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2012-04-07黄政德
黄政德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黄政德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大学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的硬道理,谁掌握了内涵建设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未来的发展权。笔者认为,理念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前提,专业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学科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教师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制度是大学内涵建设的保证,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灵魂。
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学科专业设置
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40万,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了11.9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撑和社会服务。然而,当我们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一个新的起点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如何发展?如何使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真正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同志在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1 理念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前提
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他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向和努力的目标,不仅决定大学的今天,更决定大学的明天。而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某个阶段大学的理念总是受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表现出共性的一面,但同时又受到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思潮等种种限制而表现出个性的一面。大学作为目前人类社会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其理念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又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的理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其核心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几个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人们对大学总的看法。大学理念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正确先进的大学理念引领,大学的实践活动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违背大学的基本准则和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就很难谈得上发展和创新。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大学改革发展要走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就必须站在思想理性的高峰,因而迫切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理念的文化生成,实现现代意义上中国大学理念的重构。
大学理念首先体现在对大学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什么是大学?《辞海》释义: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创建大学是人类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大学是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作为己任;以先进、公正、理性、科学和创造为本质特征,具有其他社会机构不可替代的特质;以“高、大、真、创”为核心内涵。高——高阔境界、高尚品质、高雅格调、高端产品;大——大师、大楼、大爱;真——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创——创优、创特、创新;以培养高级人才,创造新的知识,产生高水平成果,引领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追求目标。真正的大学应当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和内在张力。其次体现在办什么样的大学?即大学办学的定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顶层设计。这包含有目标定位、层次定位和类型定位。只有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大学才可能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再次是怎样办大学?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大学应当坚持“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基本制度。学术自由指在不受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教师有权依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学、研究的方式,自行决定教学与研究的内容,以及发表其研究成果。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UNESCO,1998)也已指出:“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这是高等教育永远不变的两条准则”。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奴隶,因为强权并不代表真理;真理犹如宝剑,需要时间的自由打磨,真理之光才能逐步显现。教授治校源自中世纪巴黎大学的传统,教授治校作为大学办学的基本制度应体现为:(1)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拥有大学学术领域的决策权;(2)教授作为大学最高权力机构——大学校务会的主体之一,参与事关大学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发挥大学内部管理的主体作用;(3)以教授为主体组成的各种专门委员会,作为大学内部专门事务决策的咨询机构,以决策建议等影响大学发展。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视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要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他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只有感受才会感动,才会在感动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升华人生;只有感动,才会化为自觉行动。
2 专业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
专业是指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里的学业门类。从逻辑上说它是一所高校办学的基点,专业设置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相关的调查显示:54%的人是根据专业兴趣来填报志愿的。就兴趣而言,他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他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持久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人们的主观愿望,难以改变;如果没有专业兴趣,人们往往不愿意填报该专业。可见,专业对于一所高校是何等重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它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然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重复现象极为严重。有些高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来重复设置专业,甚至成了“赢利”的手段。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即重复设置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低水平竞争的漩涡,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只顾及到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办学质量,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上一哄而上的 “羊群效应”。这一消极现象不仅会阻碍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也势必会进一步削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力,而最直接后果是产出了一大批专业结构相同且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学生,从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现象的发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性失业”。
造成这一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高校的短期行为,拼命扩大招生规模,获取经济效益。客观原因是高校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使然,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信息不对称,与学生志向之间信息不对称,与市场需求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与政府教育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因此,高校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专业。一是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避免同质化,重复设置。二是要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要努力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一系列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把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办出特色,办出优势。这样学校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3 学科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
大学学科是以知识分类为基础,以高深专门知识为学术活动的对象,承担大学职能的基本单元。学科形成了高等学校中的专门化学术性组织,聚集着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辅等相关人员。大学正是以学科为基础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是大学实现其各项职能的平台。每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一定的知识研究领域,进行以学术性活动为中心工作的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活动以及与学科活动相关的环境和条件建设。一所大学的声誉,不论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方面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没有较强的学科基础,以及学科内部有没有自我发展的内涵和动力。因此,学科建设是加强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
