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郑杭生教授创立的社会运行学派

2012-04-08董驹翔董翔薇

关键词:学派社会学哲学

董驹翔,董翔薇

(齐齐哈尔大学a.哲学与法学学院;b.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社会理论与社会建设·

论郑杭生教授创立的社会运行学派

董驹翔a,董翔薇b

(齐齐哈尔大学a.哲学与法学学院;b.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学派意识淡薄,而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理论自觉为指引,致力于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在他从教50周年的今天,形成了成熟的社会运行学派。社会运行学派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气派,学派特征鲜明:有自己独立的主导观念作为学派的坚实学理基石,具很强的学术衍生力,学术团队(学术共同体)完备;同时,它的学术历史感和社会哲学性质使之对社会具很强的认识和解释功能,体现了理论的前瞻性并为干预、调整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学学科建设和改革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郑杭生;社会运行学派;理论自觉;社会哲学;社会学学科建设

中国学术界,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期以来学派意识淡薄,少有自觉的学派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自1981年至1983年在布列斯托尔大学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建设。至今,他带领他的学术团队,以“社会运行”为主导观念,已经形成有鲜明学派特征的社会运行学派。

一、世界眼光和中国气派兼具的成熟的社会学学派:社会运行学派

郑杭生教授以及他引领的学术团队(学术共同体)已经建成的社会运行学派是一个世界眼光和中国气派兼具的成熟的社会学学派。其标志或特征如下:

第一,有自己独立的学术主导观念作为学派的坚实学理基石。社会运行学派最基本的主导观念是“社会运行”。学派的主导观念必有学理渊源、来龙去脉,而社会学学派更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指向。关于这一点,郑杭生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第一是站在社会学的前沿,把握社会学理论、方法,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趋势;第二是深入到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实践,特别是在社会中心下移的今天,深入到社区的基层建设的实际,把握住制度创新的脉络。这就是说,当代中国社会学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必须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这里‘顶天’,就是要追求前沿,要有世界眼光;‘立地’,就是要深入基层,要有草根精神。‘顶天立地’就是要把追求前沿与深入基层结合起来,把世界眼光与草根精神结合起来。”[1]

第二,学派的主导观念有很强的学术衍生力,成为学术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石。学派在完善发展过程中不但显示出学派的主导观念之为主导观念,同时日益巩固,显示出潜在的丰富的学术蕴涵。社会运行学派由最初的“社会运行”这一主导观念形成“社会运行论”,渐次衍生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各论。此外,这一主导观念也深深渗透在和影响了诸如法律社会学、伦理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学科,对它们的发展起着特别的引领作用。

第三,形成了以学术主导观念倡导者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学术共同体),其成员理解、接受学派的主导观念,他们的学术发展背景也多有在此基础上的学派特征,为学派的发展、完善各有贡献。郑杭生教授的学术历程表明,他一向看重学术群体的作用,并尊重学术群体中每个成员为社会运行学派作出的贡献。例如,在2005年出版的作为“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一书的“自序”中,他就用大量篇幅讲到了他的学术团队的贡献。无疑,这源于他非常清楚意识到学术共同体在学科的发展建设中,在学派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我深信,一种学术观点,只有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共同的观点时,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2]另外,早在1988年他已经指出:在他的社会运行论和社会转型论的探索、深化和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中,“学术群体的各个成员都或多或少、这样那样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至2004年,他再次重复表达这层意思。到2010年出版“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四”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时,他在“自序”中又提到他的学术团队,说“本书同时也包含着这些年来形成的以我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他还特别指出:“多年来事实证明,这个学术团队是勤奋的、因而是出有新意的成果的。”[1]16他又一次强调学术团队成员的贡献,并在多个场合多次列出团队成员的名单,记录他们的成绩和贡献。

第四,学派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自然地诞生出奠基学派、团结学人并成为学术发展的领军学者。他不是被“任命”的,不是由职务、职称决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以个人为主的工作,这也决定了学术领军人物的特殊作用,决定了领军学者个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通过他的思维方式、思考特点、哲学修养等表现出来,这些方面的先进性与其学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领军学者的个人学术特征(亦可称为学术魅力),也是使其成为领军学者和形成有学术凝聚力学术团队的重要基础。这里要特别指出学者的哲学修养、治学的自觉哲学意识的特殊作用。郑杭生教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指出:“哲学看待问题的视角,透视思想的深度,以及对待各种思潮的态度,所提出的方法论都会这样或者那样地影响一个学者的学术视野、学术洞察力。”[1]140这不是每个学人都能意识到和具备的。学派的学术领军者不是学术上的孤家寡人,他不是高堂上的咏经者或领读者,他首先是学术团队的志同道合者,是团队中学术上的互动者,学派也是他的“营养基”。这些特点在郑杭生教授身上表现得异常清晰而且生动,表现出他作为学者的人格魅力。

