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教育中的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
——长沙市高校国际学院调查报告

2012-04-07罗恒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学院思想大学生

殷 越 罗恒剑 柳 义 刘 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国际教育中的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
——长沙市高校国际学院调查报告

殷 越 罗恒剑 柳 义 刘 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近十多年,“90后”大学生成为国际教育的主体对象,要做好“90后”大学生这个新的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其思想状况。论文针对长沙市内四所本科院校中国际教育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出其思想个性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国际教育;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

所谓“90后”是指在我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批青少年,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今天,“90后”的思想、个性和行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两年来,“90后”大学生在长沙各高校国际学院中的逐渐增多, 并将成为近十多年内国际教育的教育客体,对国际教育 “90后”大学生思想进行调查研究,无疑是提高国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首要一步。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湖南大学美雅学院、中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湖南商学院国际学院四所高校中“90后”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 研究设计与对象

2010年9月,笔者面向湖南大学美雅学院、中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湖南商学院国际学院大一新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数据采用SPSSl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共75道题目,力求全面反映国际学院“90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大学美雅学院、中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湖南商学院国际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的全体大一新生,发放问卷共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2%,其中本科生学生比例为 70.3 %,专科生学生比例为39.7%,男生比例为43%,女生比例为57%。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活跃早熟、但目标较模糊、问题辨别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感较弱

信息爆炸与网络互联、技术发达等给“90后”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海量复杂多样的信息,因而“90后”比他们的“前辈”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思想更早熟。本次调查显示,对“国家未来”乐观的学生有67.3%,对“城市生活未来”乐观的有53.6%,对“个人未来”乐观的只有50.5%,对个人未来的乐观程度低于半数,其中21.4%不相信梦想和信念;29.6%认为未来的目标与计划暂时做还为时尚早,并有高达20.2%对前途“茫然、很担忧”,只有28.8%的同学选择“我会努力奋斗,但还没有明确规划”。这说明“90后”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早熟,但还有很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没有定位,对于前途与未来还没合适目标,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这是因为社会变化快、信息更替快使“90后”大学生稳定感不够,目前阶段还没能很好的给自己找好社会坐标。另外,较大部分新生在政治素养与价值观相关的选题中选择项多为中间模糊项,甚至有18.64%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都是空洞的理论,树不树立无所谓。这说明在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演变策略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多元复杂却认识深度不够、问题辨别能力较弱,不能很明确的区分政治信仰问题。在针对就业问题时,相较70后、80后大学生而言,大部分“90后”大学生态度更理智,能正确认识并接受现实,不再将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就业的唯一途径,将其视为家庭和个人的面子问题(20.50%) ,而将其看作是个人生活独立的标志的占

41.43 %,而看作是长远发展的基础的占30.28%。但在就业时考虑的主要是“能否实现个人价值”(45%)、“待遇怎么样”(78%),很少有学生会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2.5%)。这说明,国际教育“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差,当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一般倾向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二)价值取向务实,注重生活品质,个人主义、享受主义较严重,经济独立意识差

市场竞争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让“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价值取向倾向于具体事情。对于入党和加入社团动机调查项显示,“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中,为“找工作增加筹码”的占54.2%,而“选择什么样的社团”时,他们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更多的考虑有用性,名列榜首的选项依次是:“可以充实自己的”(74.74%)、“兴趣爱好所在的”(67.4%)、“对自己有利用价值”(42.3%),这些都反映了“90后”大学生务实的态度和功利主义倾向。

“90后”大学生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5%月生活费在800元至1500元间,日常消费只占到18.3%,而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消费以及化妆服饰支出等方面与“80后”此类消费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在消费过程中,他们跟着感觉走,注重潮流与品牌,有35.85%的同学会“关心牌子和流行”:选择“偶尔会奢侈一把”的同学占18.3%,还有32.7%%选择“我只卖名牌”,并有20.9%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很拜金”,高出普通高校学生(2.9%)16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国际教育“90后”大学生中,认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是“大把的花钱和‘享乐’”的比例非常高,李们追求时尚与品牌,拜金主义严重,追求娱乐化的享受型生活方式。若生活费透支,有53.4%的“90后”大学生选择“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5.1%的学生打算“自力更生”。另外,相当比例大学生就业需要依赖父母给安排工作(41.04%)。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在父母长期的精心呵护下,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比较缺乏。高校和社会应该多提倡“自力更生”的生活理论,给他们提供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这说明个人主义、享受主义的有很大市场,在行为取向上,他们注重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强调自己的权利和需求,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个思维思考问题。37.6%的同学明确表示“只有他人尊重自己,自己才会去尊重他人”,而只要23.6%认为“自己应当先主动去尊重他人”,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

