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力士祖父之迷和高力士父亲被杀二事考
2012-04-07周忠泰
周忠泰
(象贤中学,广东 番禺 511038)
一高力士的身世
(一)冯氏是南北朝至隋唐间岭南最大豪酋
岭南冯氏,本北燕皇族,在北燕即将灭亡之际,皇族冯业带三百人从海道逃到刘宋,“因留于新会”(《隋书·谯国夫人传》),遂定居岭南。
从冯业到冯融,冯家三世为刺史,但“他乡羁旅,号令不行”。为打开局面,冯融之子冯宝娶俚人大族冼氏为妻(《隋书·谯国夫人传》),冯家遂代代为岭南豪酋。隋唐间,此家族的冯盎(高力士曾祖)已拥有二十几州,地数千里,势力大到有人劝其称南越王(《新唐书·冯盎传》)。
冯盎去世后,冯氏子孙依然“历仕州郡者数十人,唐末犹为富室。”(嘉靖《广东通志·姓氏》)
冯氏家族虽“远居僻地”,但却是个“甲兵雄于一方,政化沓于千里”[1]P2605,“代为右族,带甲千人,拟四豪之公子,田洞百里,齐万户之封君”[2]P111的地方大家族,每每岭南有叛乱时,这家族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如冯家的冼夫人先后平定梁李迁仕,陈欧阳纥,隋王仲宣之乱(《隋书·谯国夫人传》),冯盎先后平定隋“潮、成等五州獠叛”,唐“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洗宝彻”和“罗窦诸洞獠”之叛(《新唐书·冯盎传》)。冯士翙在龙朔三年平柳州蛮酋吴君解之叛乱(《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一)。“罗州首领”冯季康在永泰元年(765)平定吕太一之乱(嘉靖《广东通志·何如瑛传》)。冯子游在“高(宗)玄(宗)朝,每五管征讨,特以为援云”(道光《广东通志·冯融传》)。垂拱三年(687),他不救安南府的刘延祐,刘遂遇害(《新唐书·刘延祐传》)。
(二)高力士是岭南冯氏的后裔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岭南豪酋冯氏的后裔,其家族自北燕南下岭南后,世系如下:宋怀化侯新会太守冯业→?→梁罗州刺史冯融→梁高凉太守冯宝→陈春州太守冯仆→唐高州总管冯盎→?→唐潘州刺史冯君衡→唐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高力士。
高力士的母亲麦氏是隋“大将军宿国猛公铁杖之曾孙女”,“(麦)夫人以开元十七年(729),享年八十有七,五月十二日,寿终于京兆之来庭里舍”[1]P2605,按此,其出生于贞观十五年(641)。永淳元年(682),麦氏生高力士二兄高元珪(由《高元珪墓志铭》高元珪“春秋七十二,天宝十有四年仲秋甲子薨”[3]P146而得知),在天授元年(690),生高力士(由《高力士墓志铭》高力士死于“宝应元年”,享年“七十有三”[4]而得知)。
除了高元珪外,高力士还有一位长兄冯元琎(曾任左卫中[4]),一位姐姐冯媛,民国《茂名县志稿》载:“(冯)媛,岭南良德人,(冯)君衡女,高力士姊,周云妻,没入宫,不肯为才人,乞身为尼,有诗一卷。”(民国《茂名县志稿》)
二高力士祖父考
(一)五通墓碑对高力士祖父记述之混乱
据笔者所知,现发现的高力士家族的墓碑有五通,按理这些墓碑对高力士祖父的记述应是一致的,但令人颇为费解的是,此五碑对高力士的祖父的记述,无论是官职还是姓名,都很混乱。现把各碑所记列举如下:
《高力士神道碑》记:“智玳为潘州刺史,……潘州府君生君衡,潘州薨而君衡袭位。”[5]
《高力士墓志铭》记:“(智)玳为潘州刺史,圣历中,潘州使君捐馆,舍子君衡袭其位焉。”[4]
《高元珪墓志铭》记:“(公)随荆州长史盎之曾孙,皇高州都督智戣之孙,广州都督君衡之子也。”[3]
《冯君衡神道碑》记:“自远祖荣怀化侯业,以至于大父赠荆州都督盎,先考高州使君智戣。”[1]P2605
《冯君衡墓志铭》记:“祖盎,持节总管高州都督耿国公,薨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大都督。恩命分府为三州,授君之三子:子智戣高州刺史,子智玳恩州刺史,猶子智猷潘州刺史,公荆州之孫,恩州之子。”[2]P111
