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2012-04-08刘少杰

关键词:价值体系表现形式形式

刘少杰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共同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建设、提高、传播这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固然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任务。但是,仅此还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有效发挥其实际作用的目的,还应当考虑一个至今不为人们明确认识的重要任务: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一、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意识形态更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内容是指各种思想观点、价值原则、社会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而意识形态的形式则是指这些思想内容以什么样的样式表现出来的,亦即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事实上,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不仅思想观点要以一定的语词、判断和推理表现出来,而且即便没有形成某种理论形式的社会信念、社区意识或集体精神,也一定要通过某种心理倾向、社会共识或集体表象表现出来。

正是因为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从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展开形式两个方面的紧密联系中去分析意识形态现象。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形态时,不仅揭示其思想观念的荒谬性,而且要指出其表现形式上的头足倒立;曼海姆论述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时,不仅概括了意识形态在理论立场和学术流派上的变迁,而且还要说明它在形式上怎样从特殊意识形态向普遍意识形态的发展;迪尔凯姆论述集体意识或群体心理时,不仅对其中的道德规范和宗教原则等作了分析,而且还指出了介于范畴和本能之间的表象意识是其存在形式。

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决定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明确地把握了意识形态变换多样的表现形式,才能清楚地把握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所以思想家们都十分注意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然而,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那些新、奇、特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心理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往往在追踪、捕捉或辨析这些千变万化的思想内容时,对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关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成为一个薄弱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代文化影像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不断翻新,而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

在讨论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时,我们曾论及意识形态在文字文化时代和视觉文化时代的不同点及主要表现形式[1]。以印刷文字为思想意识主要传播工具的时代,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语词或语句表达出来的概念、判断和推论,相对于人们要表达的价值信念或思想观点,语词、语句和概念、判断、推理都属于思想的形式。而相对于人们要指涉的事物和要表达的意愿,语词、概念和判断等都是抽象的。但到了20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情况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各种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影视传媒,还有3D和3G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图像技术,以及可视电话、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为人们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生动具体的影像世界,原先被抽象地包含在语词或概念中的政治观念、法律道德或价值信念,纷纷融入琳琅满目的形象之中,摆脱了抽象枯燥的形式,以生动的形象获得了空前活跃的生命力。

种种迹象表明,当代传媒技术不仅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而且也改变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当然,这里不是说意识形态就不以印刷文字的形式存在和传播了,而是说相比之下,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更多地是以影视形象存在和传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承载着对话、整合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任务,若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不辱使命地完成其承载的任务,仅仅凭借庞大的宣传队伍和占绝对优势的宣传设施还不够,还必须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信念。

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思想或新内容,而且也应当使其不断地获得崭新的形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突破在印刷文字时代形成的抽象意识形态观念。可以说,不仅那些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专业研究人员、职业工作者或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而且大部分对意识形态有些认识的非意识形态专业社会成员,提到意识形态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理论化、体系化的思想观念,或者说,只有那些称为理论体系的思想观念才被人们看成是意识形态。应当承认,理论化、体系化的思想观念确实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作为一个阶级或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更应当达到理论化、体系化的程度。但是,如果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来观察意识形态现象,那些尚未达到理论化、体系化程度的理想信念、价值原则,也应当承认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

特别是在当代新传媒技术大规模地替代印刷文字以丰富的生动形象传播意识形态的新形势下,更应当及时调整把意识形态仅仅看成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思想观点的认识,应当敏感而清醒地意识到在文化影视化、传媒视觉化的新形势下,大量意识形态现象是以生动的感性形象表现自身的。在回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意识形态变化时,人们很容易想起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乃至一般社会成员中都产生强烈反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以哲学观点为主要内容甚至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讨论,确实起到了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就此而言,理论层面的意识形态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不能因为肯定理论层面的意识形态而轻视了非理论层面尤其是以生动形象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现象。1980年,一部名为《大西洋底来的人》的17集美国科幻电视剧在中国电视上播放,这是国内正式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视剧,尽管当时每周只在周六晚上播一集,却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有人形容当时收视这部电视剧的情形是万人空巷。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至今仍能想起,剧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仅是“麦克哈里斯”这位“大西洋底来的人”,能在深海高水压中自如地游泳,呼吸和力量都有与人类不同的特点,而且人们还能想起初次在电视剧中看到美国城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这些发达而富裕的城市生活不仅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实现现代化的欲望,而且也引起了人们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复杂思考。