(三)个性独立张扬,艺体才艺多,但思想道德和政治修养水平不高,抗挫折能力、学习自信心与意志力较差

“90后”大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思想奔放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对事物的怀疑意识大为增强,更习惯于经过亲身来实践前人的经验和理论,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中,63.6%表示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不会盲从他人的观点;92%的回答不喜欢教条死板的教学模式,58%喜欢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思想。他们期待被了解和认同,有强烈的被关注欲望,喜欢有一定未来感、新鲜感乃至刺激性的事物

(83%),充满活力,渴望展现自己,68.2%同学表示会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积极加入各种社团。国际教育“90后”大学生成长在艺术氛围逐渐浓厚、NBA等职业体育赛事深受人民欢迎、体育竞技倍受国家重视的社会环境中,加之父母对其文艺方面的培养较多,女生能歌善舞(48%)、男生运动能力较强(50%)。但丰衣足食的他们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表现为本能的排斥行为,有60%的“90后”大学生认为那是空泛的大道理,对思想道德和政治修养方面的课程敷衍了事,有15.5%的同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利弊,无优劣之分;35.2%的同学完全没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29.3%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58%的“90后”大学生对本国国情及国家政治关注甚少、国际政治形式了解甚少;有78%的“90后”大学生对相关活动虽参与意识强,合作意识却差;有88%愿意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认为个人应该修身养性以完善人格,但在行动上不愿或不能自觉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选择回避的占到55%;43.24%的同学把入党作为增加就业竞争力的筹码。而在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中,只有9.4%的新生选择“总结教训,争取下次成功”,而选择“会有心理阴影”高达72.3%,还有5.1%选择“消沉、厌世”,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没有正确对待挫折与压力的方法。

(四)情感极其丰富,恋爱观颠覆传统,依赖网络,沟通交往能力弱

“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张扬,感情奔放,好强、好胜、好冲动,敏感好奇,而改革开放深化时期,多元文化并存,西方大片、网络文字和视频对情感、人性等方面的表达较多,加之生理、心理变化又是青春期男女不期而遇的问题,而受到过分宠爱与保护的“90后”,同时也受到相当多的禁锢与要求,因而他们在渴望独立的同时也激发了较强烈的叛逆心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好走极端,存在偏执、逆反的心理,易挑战传统。他们中有半数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53%),甚至有些还谈过多次,并对青少年早恋和婚前性行为表现得淡定而坦然,32%的学生表示赞成,认为“自由快乐就好”,表现出颠覆传统的恋爱观。“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是网络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自懵懂时期,网络就以他的开放性, 向“90后们”展示了多样、多元、多彩的立体世界。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生活阅历不深,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理想和信仰不明确或不坚定,人生规划容易产生迷茫,因而他们依赖网络,或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社会、家庭、学业以及就业压力而沉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求精神解脱与慰藉,他们或沉迷于网络聊天、网恋和网络游戏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刺激,从而影响学习及自我发展。当下大学生课余时间在网络上度过的占到48.13%,电话、短信、飞信、QQ等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的被选率为74.1%、飞信与聊QQ的被选率为63.7%,网络与非当面交流的时间居多使得“90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与人沟通能力较差,尤其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沟通成功率较低(32.7%)。

三 结 语

国际教育的特殊性与“90后”的时代特征都反映在国际教育“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上,使得他们的思想状况更独特,作为国际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 ,全面充分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特点,并对症下药,是迎接这一新挑战、顺利稳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保障,从而真正实现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1]中国青年报记者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4]姜岩,宋瑞梅.“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规律与管理研究——山东工商学院“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科技资讯,2010,(12).

[5]丁秀娇.国际化视野背景下加强“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25) .

[6]连福鑫,贺荟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尹汉萍.“90后”大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

G416

A

1673-2219(2012)01-0112-02

2011-11-08

殷越(1982-),男,辽宁铁岭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教。罗恒剑(1991-),男;柳义(1989-),男;刘婷(1990-),女;湖南长沙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学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学院思想大学生
初等教育学院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