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气囊反搏辅助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
2012-04-08潘玥
潘玥
(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 30005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的患者,手术风险和死亡率会明显增加。主动脉气囊反搏术(IABP)是一种机械性辅助循环的方法,对衰竭的心脏可起到辅助和支持的作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灌注,稳定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心功能。两者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急诊PCI患者的生存率[1]。我科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IABP支持下,对1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54~76岁,平均71.6岁。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间壁、前壁和广泛前壁)梗死15例,下壁合并右室梗死2例。14例合并明显的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其中2例PCI术前出现室颤,1例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病变。另外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尚不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但收缩压≤90mmHg,根据心电图判断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1例、下壁合并右室2例,均在IABP辅助下实施PCI。
1.2 治疗方法 局麻后,选择股动脉穿刺,在X线定位下,插入气囊导管,导管为8F双腔经皮主动脉气囊导管,透视下将IABP导管逆行植入主动脉,气囊置于左锁骨下动脉2~3cm的降主动脉内。连接主动脉气囊反搏机,采用心电图R波触发,反搏频率为1∶1,当心率>120次/min时,反搏频率为2∶1。
1.3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应用IABP 12~34h,平均19h,16例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症状缓解,血流动力学稳定,撤机后无1例发生感染、缺血、血栓栓塞、气囊破裂等并发症。两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血,经局部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
2 护理
2.1 掌握IABP的使用 熟悉IABP工作原理和报警项目的内容,正确识别报警原因,保持管路通畅及压力稳定。配制肝素盐水,置于加压袋内。每小时冲洗管道1次,保持管道通畅,观察压力波形态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观察连接处有无血液反流,如果发现管中有血,及时用注射器抽吸3~5ml后,更换注射器,再用肝素盐水冲洗。
2.2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的变化 IABP辅助治疗前后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心电图变化,有利于IABP疗效的评估。合理选择触发模式,一般多选用心电图触发反搏,应选择T波低平,R波明显的导联。当各种原因引起心电图不能有效触发时,可采取压力触发模式。本组患者均采取心电触发模式。
2.3 体位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大腿弯曲不能超过30°,床头抬高应小于45°,避免屈膝、屈髋引起的气囊管打折。防止导管移位、脱出、扭曲或管道牵拉过紧使气囊移位。给患者更换床单和翻身时,应保持管道的正确位置。
2.4 肢体功能锻炼 被动活动肢体,每4h被动肢体功能训练一次,确保肢体的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强直,促进血液循环。
2.5 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2.5.1 下肢动脉栓塞 由于IABP管堵塞动脉腔影响下肢供血,以及下肢活动受限等因素,患者可发生股动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如果出现肢体温度下降,皮肤苍白,感觉迟钝,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可能有栓塞的危险,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本组患者未出现栓塞情况。
2.5.2 出血 IABP期间和PCI术后均要使用抗凝剂,穿刺部位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定期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根据部分凝血活酶(ACT)时间调整肝素用量,观察患者有无消化道、泌尿系统、口腔、皮肤黏膜的出血。本组2例患者穿刺部位出现渗血,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并给予对症处理后出血停止。
2.5.3 感染 IABP和PCI均是侵入性治疗,应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每日更换敷料,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红肿及分泌物形成,监测体温和血白细胞变化。敷料被血、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保证伤口处清洁干燥。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
2.6 撤除IABP的护理 当患者症状改善、四肢温暖、尿量>30ml/h,已停用多巴胺、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70mmHg、HR<100次/min、无恶性心律失常时,可撤除IABP。撤机应逐渐进行,由1∶1(气囊充气∶心率)改为1∶2或1∶3[1]。在撤气囊导管前,气囊需继续工作,以防止气囊上血栓形成。拔管时,应向病人解释拔管时可能出现的疼痛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合作。拔管前停用肝素4~6h,ACT降至200s以下时拔管。拔管后不急于压迫止血,让血液从股动脉穿刺点远端向外排出,以清除栓子,然后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8~10h,严格卧床24h。注意观察伤口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本组患者拔管顺利。
3 小结
PCI能迅速、完全和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冠状动脉的前向血流,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心脏功能,提高治疗成功率,已成为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IABP与PCI联合应用,可提高AMI患者PCI术的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有利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预后[2]。护士应熟练掌握IABP相关理论和技术,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1]胡大一,向小平.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7-314.
[2]Mishra S,Chu ww,Torguson R,et al.Role of prophylactic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high-risk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J Cardiol,2006,98:60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