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12-04-07许新赞
许新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许新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文在分析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种类、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成因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进行了论述。
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 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心理危机干预最早产生于美国、荷兰等国,在近二三十年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危机干预已经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课题,在很多国家,危机干预已经是社区和大学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部分,在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稻村在其1977年发表的相关研究中则认为,危机干预是对于面临着危机的人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对应措施,使其能够在避开危机的同时,达到进一步适应那种危机所运用的治疗方法[1]。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心理学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2]。一般来说,确定危机需符合下列三项标准:(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如亲人死亡,天灾人祸等);(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3)当事人用平常解决同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3]。
二 心理危机干预的种类
在文献查阅中,研究者大多采用布拉默(Brammer)的观点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它是个人在正常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大学生群体发展性危机包括因升学、就业、人际交往、性需求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危机等;二是境遇性心理危机(situation crisis).它是指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比如某个大学生的父母离婚、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亲人发生意外等情况诱发的危机:三是存在性心理危机(existential crisis)。它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大学生群体存在性危机主要涉及由人生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4]
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一)学习问题
据了解在影响大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中,学习的因素排在第一位。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继续升学、顺利毕业、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同时大学的自主性学习与高中学习方式有很大区别,大学阶段教师更多地是一个引导者,大部份的学习还是需要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专业兴趣和方向,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宽松,有的学生喜欢逃课或是沉迷于网络,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容易导致考试挂科;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学生竞相报名考证,各种各样的考证的压力也不小,尤其是很多考试报名考试费用又高通过率也低,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无力承受。以上压力如果过大,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精神上感到压抑,焦虑不安,会给大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
(二)经济压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思想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人才观念和知识观念的一系列转变。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上大学收费制度,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负担。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0%。贫困生不仅要承受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可能还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负担。这些都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和压力。[3]
(三)就业压力
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子们最关心的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难以转变以及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心态、迷惘和困惑干扰了他们正确的就业心态。去什么性质的单位从事什么养的工作最适合自己,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都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
在脉冲响应中后期,人民币汇率预期对证券投资跨境资金流入的影响呈现反复波动走势,表明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人民币汇率预期对国内证券市场的传递效应未表现为单边影响,从而减少国际套利资金大进大出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证券市场的负面冲击。
(四)人际交往困惑
据心理咨询中心调查了解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首位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没有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进行教育和培训,基本上没有关注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家长也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品行和学业成绩上,很少过问孩子的人际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难以从与兄弟姊妹的互动中获得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缺少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与同学、朋友交往,而网络上虚拟的社会交往则进一步占领了部分学生的实际社会交往时间。其结果是,学生们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不知道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价值观,缺乏基本的人际关系技巧,缺乏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处于青春中后期的大学生,生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性意识的萌发,对异性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和兴趣,并渴望与异性交往,对恋爱有渴求的心理,因此恋爱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性知识教育匮乏,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与性相关的问题时无法自我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如有的学生陷入单相思的感情煎熬却无法自拔,有的学生遭遇失恋陷入悲愤绝望的消极状态,这些问题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理危机。
四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心理危机预防是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基础环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开展。1.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宣传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知识展板、学校电台、校报等形式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危机应对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教会大学生及时处理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2.增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相关人员包括同学、朋友、家人、老师等,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和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学生干部、辅导员、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干预能力的培训工作,如危机的识别及上报、家校联动、危机学生监护及心理疏导等,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救助意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监控机制
预警监控机制是通过对预警对象、范围、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危机突发和意外发生。1.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就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构建并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四级防护”系统。“四级防护”系统应从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党总支书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处→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学院主管领导四个层面进行设置。四级防护体系建立后,对危机干预防护网络成员进行系列培训,并辅以相应的制度性管理[5]。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实施“六步干预法”进行危机干预。(1)确定问题。干预人员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确定和理解求助者的问题。(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应该将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这里的安全是指将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3)给予支持和帮助。危机干预强调与当事人的沟通和交流,让求助者认识到危机干预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4)提出应对方式。帮助当事人探索可能的替代解决方法,促使当事人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启发其思维方式。(5)制订行动计划。根据当事人应付能力,与当事人一起制定现实的短期计划。 (6)得到当事人的承诺。帮助当事人向自己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2.启动社会和家庭心理支持体系。根据心理危机者的实际情况,动员需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危机干预,给其关爱、安慰和帮助,使其产生对家庭、亲友和生活的留恋,增强其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3.加强与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做好危机转介工作。对某些心理危机恶化到精神病状态,学校无力解决的心理异常学生,及时转移到专业的精神治疗机构,请专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把不属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
(四)建立心理危机事件的后干预机制
危机情形得到有效控制后,建立一个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其他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后续支持系统显得尤为必要。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负责从危机体系转入心理咨询体系后当事人的进一步矫治,由辅导员为主组成的相关危机干预人员也应该介入工作,观察危机者的情况并及时提供支持性帮助。同时,必须建立后续干预的制度,为当事人建立完善的档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评估,避免后续干预的随意性。此外,一些重大危机事件或集体性危机事件发生后,还涉及到对相关外围人员的后续干预。[6]
总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目前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重视,有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服务。
[1]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8-91.
[2]陆体艳.大学生危机干预的基本思路[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2):257-258.
[3]胡莹,商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2):206-207.
[4]秦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7-69.
[5]许慧燕.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防护工作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158-159.
G416
A
1673-2219(2012)01-0098-02
2010-10-27
许新赞(1979-),女,湖南岳阳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