东京支局局长。我们谈论的话题从面包的日语名称到中日政治、历史、外交、经济,之后又一起用了晚餐,闲聊了近5个小时的时间。
夜色渐浓,我与陈店长告别。这次的偶遇让我再次深深感慨中国的奇妙。在中国,仿佛所有的地方都蕴藏着出人意料的邂逅和际遇。然而,这也正是身在中国的乐趣所在。不管是人还是物,虽然“外在”很重要,但是其中的深意和内涵才更值得品味和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