可以说,这部没有直接宣扬美国实用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电视剧,其意识形态的作用却十分强烈。那些甚至看过《大西洋底来的人》两三遍的基层群众,未必能从中概括出一些系统的理论观点,但是人们都能从中领悟到很多可以用来突破陈旧保守的政治说教的思想原则。因此,这部电视剧对长期在左倾政治观念的束缚下形成的封闭、保守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信念的挑战、冲击,既是巨大而深刻的,也是广泛而充分的,它在改革开放之初起到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意义不可低估。从这部电视剧在中国放映的效应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感性形象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影响更为具体有效。

直至现在,很多从事政治宣传或意识形态传播的专业人员,仍然习惯于以理论讲解和概念推论的形式来向人们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善于像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那样,把意识形态观念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还是停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文件、读报纸的水平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媒体、艺术形象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意识形态表达与传播抽象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应当努力克服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而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广大社会成员中并得到广泛认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把抽象的意识形态观念蕴涵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中,让群众在喜闻乐见中接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形式上思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怎样恰当地把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联系起来把握。如前所述,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有总体意识形态和特殊意识形态之分,总体意识形态是某个集团或某个阶级的具有“整体思维结构”,亦即体系化的价值信念,是经过理论思维加工后的系统理论,是具有整体性的世界观;而特殊意识形态则是个人的没有上升到系统理论层面的价值信念,是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体的思想观念,至多不过是由个体意识整合而成的集体心理。

这里借鉴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总体性和特殊性划分的观点,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生活中同时存在的意识形态区分为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和特殊性意识形态。普遍性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共同拥有的价值体系,而特殊性的意识形态为某个群体特有的价值信念。普遍性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因而具有社会普遍性;特殊意识形态是各种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特有的思想观点或价值信念,特殊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可能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交叉关系,也就是说,大部分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虽然有其特殊内容,但其中一定有很多内容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相容关系,也就是所谓异中有同。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与绿色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1]。

特殊性意识形态同普遍性意识形态最明显的区别是表现形式的区别。作为整个社会拥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是具有清楚理论形式和系统性观念内容的理论观点,所以可以称之为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基本思想观点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系统创立的,并且经过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丰富和深化,其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就更高了。而特殊意识形态是指那些在企业、社会团体或某些社会群体中存在的意识形态,也包括没有确定信守群体的一些社会思潮、流行价值信念等。特殊意识形态主要以群体心理、集体表象、道德习俗等非理论、不系统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过去在左倾政治的限制下,虽然在政治批判中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问题,但是主要是从阶级斗争角度谈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冲突,从理论化、系统化的层面分析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而在群体中存在的“上升不到阶级斗争层面”的特殊意识形态则不予承认。并且,事实上在极左思潮压力下的企业团体或社会群体中的特殊意识形态也遭遇了灭顶之灾,除了大肆宣扬的无产阶专政理论以外,具有群体性的特殊意识形态尽皆窒息淹没。

改革开放以后,特殊意识形态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存在或展开空间,不仅企业和社会团体纷纷注意培育直接体现本部门特殊性的具有个性精神理念或价值信念,而且在没有明确组织或团体边界的非正式群体中,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到非常新奇的“新人类族群”。网上有一篇《70后、80后、90后,新族群大盘点》的文章,对新族群的价值信念、生活原则作了生动的概括:“不知你是否意识到这个社会正在向小部落族群化发展,他们因为特定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工作理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性和独特性而被归类为某一群体的人。为了定义这一类人,社会衍生出许多火爆的年代新名词,如飘一代、御宅族、BOBO族、乐活族、月光族、SOHO族、飞特族、草莓族等等,你是哪个新人类族群呢?你对新族群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为你全面盘点各年代新族群,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青年人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或生活信念,是一个时代最活跃的意识形态现象,但如果从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意识形态观去评价这些意识现象,看到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零散的、片断的生活意识。事实上,这也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一个新趋势,即生活化、碎片化、感性化。在新族群中,虽然听不到他们对系统理论的辨析,但是在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中能理解到他们特殊、具体而生动的价值理想和生活准则。这些是最广泛、最真实且最有活力的特殊意识形态。普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不能同这些新族群的意识形态沟通对话,那就意味着它的普遍意义大打折扣。

普遍意识形态同特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形式问题,是整个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并存关系或连接形式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同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引领而不是批判,是对话而不是压制,寻求共识而不是诋毁限制。这说明中央不仅承认现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差异性,强调应当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新原则和新方式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而这必然使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呈现一种繁荣活跃、健康向上的新局面。