学科建设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是因为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发展基础,是人类文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超前性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性研究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科发展的水平所在,也是其他学科发展的保证和支撑。同时,我们要突出重点学科建设,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大学就能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以航空航天工程、天文学而闻名;香港科技大学以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研究而取得国际科学界的瞩目成果;华中科技大学集中力量发展激光专业,使激光专业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优势、特色学科给予重点支持,使其上水平、出人才、出成果,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并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发展,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促进学科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二要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如果没有合理的学科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则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必须将教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教学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学风建设等方面。要特别注意将本科教学纳入学科建设,强化学科建设以促进本科教学。三要选好学科带头人,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要倾注超常规的精力,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不惜超常规的代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构建良好的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前沿;还要有宽阔的胸怀和气度,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学风严谨,勇于拼搏,善于团结和带领学术梯队成员共同奋斗。四要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方法。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不同的学科应具有不同的评价体系。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不同学科评价是不合适的。学科间的文化差别会带来对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差别,一定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来科学合理地制订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绝对不能因为统一的评价而使一些学科的发展受到制约。
4 教师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曾这样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与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高校教师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因素。对一所大学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教师,不能成为学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任何高校从办学到办好学,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核心的问题是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高校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人才,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践者,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实施者。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首先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高校又是创造知识,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可能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可能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能创造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推动科技进步,为市场经济服务,引领社会前进。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来教育感染学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们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要鼓励教师成为大师,大师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声望,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所在。
5 制度是大学内涵建设的保证
制度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其核心是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不同利益主体在相互搏奕中实现总效益的最大化。建立大学制度就是要摆脱“人治”,避免任为、妄为、乱为,而是要围绕育人之本和学术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办学规律,设计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大学制度,合理规范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的相互关系,让不同利益主体按同一方向、同一目标而作为,让大学进入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轨道,充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相互推诿,严重内耗,处于混乱状态。
大学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符合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公平正义,这是其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要从更深层次理清思路。一是要强化服务功能,淡化行政意识。大学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是一个学术机构,以传承知识,创新知识为己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其主要功能,因此,大学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培育人才,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为指向。要淡化行政意识,坚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事、管人,用制度来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的关系,避免因人治即人管权、人管钱、人管事、人管人所带来的矛盾和低效。要强调服务功能,真正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术发展来构建制度体系,让大学的不同利益主体沿同一方向,为同一目的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的办学效益最大化。二要优化权力配置,实现权力和谐。权力和谐,就是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决策权、执行权、学术权和监督权相互重叠的现象,权力过度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不仅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执行乏力,而且缺乏权力制约,不易监督,致使大学长期处于人治状态,出现明显的以人治为中心的现象。三要依据法律决策,体现民主意志。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民主的要求,体现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教职员工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其申张各项权力的主要依据就是大学的各项制度。只有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大学制度才有基础,才能够得到遵循,大学治理中制度的权威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四要讲究整体建设,形成完整体系。要建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职,明确党委、行政的权力范围和议事规则;要健全和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保障教师们对学术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要健全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教职工对学校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健全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晰学校、部门、学院的权、责、利的关系。五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和惩处制,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制度制定出来以后,关键在于执行。因此,在制度设计中应该有执行制度,明确执行权的归属,行使的范围,程序和规则,而且应该有监督、有问责、有惩处,确保制度得到强制执行。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作为大学的领导,要严于律己,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凡是违反制度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应当一视同仁,以规论处,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学领导是师生员工的榜样,如果不带头执行学校的制度,师生员工就会视制度为摆设,自然就不会去自觉遵守。
6 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灵魂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指出: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使命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投入与无私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持久探索。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崇高理想。大学作为承担教育的载体,如何使每一位教职员工具有崇高的理想,这只有通过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才能得以实现。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信念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引导大学的灵魂,维系大学的制度,是办好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他是以校训为核心,以校风、教风、学风为切入点。集中体现在每一所大学的校训上。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斯坦福大学的则是“让自由之风劲吹”(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北京大学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由于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他们的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了一个梦想,有了一种激情,有了一个追寻的目标。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也正是有了这种文化,才形成了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良的校园风尚,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文化生活,规范科学的管理,不断创新的活力。由此不断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上可见,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内涵层面的竞争,内涵建设水平如何,是体现高校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内涵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的硬道理,谁掌握了内涵建设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未来的发展权。
Thinking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HUANG Zheng-de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specialty setup
RG64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2.09.001.003.05
〔Absrract〕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 order to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absolute principl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The person who masters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itiative would gain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dea is the precondition discipline is the foundation,subject is the leader,teacher is the key,system is the guarantee,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2012-06-12
黄政德(1955-),男,湖南益阳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高等中医教育研究。
(本文编辑 李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