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祠堂教育功能刍议
——以娄底市为例

2012-04-0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涟源新学娄底

周 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系,湖南 娄底 417000)

自明代以来,祠堂作为家族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在娄底地区广为建设。从娄底境内目前存留下的祠堂建筑来看,虽然它们的结构因文化背景、建造年代以及家族财力差异而有差别,但一般是三至四进式两层砖木石结构:第一进楼上一般是戏楼台,楼下过道两旁均设有厢房;第二进为宽阔天井,作观戏或集会用;第三进为享堂,用于祭祀场所,一般墙上悬挂有匾额和楹联;第四进为主堂,用来供奉祖先牌位。整个建筑两边还设有厢房耳房,用于存放物品书籍或作卧室等。建筑这些祠堂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缅怀祭奠先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祠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如在祠堂公开惩处违反族规的族人,商议家族大事,举行重大集会和庆祝活动等。笔者认为,从祠堂的出现至其兴盛直到衰落,其教育功能就从未停止过,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在儒学思想盛行的古代中国,历代读书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们穷其一生所奋斗的最高理想。这里所说“齐家”即对家庭和家族的管理与教化,既包括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又包括要求族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符合儒家伦理思想道德。作为家族的象征和主要活动中心的家族祠堂必然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庄严的祭祀仪式彰显了宗族的凝聚力

在娄底境内,祭祀祖先被认为是真诚地追思先祖图报本之义事,因而宗祠在这里也被称为报本堂。祠堂一般在每年的清明(或立春)和冬至或在先祖逢十诞辰时举行祭祖仪式。当地人认为,冬至是一年中太阳的起点,故祭始姐;立春是万物起源的时候,故祭高祖以上始祖以下之祖[1]。祭祀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由德高望重的族长按严格规定的物品和程序主祭,祭祀时整个场地要求保持庄严肃静,任何参与祭祀者不准喧哗嬉闹及有其它不雅言行。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参与祭祀的族人被宗族的威严和神圣深深震撼,不由对先祖和族权顿生敬畏之情;又由于自身是其中一员,其家族归属感也油然而生。这种经常性的祭祀活动使族人的家族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二)威严执法使宗族的思想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实现“齐家”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制定规范族人言行举止的道德准则,于是每一个家族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宗规族约,经家族大会讨论通过后刊印于族谱卷首令族人遵照执行。其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反映的均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在涟源杨市镇,明朝进士何士晋所作《宗规十六条》被当地李、刘、姚等族作为族规,潘经纬所作《读律决》被当地彭族作为族规等。对于违反宗规族律的族人,由族长在祠堂主持全族大会按律加以公开处罚,轻者杖责,重者处死。如在新化县水车镇的杨氏宗祠,其大门右侧至今还保留有一块1842年立的石碑,上面刻有“严禁赌博”、“招引匪类、凌辱尊长、加以公惩”字样,据说碑下就镇压着那个赌博的不法族人[2]。放在大门右侧这么醒目的位置,显然是为了警示族人。这种公开的惩处维护了宗规族律的威严,使其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这样一来,儒家伦理道德也成了事实上的法律,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精致的装饰和楹联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娄底境内的祠堂,其内部大都保存有精美的木石砖雕和壁画,各种楹联更是随处可见,集美术、书法、雕刻等艺术于一身,每一处祠堂都是一处难得的小型“民俗博物馆”。其艺术内容有的对祖先和家族歌功颂德,如在涟源杨市镇大冲的彭氏宗祠内的楹联:“始创鸿基千秋衍硕,祖贻后泽百世流晖”;有的宣扬祖训,如涟源荷塘镇桥头李氏宗祠的大幅楹联:“皇祖有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在后之侗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有的倡导传统美德,如在大部分祠堂均有的木雕刻《二十四孝图》;也有的渲染家族的吉祥色彩,如新化水车镇的杨氏宗祠大门两边的龙凤呈祥抱鼓石雕和戏楼台顶壁画《全家福禄图》。这些通俗易懂的艺术作品对受众而言都是现成的教材,对培养族人的家族和传统道德观念有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

二 文化教育功能

(一)家族祠堂是旧学的主要载体

在开科取士的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一族之隆替在于人才,人才的盛衰在于教育。至清雍正时,朝廷颁布“设家塾以课子弟”的法令,家族办学风靡一时,于是出现了县有学,族有馆,家有塾的教育格局。县学系官方开办,族学和家塾则是直接由宗祠开设,供本族子弟读书启蒙的场所。为了支持办学,宗祠往往还置有学田,其田租收入用于添置学产或奖励品学兼优的本族学子。略举两例,彭族义塾:清乾隆年丙戌(1766年),涟源杨市彭氏修建宗祠,“左构学舍”,即为族塾之址。祠内还设有义塾藏书库,共收藏经典古籍642本。清咸丰年间,彭氏又将原属族建的庵院改变为义塾,易僧产为学田。凤藻书屋:在今涟源甘溪水口山,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箫尔侯公祠所办的经馆学堂。尽管祠堂办学只是启蒙教育,但是其办学成果是显著的,以涟源杨家滩地区为例,幼年时在族塾中启蒙后来成为湘军名将的就有李续宾、李续宜、李光久、李光焯、刘岳昭、刘腾鸿、萧启江等人。

(二)家族祠堂成为新学发展的基础

娄底新式教育起源于戊戌变法。新学创办之初,困难重重,尤其是办学场地受到很大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族学举办地的祠堂成了创办新学的首选地,为新式学堂的开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支持。民国四年(1915)因学子日多,校舍不够,适蒋氏于西阳肖家园兴建家庙,乃采学校形式构筑。祠成之日,将长春小学(春元中学前身)迁入,并加办高小,校名更为“蒋氏私立长春高、初两等小学堂”。新化实学堂(新化一中前身)初创时,先后租赁城南正街的曾氏总祠(今电信局址)和西正街的刘氏宗祠为临时校舍。大熊中学(新化三中前身)首选原青萍中学校址——贺家祠堂作为校址。虽至现代,仍有许多学校建在祠堂里面,如涟源桥头李氏宗祠内就建有桥头小学,至21世纪初才整体搬迁。

祠堂这种举全族之力的集中办学模式,为新学的创办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限于政府财政方面困难的原因,娄底境内新学发展缓慢。在私人办新学的热潮中,普遍由当地有名望、资产殷实的社会贤达出面带头捐田捐资并成立有多人参加的相当于原宗族委员会的董事机构,具体负责集资、延师事宜,学校管理及学制和课程设置则采取新学模式。如新化实学堂的创办,就是由新化名人邹代均牵头会同本县其他开明人士彭延炽、晏孝仁、邹代藩等人成立董事会后呈请县府批准后报学部备案后成立的。也有的新学是由族学直接改制过来,著名的陶龛学校就是改制于原陶龛义学。

综上所述,就教育功能而言,家族祠堂实际上是一个完备的集思想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机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其教育功能处于主导性地位,不仅是旧学的主要载体,也成为新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藻华.杨市古镇家族文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224.

[2]段振榜,等.娄底古民居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涟源新学娄底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涟源: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对涟源市联村建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涟源古民居柱础图案的造型艺术特征
涟源古民居柱础图案的造型艺术特征
唐诗新学
唐诗新学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