二、社会运行学派的特征

第一,清晰地显示出是在理论自觉意识指引下诞生、发展和成熟的系统理论。郑杭生早在1981—1983年英国期间就得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能够自然而然地良性运行”的结论,提出“增进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1]3这样的社会学深层理念,反映出他自学术起步、奠基始即有较清晰的理论自觉意识。我们看到,自“社会运行论”始,“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诸论的提出、论证的完善过程,正是郑杭生社会学探索的理论自觉的轨迹。这个深深长长的理论轨迹表现出“运用世界的学术眼光,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开发中国传统学术资源,借鉴国外的社会学理论前沿,对自己进行反思,对别人加以审视”的学术胸怀和学术立场,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这也是郑杭生教授对理论自觉渐次思考和研究的过程,是对“理论自觉”的自觉。他明确了“理论自觉”是对社会学理论或社会理论进行“建设性反思”;“理论自觉有方法论意义,其中之一既是为回顾,更为瞻望,也为观察中国社会学的成熟度提供新的概念工具、新的理论视角。”[1]2更重要的是,自2009年开始郑杭生教授在总结了自己的理论自觉学术历程基础上,在学术界率先提出、使用“理论自觉”概念并进入到对“理论自觉”本身的思考和研究。自此学术界几乎是立刻接受了“理论自觉”概念,似乎有了春风迎面,豁然开朗之感,并迅速使之成为多种学科的“概念工具”和“新的理论视角”。由此我们看出“理论自觉”的提出对中国的学术发展实在是有多重意义。

第二,是既总结中国当代社会运行态势,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又具世界眼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派。2003年郑杭生教授关于社会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已非常理性地总结出“神州气派、本土风格、中国特质、华夏品位”(本土根基)、“建构本土、超越中国、培育实力、平等对话”(国际化之路)、“国际眼光、全球视野、世界观点、五洲胸怀”(国际品质)。这些表述归为一点,正是郑杭生教授多次强调的中国的社会学是有“顶天立地”精神的社会学,而不应是西方社会学某种理论的中国版,要兼具世界眼光与中国气派。他还举出当代美国社会学未能出现大家,与他们的实用主义传统有关,实证过度了,势必缺失了宏大视野和世界眼光。

第三,有强烈的学术历史感,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坚持建设性反思的学术立场。自觉的学术历史感使学术观察能进入到深层思考。郑杭生教授在他的社会学研究起步阶段就已经有了历史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他在研究社会运行状况时首先注意到,中国从古至今的思想家的相关论述,而且前辈思想家们对社会变迁的治乱兴衰轨迹,对探讨治世的社会条件及运行机制等已多有论述;发现程颐曾总结出“看史必观治乱之由,及圣贤修己处事之美”这样的社会历史观;研究了严复关于社会学(“群学”)是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实现社会所以达到治的学问的定义。但是,他又并不仅仅止于发现历史、总结历史,而是由此结合社会实际,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运行状况进行建设性反思,得出积极的学术结论。

第四,自觉的哲学意识渗透在社会运行学派自起步以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这不仅使这一学派从开始即已立意高远,更使它自身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深层持续能力。郑杭生教授以自己一生学术历程中的深刻体会,认为自己的社会学成就得益于哲学训练。他不仅系统受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训练,也多有哲学成就,而且就社会学思想而言,也“受到许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老一代哲学家肖前对他的影响。他说哲学对“社会学有指导意义,社会学要学会从哲学那里汲取灵感,寻找视角,得到方法论”[1]140-141。郑杭生教授曾对他的博士生说:“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具体学科,永远需要哲学的指导。”他还特别意味深长地说:“直到现在,我仍然受益于哲学,可以说,受益一辈子。”[1]140自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社会运行”的主导观念,再发展为“社会运行论”以来,郑杭生及他的学术团队陆续提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我们看到各论的形成、完善无不有哲学上的理论自觉意识。郑杭生教授的社会运行论在深层有明显的元社会学和社会哲学性质,其根源即在于他自觉的哲学意识。

三、社会运行学派的意义

第一,社会运行学派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日益明显。费孝通先生曾多次谈道:“只有到了我们的认识成果能够影响社会的时候,社会学才算有了一点存在的价值。”[3][4]时至今日,龚书铎教授在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5]的“总序”中,明确地说明采用了郑杭生教授的社会运行论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并体现在其“宏观社会史理论框架”中。这反映出杰出的历史学家意识到了社会运行论的社会哲学性质,看到它对认识和研究社会整体系统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也预示了会有更多的社会科学学科和研究者从社会运行论理念中受益,对学术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今天,“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等已从最初的社会运行论学术术语变成大众语言,更成为政策性语言。社会运行学派的学术观点、理论主张渐被更多的实践工作者重视和接受,运用制定政策和指导实际工作。近些年,社会运行论在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对此也渐有共识。