二、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评价原则

如果承认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在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基本任务,那么必然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应当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近年有很多学者在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评价问题上作了深入论述,但大部分都是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方面作出的论述,而对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重视不够。为此,这里坚持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传播形式、横向关系、国际交流、传统承继和实践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评价原则作些讨论。

从思想内容上看,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根本原则是,能否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之中。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都有了很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形式都呈现出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不仅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发挥,而且还有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新经验的概括总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十分繁荣的局面。但也应当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形式在活跃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简单移植西方学术观点、淡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倾向。虽然借鉴甚至引入西方学术的一些优秀成果是必要的,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不能因此而被冲淡,只有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分析和借鉴西方学术中的一些优秀成果,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各种形式的健康发展。

从传播方式看,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重要原则是,能否有效利用现代媒体,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地传播开来。

如前所述,当代文化已经呈现出丰富而崭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大规模发展的影视媒体和不断更新的通讯技术,使视觉文化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替代了文字印刷文化的统治地位。在思想文化或知识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迅速更新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或跟上文化变迁,改变长期以来单纯注重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和书面文件学习的简单形式,积极利用影视媒体、互联网、3G和4G等现代通讯技术,以生动的影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这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上的现代化,也是其在传播技术上的现代化。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特别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感性化的传统教化,广大基层社会成员理论思维较弱而感性沟通能力较强,更应当重视影视文化或视觉文化在意识形态传播上的积极作用。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深度和辐射广度,应当改变意识形态传播的呆板面孔,努力把抽象的价值原则和思想理论同生动的感性形象结合起来,让广大基层群众在对喜闻乐见的视觉形象的欣赏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中国意识形态的横向关系上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也是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共存,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不能仅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论,还应当着眼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是社会结构的主体,但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还存在很多非社会主义的构成因素,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大量存在着。

在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排除了极左政治时期的错误观念,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或差异性,强调在多样差异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其他各种价值观沟通对话,尽可能地寻求最大的共识。应当承认,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战略部署,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打开了巨大空间,但要使其付诸实践还需要艰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要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活跃性,而且也要努力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去引领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对话、沟通中使社会意识形态保持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局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本质上不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应当把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作一个原则划分: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抗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非对抗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应当承认,大部分非主流意识形态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非对抗关系,例如在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些道德观念,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宗教意识,近些年十分活跃的新儒学思潮等,虽然这些思想观念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都不是对抗性关系,所以应当坚持对话、引领的原则,尽可能地在沟通中寻求最大的共识。

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交流关系上看,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否以先进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同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开展广泛交流,也是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不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空前繁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世界各国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在愈加活跃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中,很多发达国家的学者也纷纷开始研究中国三十多年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重要变化,并且努力向中国传播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仅面临空前有利的发展机遇,而且也面临着如何在复杂的思想理论交流中保持先进地位的严峻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当积极面对世界各国并且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或思想理论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影响,既要看到其中有很多立场观点或价值原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别,抵制和批判那些消极错误、有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观念,也要承认其中也存在很多有益的思想观点或价值理念,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之去伪存真地借鉴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上看,能否发掘和承继传统文化中有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优秀精华,也是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当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华结合起来,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发掘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将其吸收或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稳固而深厚的根基。

发掘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应当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古为今用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近些年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日渐高涨,各种各样的歌颂、祭奠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社会活动也接踵而至,其中不仅表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复兴意识,也表现出文化保守主义的种种倾向。应当克服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基本立场上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而不应当像某些新儒学的倡导者主张的那样,认为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点就是儒家伦理道德。

从意识形态的实践作用上看,考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是否发挥了积极的整合作用和促进作用,也是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评价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发展程度,不仅要看其思想内容的先进性和丰富性,而且更重要的要看其对社会生活的整合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说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都不能仅从自身的展开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必须从其对社会生活的整合作用和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才能得到明确检验,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基本立场。诚然,在有些理论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正是社会纽带的结构与政治纽带的结构之间的张力,提供了社会变迁的动力[2]。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要认识清楚。

三、结 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整合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和真实接受。在新形势下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和促进作用,必须努力扭转极左思潮给社会成员留下的消极印象,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深入人心,形成广大社会成员从内心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坚实的思想基础。

[1]刘少杰.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0,(5):14 -20.

[2][英]吉拉德·德朗蒂.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4.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表现形式形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