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的理论依据探析
2012-04-08黄栋
黄 栋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的理论依据探析
黄 栋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养也不例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国防教育理论中考察其理论基础是加强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养的必然要求。
国防教育;民族精神;理论依据
民族精神既能对全民族起到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作用,又能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向外展示本民族的优秀特质 和良好形象。高校国防教育中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的思想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国防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精神培养的论断
(一)以民族特性和时代性为核心的马列经典论断
查阅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关于民族精神的论述其实并不多见。通过关键词“民族精神”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全文检索,笔者查阅到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引用或论述共有八处。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对民族精神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但他们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忽视对有关民族精神问题的观察和考量。首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性格的特征”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不同民族在民族性格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根本特质和内在的规定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其次,“爱国主义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的思想。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是爱国主义的经典定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反对资产阶级的狭隘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国际主义一致的。此外,还提出了“民族精神是民族自觉和民族解放的必要精神条件”,“民族精神具有世界性的内容”等。
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民族精神培养的研究,虽然要与时俱进地吸取更多新的元素来丰富培养内涵,但也不能忘了要对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精神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解读,挖掘其当代价值,既是对民族精神理论研究的深化,又能对做好当前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断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先进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问题。其一,毛泽东要求“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的思想,不仅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现在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二,邓小平强调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指明了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其三,江泽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和优秀文化进行了科学总结,而且提炼和概括了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创新、创业等时代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提出和指明了时代任务和重要意义,并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到非常高的战略地位。其四,胡锦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概括中突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并且进一步指出了民族精神培育是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的根本途径。可以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层面,也应当是最容易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理解、认同、接受和奉行的部分,特别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前尤为迫切和重要。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人和发展者,通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精神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这些优秀理论和成功实践,是我们在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必将把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民族精神培养的理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人的本质的认知和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能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这些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从而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民族精神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指明民族精神培养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原则是:“方向原则、求实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主体原则和示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族精神培养教育,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坚持和运用上述原则,可以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发展。
(二)注重实践的学科特色提供民族精神培养的科学方法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的学科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基础平台。它既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坚定不移地为人的科学全面发展提供服务,做人的工作,又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操作性强,它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经验的简单总结,而是在实践中反复得以检验后上升为人类理性认识活动的理论建构。这种实践性可直接运用于高校国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养当中,使培养过程结合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国内形势, 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让学生自觉接受国情、民情、民族历史教育,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而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 不断增强其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从而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拓展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方法、决策方法、基本方法、特殊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评估方法、方法艺术等都将对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依据。比如,在现状分析上,可以采取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比较研究法;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榜样教育法等相结合的办法,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经历,形成自我教育的环境,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并能更好地认同教育内容等。
三、国防教育理论关于民族精神培养的学说
(一)“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简单地把国家安全、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服兵役、参加民兵活动等作为国防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根据相关理论和法规来看,应包括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理论教育、国防历史教育、国防常识教育、国防法制教育、国防科技教育等,还包括战备形势教育、国防任务教育、敌对国家和军队的情况等方面的教育,也包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全民教育的其他相关内容。这些教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融会在国民教育的统一整体之中,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其实质和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是在全体人民中唤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中华人民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第二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国防教育所要培养的国防意识正是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因此,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为精髓的国防意识的理论对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
国防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的背后必然有自己的价值支撑,包括国家的经济基础,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上的清明,民族精神的凝结与国入信仰的统一。这些要素在对国防教育的建设与引导共同起着价值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能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有效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发展,维护与促进祖国统一等,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突显出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由此可见,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具有同样的价值取向和同目的性,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现了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
[1]肖季文.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防教育理论概述[J].军事历史研究,2004,(3).
[2]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3]施勇.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价值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10).
G64
A
1673-2219(2012)08-0123-03
2012-04-20
2011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1C0581
黄栋(1980-),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
(责任编校:何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