以上五通墓碑,持冯智戣是高力士之祖父的有《冯君衡神道碑》《高元珪墓志铭》,持冯智玳是高力士之祖父的有《冯君衡墓志铭》《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墓志铭》;持高力士祖父是潘州刺史的有《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墓志铭》,持高力士祖父是恩州刺史的有《冯君衡墓志铭》,持高力士祖父是高州刺史的有《冯君衡神道碑》,而持高力士祖父是高州都督的有《高元珪墓志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高力士祖父考。
查唐代的高州、恩州和潘州,是冯家势力范围的核心辖地,冯盎去世后,朝廷析这核心辖地为三个州给冯盎的子孙管理。当时,高州治唐良德县(现广东省高州市良德水库库区的旧良德墟),恩州治阳江县(今广东省阳江市),潘州治茂名县(今广东省高州市)。
首先,方志多有高力士旧宅在这三个州之中的潘州的记述。《太平寰宇记·高州》载:高力士旧宅在“茂名县……西北二百四十步”。《太平寰宇记》的记述,历代有关方志多有收录。
其次,正史,如新旧《唐书》,都记高力士是潘州人。
最后,高力士父亲是潘州刺史。以上高力士家族的五通墓碑对高力士祖父的记述虽很混乱,但此五碑以及唐宰相张说为高力士写的《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6]P2632对高力士父亲官职和姓名的记述还是蛮一致的,都记高力士的父亲是潘州刺史冯君衡。
综合以上方志记高力士旧宅在潘州,正史又记高力士是潘州人,墓碑又记高力士父亲冯君衡是潘州刺史这三类史料,笔者认为,高力士的家应是在唐时的潘州,而不是在唐时的高州或恩州,其祖父的官职应是潘州刺史,而不是恩州刺史、高州刺史或高州都督。
而《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墓志铭》均记高力士之祖父是潘州刺史冯智玳,与此同时,没有一通碑石记冯智戣任潘州刺史的。如此,那高力士祖父应是任潘州刺史的冯智玳,五碑之中,应以高力士的墓志铭和神道碑为准。
而《冯君衡墓志铭》虽记冯智玳是高力士之祖父,但却记其是恩州刺史,这又是为何?其实,这碑记冯智玳任恩州刺史是在贞观末年冯盎去世之时,而高力士的墓碑记冯智玳为潘州刺史是圣历中,二者所记的时间是不同的,或是冯盎去世时,冯智玳曾一度任恩州刺史,但圣历中,其本人去世前,是任潘州刺史,故有其子冯君衡接任潘州刺史之事。所以,此碑亦不能说是记述有错,只是读者误读而已。
又,冯君衡的神道碑与冯君衡的墓志铭一样,亦出自唐宰相张说之笔,但对高力士祖父的记述,神道碑却与墓志铭的记述不一致,为何会有这现象?笔者认为,《冯君衡神道碑》出自《张燕公文集》,未见原碑,此碑或是在长期的传钞翻刻过程中,出现差错而把高力士祖父误记作“高州使君智戣”的。
而《高元珪墓志铭》记高力士祖父是高州都督冯智戣,虽碑石犹存,不存在传钞翻刻过程中出现差错的问题,但这碑错漏显明,并不可信。其错漏具体有如下几点。
1.其记冯盎为“随荆州长史”,这“随”应是“隋”,隋是唐的前朝,相去不远,唐人写错这字很不正常。
2.其记冯盎为“荆州长史”,而以冯盎在唐初拥有岭南二十多个州、地二千多里的势力,“长史”未免太小了,应是冯君衡的墓志铭和神道碑,以及《旧唐书》所记的“荆州都督”。
3.其记冯智戣是唐“高州都督”,事实上高州都督府随着冯盎去世,中央为分散冯氏势力而将其核心辖地分为高、恩和潘三州而撤除,即“恩命分府为三州”[2]P111,冯智戣仅是三州中的刺史,并没任高州都督。
4.其记冯君衡一支“易姓高氏”是因为“奸臣擅权”,自己家族被“诛灭”,故“避此祸易姓高氏”。而事实易姓的原因是因高力士为高延福所收养。《冯君衡墓志铭》说得很清楚,“少子(高)力士,右监门卫大将军,以将军少养于高氏,故举家从其姓焉”[2]P111。此事《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6]P2632、《唐故高内侍碑》(即高力士养父高延福)[7]、《高力士外传》等书均记,亦不会错。
《高力士神道碑》和《高力士墓志铭》虽亦说武则天赐高力士姓高,这或是高力士易姓时,经过武则天赐姓这形式,这与高延福收养说并没本质不同。所以,高元珪的“因避祸易姓高氏”是不可信的。
5.其记冯君衡死于垂拱中,垂拱共 4年(685-689)。而按《高力士墓志铭》,高力士去世于宝应元年,享年 73岁,如此,高力士当是生于天授元年(690),垂拱年间高力士还未出世,如冯君衡在垂拱中去世,高力士何以出生?
