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

2012-04-08龙春芳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马尔原语译语

龙春芳,熊 欣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

龙春芳,熊 欣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翻译的关键是看如何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出中国风俗,传统和典故等文化信息。本文以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出发,对国外译者译本(翟理斯和马尔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在文化信息处理上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并试图研究跨文化翻译角度在中国古典文库翻译中的导向作用和重要意义。

《聊斋志异》;译本研究;文化传播

《聊斋志异》作为蒲松龄的传世之作,以其文思巧妙,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而被称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任何翻译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因而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达。在处理《聊斋志异》中大量的文化信息时,不同的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各有不同,更以国外汉学家们英译本的系统研究见长。

1 《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综述

目前《聊斋志异》的外文版本已近百种,其中英译本就有20多种,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外文版本最多的一部小说。其中比较通行的英译本有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以及两名美国学者丹尼斯·马尔和维克多·马尔合译的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某个译本的个案研究和多个译本的比较研究[1]。其研究主要涉及《聊斋志异》英译的源头以及各译本的概述。单个译本的个案研究中陈振霞的《马尔英译<聊斋志异>研究》对马尔的译本做了详细全面的解释,不仅多角度地研究了马尔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也指出了其不足和缺陷,综合地对马尔的译本做出了评介。崔瑶的《乔治纳阐释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相关译本做了详尽的对比研究。此外,虽有席惠莉的《从文化视角看<聊斋志异>三个英文译本》以及杨国强的《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对比研究,开始关注著作中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的分析,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翟理斯和马尔这两个比较通行的版本在处理文化信息时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

2 翟、马两译本概述

翟理斯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由于在中国任职而在中国生活了25年,因此对于中国文化有着透彻的了解。他于1880年翻译了《聊斋志异》的第一个英文节译本。书中收录了他精挑细选的165个故事,而删去那些他认为与时代脱节,无意义的文章。他尊重原文风格,并对译本中的失误、细节一再进行修改,1908年出版的修订本,为目前最通行的译本之一。

维克多·马尔和丹尼斯·马尔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两人都有在中国居住,这对他们的翻译生涯意义重大。两人于1989年共同出版了《聊斋志异》英译本并于2001年修订再版。译本在遣词造句上精雕细琢,在保持原作优美风格的基础上,力求重视于原文,在尊重原语文化的同时尊重了译语读者的语言文化特征,多种翻译策略并用,是最成功的译本之一。

3 翻译中的文化传译考量

所有的语言都是根植于文化,反映并依附于一定的文化。翻译是译者对两种文化进行交流、理解和转换的过程。译者在跨文化翻译中需尊重原语和译语文化,使用最恰当的方式处理有关民俗、文化差异等。由于社会背景宗教政治各方面的不同,译者难免会遇到文化信息不平衡的情况,这时,要使用跨文化翻译的翻译策略,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的韵,使译语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多的信息。

以奈达为代表的归化翻译策略强调跨文化翻译的交际功能,强调文体平衡、社会和文化价值平衡和语言学特征的平衡(包括语用、语法和语义对等)。他的动态平衡理论被解释为译语读者以其使用的语言,对译语传递的信息做出象原语读者对于原语一样的反应程度[2]。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缔曾指出归化法就是使译文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中。异化法就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译语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忠实于原语的文化信息和语境,为译语读者再现真实的异域文化[3]。

说到归化和异化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意译和直译的翻译方法。意译对应归化,是指从译语读者的接受角度加以考虑,保证原文意义传达而不拘泥于形式和结构与原文的完全对等,重在自然流畅。而“直译”与异化相对应,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既要保证意义的流畅、正确传达,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信息。一般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意译多于直译,但过多的意译有时会使译文脱离原语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利于译语读者对原语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过多的直译又会使不了解原语文化的译语读者茫然不知所云。在翟、马处理《聊斋志异》中大量的俗语、典故以及民俗等方面的信息时,他们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的效果大相径庭。

4 翟理斯、马尔两译本的异同比较

4.1 文化信息处理的异同

对原语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直接影响到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发挥。由于译者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短不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同,造成了他们对文化信息处理上的差异。这里讲的文化信息包括文章中的典故、俗语、名字等能够凸显出中国文化特色和社会习俗的内容。正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前者更通晓中国历史文化,因而更能正确对其做出正确的理解和传达。比如,在《考城隍》一文中,翟将“关壮缪”译为“the God of War”,本可以到此为至,因为意思已经清晰明了地表达了出来,但是翟更进一步加了注脚,将这位中国战神介绍一番。不仅表达了原作者的意思,也向外国读者介绍了这个中国典故的相关知识,最大程度传播了中国的文化。相反的是,在《凤仙》中,译者把“南阳三葛,君得其龙”译为“After all,of The three Zhunges of Nanyang,you got the dragon”,并未能解释清楚“三葛”具体指什么,没有把原语中所含的“三葛”这个重要的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意思模糊,且dragon一词非但未能准确传达“杰出人才”之意,反而令译语读者因dragon一词的负面信息而导致解读的失误。又如,翟把“倾国之姝”译成“a perfect Hellen for beau⁃ty”,完全照顾到了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用希腊神话中的美女海伦作比使原语意思表达清晰明了。马尔在翻译“略举一二人,大概可知,乐正师旷、司库和峤是也”一句时,把人名直接音译为“Shi Kuang and Treasur⁃er He Qiao”,既无加注也无脚注,基本上没有把蒲松龄原本想要表达的“贪婪的师矿和吝啬的和峤”之意表达出来,这样必定会使译语读者不得其门而入,达不到传意效果。由此可见翟、马在处理文化信息的差异时,翟更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而马译文中忽略了原语文化信息的保留,没有照顾到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差异。从两译本比较可以看出,文化信息处理中,直译和意译并非不可并驾齐驱,归化和异化并行不悖。当地名、人名或某些专有名词直译产生歧义或误解时,须结加注,增词或释义等翻译方法[4]。另外,二人在处理与宗教、封建礼教有关的信息时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译“盈盈一水,青鸟难通”一句时,翟、马二人都将“青鸟”包含的汉武帝、西王母这一故事中的文化意象省去,而直接将青鸟翻译为“messager”。与此处相同的是,在“转念阿宝未必美如天人”的翻译时,两人同时使用异化将“天人”翻译成“angle”,虽更贴近英文读者的文化背景,但是会造成误解,使读者误以为中国人也信奉基督教。

