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的批判性解读

2012-04-0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礼教论语孔子

谢 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娄底 417000)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语》的地位日益尊显。及至后来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更是成为悬诸日月而不刊的金科玉律。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以“打倒孔家店”为主要内容,认为《论语》等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礼教、奴化愚弄人民的精神枷锁,因而不遗余力地加以抨击和摒弃。时至2000年代,人们重新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贵,“国学”日兴,《论语》又被推崇备至。《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1]3

这样一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如此重要的典籍,理应经得起任何严厉的审视。因为它已成为全民族仰望并模仿学习的精神标准,任何一点不完美,都可能导致国民性的重大缺陷。反之,如果仅仅只是一家之言,则不必如此苛刻,阐述一己之见,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笔者认为,严格来说,《论语》其实是一部治国纲要。在《论语》中占重要地位的“学”、“孝”、“礼”,是孔子政治理想中的核心内容,孔子提倡它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他心目中完美的理想人格,而这种理想人格,最终是为他的理想社会打基础。他的理想社会蓝图是: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其中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老百姓驯服听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95;二是统治者“为政以德”[1]9,施行仁政。

应该说,孔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对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几千年来成为了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价值取向,凝聚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从这一点来看,把孔子称为万世敬仰的圣贤,确实不为过。

然而,孔子的看上去很美好的理想社会,其实并不美好。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人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打上奴化的烙印。在这样一个一出生就必须接受不平等观念的社会里,做为个体的人,他的尊严得不到体现,他的心身得不到自由发展,他享受不到做为劳动者至高无上的创造的快乐。对于统治者来说,也许是天堂,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却是思想的牢狱。

我们来看《论语》中的几大关键词:学、孝、礼。

一 《论语》之“学”

“学”,在孔子思想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一生,可以说是学习的一生,15岁即有志于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和“教”贯穿一生,其精神令人感动。

《论语》中“学”字有64处。《论语》开篇“学而”第一句话就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全面分析孔子之“学”,笔者认为,其存在的缺陷如下:

(一)“学”的范围狭窄

孔子之“学”基本局限于“仁德”和礼教。从《论语》可以看出,他至少有两件事情是不屑于去学的。

1. 军事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1]193

卫灵公问非其人,不了解孔子,而孔子也不屑于和他讨论此类问题。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治理国家的人,只需要“为政以德”就可以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9

2. 稼穑之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159

孔子甚至轻蔑地说樊迟是小人。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不需要学习军事、农业等一些实际技术。只要具备仁义道德,学好“周礼”就可以了。中国文人后来不屑于从事农业生产等一些实际工作,只埋头读“圣贤”之书,特别是科举制度强化了四书五经的地位以后,更是造就了一大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脱离实际的书呆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中国商品经济不发达,实用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与此关系重大。

(二)只提倡“学”,不提倡“作”

孔子一生,勤于学,但是却只是“学”,他毕生没有自己的著作,《论语》也只是他学生对他只言片语的记载。而这都是他有意为之。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1]74

细究起来,他的乐趣其实就是学习“周礼”,照搬古人的东西,在《论语》里面,他反复多次地强调不能改变礼制,就是例证。他尽管也说要“温故而知新”,但是这个“新”,还是不能偏离古制的。

孔子为什么不提倡“作”?很简单,“礼教”不能创新,不能变,否则就不能称为“礼教”了。他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礼教”框住人们的思想和手脚,使人们变得驯服听话。对于那些蔑视礼教的人,随意变动祖宗之法的人,他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愤懑: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20

礼教是约束人思想的枷锁。换句话说,孔子学习的那些僵死的“礼”,恰恰就是扼杀人至高无上的创造的快乐的东西。

《论语》通篇,强调的是等级森严,不可有任何冒犯。甚至他最爱的弟子颜回死了,他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车子卖掉给他做棺材,原因就是他做过士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32

“学而不作”,严守古制,不尚创新,使整个中华民族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然能够看到这种思想的流毒,家长希望孩子徇规蹈矩,领导希望下属听话,种种条条框框约束着人们的思想,既制约了个人的心身自由发展,也制约了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

二 《论语》之“孝”

“孝”在《论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孔子仁义道德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1

孔子之孝,强调孝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1

孔子为什么把“孝”摆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他不是出于对人的天性的尊重,如果是出于对人的天性的尊重,那么他应该也要强调做为父母的义务,他的“孝”,只是单方面的。

再仔细读读这句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之首的这句话极其重要,它揭示了孔子提倡“孝”的目的,那就是:让老百姓从“孝”开始,从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到一个听话的好下属,再到一个不会作乱的好臣民,那么就天下太平,统治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种“孝”对人的自然天性有相当的危害。

(一)父母和子女的人格不平等

父母对子女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子女对父母只讲义务不讲权利。子女的一切都由父母说了算。“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2]17。而其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2]16

(二)一味要求子女驯服听话

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要以“礼”相“敬”,必须和颜悦色,不能有所违背。如果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子女提了意见他不听,你也不能违背他的意志: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41

更厉害的是,父母亲哪怕死了,你也不能违背他的想法。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42

一个人如果对于来自父母的强权、暴力以及种种不合理的待遇都能逆来顺受的话,对于统治者的一切也便能安之若素了。因此这“孝”,实是封建社会“吃人”的根本。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3]