由于高元珪的墓碑错漏如此之多,由此推断,其记高力士祖父为高州都督冯智戣,亦不可信。
为什么高元珪的墓志铭有这么多错漏?查高元珪葬于天宝十五年二月,而那时安禄山已攻潼关多月,长安危在旦夕。或是由于政局动荡,撰文者仓促所致。
综以所述,高力士祖父应是《高力士墓志铭》、《高力士神道碑》、《冯君衡墓志铭》所记的贞观末任恩州刺史、圣历中任潘州刺史的冯智玳。《冯君衡神道碑》之错是因传钞翻刻的过程中出现了错漏,《高元珪墓志铭》之错则是因政局动荡,撰文者仓促所致。
三高力士父亲被杀考
(一)五通墓碑对高力士父亲被杀记述之混乱
有关高力士父亲冯君衡被杀之事,新旧《唐书•高力士传》都不载,而冯君衡本人的神道碑和墓志铭、冯君衡二子高元珪的墓志铭以及其三子高力士的神道碑和墓志铭都有记,为便于大家弄清此事,现把各碑所记列于下面:
《冯君衡神道碑》记:“(冯君衡)以圣历之岁,终于本城,子幼家艰,丧礼盖阙。”[1]P2605
《冯君衡墓志铭》记:“(冯君衡)量包山海,气逸风云,阴德以济物,力行以游道,散岸从心,乘化而没,斯实一方超迈全真之士也。”[2]P111
《高力士神道碑》记:“潘州薨,而君衡袭位象贤□□礼主祀守。封,且有章斯,为代禄,使有□轩□察者,□不知承式,高下在心。因以矫诬罪成,于乎,裂冠毁冕,藉没其家。”[5]
《高力士墓志铭》记:“圣历中,潘州府君捐馆,舍子君衡袭其位焉,父没子继,南州故事,且持饁戟方俟□,丝纶按察使摧折高标,擿抉瑕舋祸心,潜□飞语上闻□,帝阍难叩,家遂籍没。”[4]
冯君衡次子《高元珪墓志铭》记:“垂拱中,武太后临朝,公时尚幼,属奸臣擅权,诛灭豪族,避此祸易姓高氏。”[3]
如上文所述,此五碑均是冯氏家族之墓碑,对冯君衡被杀一事,本应大体相同,但又是令人费解的事,它们对此事的记述,差别很大。如关于此事发生的时间,五碑之中,有三碑记述了,但却有两种不同的记述,《冯君衡神道碑》和《高力士墓志铭》记冯君衡被杀于圣历中,而《高元珪墓志铭》却记此事于垂拱中,而岭北岭南的学者却多认为此事是在长寿二年[8][9]。又如关于冯君衡被杀的情况,各碑亦相差很大。《冯君衡墓志铭》《冯君衡神道碑》是持善终说,或说冯君衡“乘化而没”,或说“终于本城,子幼家艰,丧礼盖阙”(似乎仅是贫穷而已),岭北学者,如唐史学会副会长杜文玉、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黄惠贤等[8],多持此说。但《高元珪墓志铭》却持残酷说,说“诛灭豪族,避此祸易姓高氏”,岭南学者,如澳门大学中文系的杨义等,多持此说,更有“灭九族”之论述[9]。在善终说和残酷说之间,《高力士墓志铭》和《高力士神道碑》则是持有限度的杀害说,说冯君衡“裂冠毁冕”,但其家人仅是“藉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冯君衡被杀时间考
首先,垂拱中说可先排除,因为如前文所述,垂拱中高力士还未出世,如果这时冯君衡被杀,高力士又何以出世。
其次,长寿二年说也不可信。
岭北岭南的学者持此说的依据是史籍记冯君衡被杀时,高力士才十岁,恰好,按《旧唐书》所记高力士于宝应元年(762)去世,寿年为 79岁,按此,长寿二年高恰好十岁。又,这年恰好又有万国俊杀岭南流人之事。杜文玉这样说:“黄惠贤先生根据《唐故高延福神道碑》、张说的《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等的记载,考证冯氏家族在长寿二年(693)高力士十岁时遭变故而破落[8],其说甚是。这里再补充一条资料,据郭湜《高力士外传》载:‘始与母别,年十岁。’前面已经说过高力士死于宝应元年,《新唐书》本传说其终年七十九岁,当生于高宗弘道元年(683),至长寿二年,正好十岁……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长寿二年二月条载:‘或告岭南流人谋反,太后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按之。国俊至广州,悉召流人,矫制赐自尽。流人号呼不服,国俊驱就水曲,尽斩之,一朝杀三百余人。然后诈为反状,还奏。’”[8]历史事件与高力士的年龄很吻合,似乎没什么可怀疑的。
但事实上,南北的学者们均未注意,长寿二年事与冯君衡被杀事多有不同。如二者发生的地点不同,以上五碑多记此事发生在潘州城内,《冯君衡神道碑》就明确说冯君衡是“终于本城”的,而长寿二年的事是发生在广州的;又,二者的执行官的官职不同,《高力士墓志铭》记是“丝纶按察使”,长寿二年事的万国俊的官职却是“司刑评事摄监察御史”;又,二者的情节不同,冯君衡事件出现在君衡父亲刚去世,其本人刚袭位之时,是单一事件;而长寿二年之事是集体事件,这些都说明冯君衡事件不同于长寿二年事,冯君衡之事并不在长寿二年。