4.2 翻译目的角度的异同

翻译目的角度上翟更倾向于传播中国本土文化,因而更倾向于使用异化。而马尔则更侧重于译文读者的理解方便,较多的使用归化。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在翻译时完全只使用某一翻译策略,翻译时必须要能做到归化和异化并用,相互融合,侧重点可以稍有不同。就《聊斋志异》书名翻译来看,翟将其译为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通过省译“聊”字的归化手法,给译语读者传递了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是中国的神话传说。马尔把书名翻译成Strange Tales from a Make-do Studio,旨在把“聊斋”二字用贴合西方读者的方式译出,用make-do一词竭尽对原语的阐释[5]。在《崂山道士》一文中,翟将“嫦娥”直译成“Chang’e”并配上注脚,详细解释了嫦娥的身份,特征等,使译语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神话的魅力,通过对原语文化的保留让译语读者更加体会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马尔在《长亭》的翻译中将“妾与君琴瑟数年”意译成“You and I have been like lute and zither for years”[6]。“琴瑟和鸣”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典故,马尔没有把这个典故的内涵告知读者,反而把琴和瑟译成了“lute”和“zither”,这样意思模糊,读者无法明白其中深意。如果直接音译成“Qin”和“Se”,再加以注解或者采取更直接的符合译语文化的意译手法,必能更清楚地表达出“夫妻情笃和好”的美丽意境,令译语读者由生向往之情[7]。

4.3 翻译方法的对比

两者在翻译方法上是多种方法:直译,意译,改译,增译,减译等并用,无明显的偏向。《考弊司》中马尔把“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改译成“Filiality,fraternity,loyalty,faithfulness”and“Propriety,justice,honesty,hon⁃or”,用简练精准的语言完好地再现了作者的原意,改的恰到好处。增译和漏译在二者的译本中都极常见。如马尔在《促织》中把“连城拱壁”译为“a treasure more precious than the legendary piece of jade to the worth of fifteen cities”,译文尽管只是增加了fifteen cities,却使得整句话的意思清晰明了,生动形象。而翟理斯为了维护中国文化的清纯性,更是删掉在他看来不雅的段落,直接不译。由此可见,在翻译方法的使用上,两译者秉承着多种方法并用的原则。翟侧重原语文化的保全,着重译语对其读者的阅读效果;马尔则侧重译语意义的完整性,不惜破坏原语中的某些文化因素。

5 结论

《聊斋志异》内在蕴含的大量中国古典文化因子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文化差异的处理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保留。通过对比研究,两译本在翻译策略上都是归化和异化并举,翟更常使用异化而马重使用归化。中国大文库的对外翻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效度及中国大国形象在西方受众中的广泛树立[8]。通过研究国外汉学家对中国作品的译著,对比国内学者的相关翻译作品,更好地提高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力度。

[1] SONGLING PU.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Translated by Herbert A Giles.London:Penguin Classics,2006:257-302.

[2] SONGLING PU.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M].Translated by Denis C Mair,Victor H Mair.B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185-216.

[3]陈振霞.《聊斋志异》研究[D].马尔,译.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323-336.

[4]杨国强.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3):366-368.

[5]李海军,熊云凤.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2009(2):150-152.

[6]晏开维.浅析翟理斯对《聊斋志异》典故的翻译[J].商业文化,2009(6):76-78.

[7]王绍祥.翟理斯与英译《聊斋志异》[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1-6.

[8]熊欣.对外传播及汉译外现状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5):99-103.

AComparison of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iao Zhai Zhi Yi from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Long Chunfang,Xiong 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 of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Liao Zhai Zhi Yiis full of challenges to convey the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Chinese customs,traditions and allusions within the acceptance of readers.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famous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Herbert.A.Giles and Denis.C&Victor H.Mair,aiming at finding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unveiling the guiding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Liao Zhai Zhi Yi;comparison of translation versions;cultural transmission

H315

A

1005-0523(2012)03-0107-04

2012-02-16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科研项目(10B075)

龙春芳(1975-),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马尔原语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好一个“救命者”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