千百年来,打着“孝”的旗号,中国历史上演了无数爱情悲剧。人们耳熟能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与刘兰芝、《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等,尽管都是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故事,却极具典型性。现实生活中著名诗人陆游和唐婉青梅竹马,成亲后诗歌唱和,情爱弥深,却横遭婆婆拆散,唐婉早逝,令后人不胜唏嘘。日本学者陈舜臣在《儒教三千年》里指出:“虽然相爱但是不得不分开的故事很多,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如此,然而像中国这样由于‘孝’被迫分开的情况,在其它国家却不多见。即便陆游身为大诗人,也不例外。”[3]25这无数爱情悲剧,便是“孝”摧残人性、“吃人”的铁证。

为什么说“孝”是“吃人”的?因为这种“孝”,它的前提条件只有一个,那便是:父母生了你。所以它的本质就是交换,而且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因为父母生了你,那么你的一切都是父母的,你必须无条件地听从父母,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你必须献出你的所有,哪怕生命。在这种“孝”里,我们看不到“爱”,因为爱是平等、尊重,是相互的。

三 《论语》之“礼”

如果说“孝”是孔子从思想上对人民施加的第一道枷锁,那么,“礼”,便是孔子编织的一道严密的网,无论是思想还是一举一动,都必须服从“礼”的制约。孔子欲以严酷的“礼”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秩序井然的目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1]145

“克己复礼为仁”,要复礼就必须克己,可见,“礼”与人的天性欲望是相冲突的。必须把人性装在“礼”的框框里,才能维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更进一步,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言一行都不能越规矩半步。

人们的行为要如何才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呢? “乡党第十”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孔子的衣食言行。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1]117

孔子走进诸侯国君的大门,低头躬身,不站在门的中间,行走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席位时,脸色非常庄重,脚步加快,说话好象没有力气。升堂时提起衣服的下摆,低头躬身,屏住呼吸。出来后,才轻松舒展脸色,快步向前,姿态象鸟儿展翅。回到自己的位置,还是要表现出恭敬而又不安的样子。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127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站正了身子,拉住扶手上的索带,再上车。在车上,不回头向车内看,不急促地高声说话,不举起自己的手指指划划。

“席不正,不坐。”[1]122

曾经说过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孔子,在这里却说道: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1]120

以上是言行举止。至于各种礼仪,更有严格的规范。总之,必须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

《论语》本来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和谐”思想,可惜还是不能超出“礼”的范畴。和谐很重要,但是也要在礼的约束之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6

这种严酷的礼教,扼杀了人的天性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了无数悲剧。鲁迅的《祥林嫂》,巴金的《家》、《春》、《秋》等对此做了深刻揭露。

以“学”、“孝”、“礼”为核心内容构筑的理想社会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也违背人的天性,其后果就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汉代元帝(前49——前33年在位)时期,起用儒生,采用儒教统治,遭到失败,很能说明问题。“儒教提倡以农为本,主张取消让商人获利的货币经济,回到原始的物物交换经济状态。……施行盐铁专卖制度以及国家做买卖的行为,与儒家的精神也是相悖的。在这些政策被取消后,国家财政危机爆发了。”“宫中有九庙,但古礼记载‘天子七庙’,于是元帝便决定减去两庙。应该减去哪两个庙,便成了元帝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日日夜夜只讨论此事,完全无暇顾及民生问题。”[3]57

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科举制度造成了价值标准的单一,“无论是商人、工匠还是农民,都希望能够成为状元”[3]66。而此时,在日本,“从事木工的人将左甚五郎作为自己的偶像,商人将纪文作为自己的偶像,各个行业的人们追求的理想都不相同,许多人的兴趣都表现在不同层面上,这对日本的近代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3]66。

就这样,中华民族眼睁睁地看着邻国日益强大,而曾经如此辉煌的文明古国却渐渐衰弱下去。而且至今,我们仍然没有挣脱儒教的负面影响。

饱受摧残最严重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性。儒家所施行的“愚民政策”导致的中国人的愚昧、奴性,触目惊心。中国人不仅在身体上,还在心灵上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介病夫。鲁迅的《药》对此做了深刻揭露。

“在传统文化的一般格局中,个人需要和欲望、个性自由等被视为一种‘恶’,一种导致社会动乱的破坏力量,因此必须无情地压抑和剿灭之,仿佛压抑了个性,就会导致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4]291孔子的理想国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然而,“对人来说,一般地成为人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而且也只有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他人和外部世界的奴才、影子、传声筒,成为一个模型铸造出来的复制品,而唯独不成为自己,这是真正的不幸和罪过”[4]297。“整个社会的自由和文明只能建立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社会的真正和谐和稳定只能建立在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能力发挥的基础上。否则,社会只能是达到表面的虚假的统一,而骨子里仍然是一盘散沙,只是造成表面的虚假的繁荣,其实却缺乏蓬勃而深沉的生命力”[4]291。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孔子的理想国就是一个思想的牢狱。孔子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在缺乏制度约束的高度集权的君王制里,这种理想基本上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其对人民所采取的策略却被统治者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民深受其害。主观上,孔子是想建立一个大同社会,客观上,却对中华民族危害深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切勿把糟粕当珍宝,让封建礼教在21世纪的今天借尸还魂。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就把《论语》打死。《论语》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智慧,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而不应该将之作为不可冒犯的教条顶礼膜拜。尤其重要的是,在教育领域中要把它置于适当的位置,千万不可把《论语》中提倡的礼教做为管理学生的法宝,否则,害莫大矣。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鲁迅.鲁迅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鲁迅.狂人日记[M]//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0.

[4]王江松.人性与个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礼教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试析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