另外,《高力士墓志铭》亦证明杜教授等人的以上推断不正确。由于杜教授作以上推断时,《高力士墓志铭》未出土,《高力士神道碑》虽已被发现,但其记高力士享年处恰有缺字(“享年七十有□”),故其只能依《新唐书》所记的高力士享年79岁和《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17]《高力士外传》[19]所记高力士近十岁时发生冯君衡事件,来推算冯君衡事件的时间,从而认为那事发生在长寿二年。但1999年《高力士墓志铭》出土,其记高力士享年却是73岁,比《新唐书》所记的少六岁,高力士享年当以其本人的墓志铭为准。这样,高力士当是生于天授元年(690),到长寿二年仅三岁。如冯君衡是在长寿二年被杀,就与别书所记冯君衡被杀时高力士十岁这年龄就不相符,故长寿二年说是不成立的。
而相反,圣历中说却是可信的。按高力士享年73岁计,高力士生于天授元年,到圣历中(圣历共三年,圣历中当是二年,699),高力士恰好十岁,这恰好与别书所记冯君衡被杀时高力士十岁这年龄相符。新的出土文物,证明冯君衡被杀于圣历中,记此事的三通墓碑中,《高力士墓志铭》和《冯君衡神道碑》是正确的。
(三)冯君衡被杀惨烈度考
1.善终说之不可信。善终的说法出自冯君衡的墓碑,岭北的学者多持此说。杜文玉教授说:“《冯君衡墓志铭》云:‘(公)量包山海,气逸风云,阴德以济物,力行以游道,散岸从心,乘化而没,斯实一方超迈全真之士也。’从这些文字看,冯君衡在死前似乎已不在政坛上活动了,而成为闲散隐逸之人。从‘乘化而没’一句看,冯君衡是‘善终’。”[8]
由于杜教授的“善终”说是建立在冯君衡事件是发生在长寿二年上,似乎是冯君衡在长寿二年被罢官而成为“闲散隐逸之人”。而事实却是冯君衡事件与长寿二年事是没关系的,故善终说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冯君衡应是死在政坛上,死在袭位之时的。
那张说为什么又写冯君衡“善终”呢?这应是与张说和高力士的关系好有关。张高二人关系好,在高救张一命上有很好的体现。
开元十四年(726),“(崔)隐甫、(宇文)融及御史中丞李林甫共奏弹说‘引术士占星,徇私僭侈,受纳贿赂。’敕源乾曜及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与隐甫等同于御史台鞫之……事颇有状”(《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
张说的兄长张光情急之下,“诣朝堂割耳称冤”(《旧唐书·张说传》),但依然没法救张说。正当奸臣们以为张说这次插翅难飞时,高力士在玄宗前以张说的功劳游说,并帮张说带《谢问表》,使玄宗“怜之”,使张说逃过此劫,“但罢说中书令,余如故。”(《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这种判罚虽然不合奸臣们的心意,“(崔)隐甫及(宇文)融等恐说复用为己患,又密奏毁之”(《旧唐书·张说传》),但依然未能置张说于死地,到(开元)十七年二月……特进张说复为尚书左丞相”(《旧唐书·玄宗纪上》)。
张说这次能咸鱼翻生,再度入相,完全是因为高力士。而其再度入相是二月间的事,高力士母亲麦氏去世,高力士招亡父魂与母合葬则是五月间的事,二者相去仅三个月,张说就在这情景下写《冯君衡墓志铭》《冯君衡神道碑》和《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这三文(后来高力士养父去世时还写了《唐故高内侍碑》),实是带着报救命之恩的心来写的(张是当时文坛大手笔,以文章著称,朝廷著述,多出燕国公的他与许国公的苏颋之手,人称“燕许大手笔”,哪家能得其一文已光荣之至,而张说却为高力士最起码写了四文,连高力士祭父之文亦写,明显是报答高力士救命之恩)。因此,在写冯君衡的墓碑中,自然就有溢美谀墓之词,就说冯君衡善终,或说“乘化而没”,或以“终于本城”一句为之轻描淡写。
2.残酷说之不可信。这观点体现在冯君衡的妻儿上,冯家除冯君衡外,其余人都没被杀,只是“籍没”为奴,女儿冯媛没入宫为才人,高力士没入宫为太监,麦氏和元珪两兄弟应也是没入官为奴,高力士富贵后他们也上了京。而且,郭湜《高力士外传》也清楚记载着当时高力士与母亲分别时,时间较为从容,且双方知道各自并没即时的危险,以后或可再见,故麦氏详细交待日后相认的办法:“(高力士)母抚其首泣曰:‘与汝分别,再见无时。然汝胸上七黑子,他人云必贵。吾汝不死,得重见,记取此言。汝常弄吾臂上双金环,吾亦留看,待见汝伺之,慎勿忘却。”此事新旧《唐书•高力士传》、《唐故高内侍神道碑》均记,当不是虚假。既然连妻子和子女都不杀,又谈何“诛灭豪族”?