第二,社会运行学派的社会哲学性质使之对社会具很强的认识和解释功能,体现出学术的前瞻性。郑杭生教授非常注重“用实际检验我们的理论究竟有没有解释力,有没有用”。所以社会运行论为干预、调整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概括地说,“社会转型论”解释了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怎样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型;“学科本土论”解释了恢复、重建中国社会学之后,我们该怎样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发展思想,正确学习借鉴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又面对当代中国实际,建设我们自己的,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社会互构论”通过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说明我国社会在加速转型中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和组织模式的转换和变迁,并揭示其本质;“实践结构论”着力解释当代社会实践发生的结构性巨变,解释现代性全球化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性怎样共同作用于社会的重大的动态变化,从而表明理论与实践的互构;“社会运行论”则贯彻在对社会整体系统的全面完整的认识和解释中。社会运行论的解释功能和学术前瞻性意味着“社会运行”这一主导观念经受了实践和学术的双重考量,也预示着社会运行学派还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自2009年郑杭生教授明确使用“理论自觉”概念并对其作了深入研究以来,社会运行学派的认识和解释功能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在理论自觉意识中表现出来的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使其解释功能更具实践意义和积极的学科建设意义。

第三,社会运行学派是一个具软实力性质和学术生命力的社会学学派。文军教授的下述观点很有道理:“在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成就可以作为考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育和社会建设程度的标志。”[6]这和芝加哥社会学学派的形成及当时的美国社会很相像。用这一观点审视社会学学科和社会运行学派会有重要启示。中国在取缔了社会学的几十年中,社会处于中性运行甚至恶性运行态势,我们也只有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时,社会呈现出初步活力时,开始意识到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诉求于社会学,才有了对社会学这一学科的需要,社会学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作为一个半数居民为美国之外出生的移民城市,作为一个面临诸多社会问题的城市,它与在芝加哥大学建立的全美第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系紧密相连。可以说,芝加哥这座充满矛盾也极具活力的城市催生了芝加哥学派的诞生和成熟,而芝加哥学派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一新兴的社会学学科首先出现在芝加哥这座城市不是偶然。社会运行学派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熟的社会学派,为我国的“社会发育和社会建设”作出的贡献已见端倪。

第四,社会运行学派有超出郑杭生教授个人的意义。中国学界的学派意识相当薄弱,而社会运行学派的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学术,特别是社会学的重要起步;它也表明在理论自觉意识指引下自觉的学派建设对繁荣学术多么重要,特别是对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更有特殊意义,它的学术探索历程和巨大成就会启发中国的整体人文社会科学。所以我们以为,自觉的学派意识既然很重要,学派建设也就应是理论自觉的重要方面。郑杭生教授特别期望中国的学术界要多些学派而少些宗派,无疑这是学术发展繁荣的健康之路。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学界的成绩较为突出,目前已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发展较快并且思想活跃的学科。

最后,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理由期望社会运行学派的新进展,而且是更高层次上的新进展,为科教兴国、文化强国,为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作出贡献。文化强国、科教兴国必须要有自觉的强烈的本土意识,又有国际意识和视野,社会运行学派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恰与之相契合。纵观自社会学诞生以来的西方社会学,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我们也期待中国社会学界出现新的同样为繁荣学术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新学派,多种学派的创立、发展、成熟也是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界的期望。

[1]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3]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 [M].北京:三联书店,2005:366.

[4]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4.

[5]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6]文军.中国社会学的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20(11).

On the School of Social Operation Founded by Professor Zheng Hang-sheng

DONG Ju-xianga,DONG Xiang-weib
(a.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Law;b.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f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For a long time,there exists faint school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Professor Zheng Hang-sheng contributes himself to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awareness since the early 1980s.On the occasion of his 50th anniversary of teaching,school of social oper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 distinguished features of school,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world version and Chinese style.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dependent leading concept,strong academic force and perfectacademic team.Meanwhile,the sense of academic history and the nature of social philosophy reflect strong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of society.It embodies the foresight of the theory,provides important ideas for interfering and modula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ology and evolution in practice.

Zheng Hang-sheng;school of social operation;theoretical awareness;social philosophy;construction of sociology

C913.2

A

1009-1971(2012)04-0009-04

[责任编辑:唐魁玉]

2012-04-14

董驹翔(1936—),男,河北乐亭人,教授,从事哲学与理论社会学研究;董翔薇(196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主编,编审,从事社会理论与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学派社会学哲学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菱的哲学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