至于岭南一些学者的使粤西冯、冼二家远走广西、海南的诛九族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冯君衡事件后,冯冼家族的人,依然活跃于历史舞台。如上文提到的冯季康和冯子游,前者在永泰元年(765)还协助朝廷平定吕太一之乱(嘉靖《广东通志·何如瑛传》),后者在“高(宗)玄(宗)朝,每五管征讨,特以为援云”(道光《广东通志·冯融传》),垂拱三年(687),他不救安南府的刘延祐,刘遂遇害(《新唐书·刘延祐传》),所以冯姓“唐末犹为富室”(嘉靖《广东通志·姓氏》)。如果冯君衡事件真是诛灭冯冼家族,那冯子游和冯季康在冯君衡事件后或还有实力协助唐朝平定地方动乱,冯家又怎能至“唐末犹为富室”?
而《高元珪墓志铭》之所以持残酷说,实是因为中国人之姓是不可随便改这习俗的造成的,因为高元珪因高力士富贵而易姓实是趋炎附势的为士大夫所不齿的行为,而说自己因受“诛灭豪族”的迫害而易姓,则可得到人们的同情。
同样,冼家亦不会因此事而“远走高飞”,他们在宋元间,在粤西还生活得好好,详见拙作《岭南冼氏族谱考》[10]。
3.有限度的杀害说之可信。上文对善终说和残酷说之不可信的考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冯君衡被杀时,其妻儿只是籍没,后来都上京享富贵,这本身就证明了有限度的杀害说之可信。故冯君衡被杀一事当以《高力士神道碑》和《高力士墓志铭》的记述为准。
结论
以往人们多认为墓碑是死者同时代或相去不远的人写的,可信度颇高,而事实上,溢美谀墓之词是充斥其间的,治史者不可不仔细分辨。高力士祖父是贞观末任恩州刺史、圣历中任潘州刺史的冯智玳,其父冯君衡在袭潘州刺史位时被杀,高力士及其亲人被籍没,但岭南隋唐大族冯氏和冼氏并未因此而被灭门或远走他方。
[1][唐]张说.冯君衡神道碑[A].隋唐五代墓志铭:陕西卷第1册[C].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唐]张说.冯君衡墓志铭[A].隋唐五代墓志铭:陕西卷第1册[C].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3][唐]苏预.高元珪神道碑[A].隋唐五代墓志铭:陕西卷第1册[C].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挖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6).
[5]陶仲云,白心莹.陕西浦城发现高力士残碑[J].考古与文物,1983,(2).
[6][唐]张说.为将军高力士祭父文[A].全唐文新编[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7][唐]张说.唐故高内侍碑[A].全唐文新编[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8]杜文玉.高力士家族及其源流考[A].唐研究:第四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黄惠贤.高力士亲友考[A].唐代的历史与社会[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9]陈明心.冼太夫人与电白[A].冼夫人研究:第三期[C].茂名市冼夫人研究会,1997.郑现国.高凉历史几个问题的考究[A].冼夫人研究:第三期[C].茂名市冼夫人研究会,1997.杨义.腰斩的赑屃[J].电白炎黄文化研究会,电白冼太夫人研究会.炎黄风韵,2001,(4-5).
[10]周忠泰.岭南冼氏族谱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