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公民环境教育促进绿色发展

2012-04-07卢艳玲赵建军

关键词:环境保护人类绿色

卢艳玲,赵建军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北京 100091)

【公共管理】

论以公民环境教育促进绿色发展

卢艳玲,赵建军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北京 100091)

绿色发展理念历经“浅绿色”到“深绿色”的历史变迁,于2002年在我国正式付诸实际行动。传统发展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同时给人的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间,人类过分张扬主体性而忽视自然的权利、片面强调发展速度而忽视环境保护、过度消耗资源而忽视其有限性,给绿色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而国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的环境保护的艰难历程都表明,对公民实行环境教育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对公民实行环境教育,助推中国绿色发展顺利实施。

绿色发展;环境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绿色发展以绿色增长为手段,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观。[1]其本质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的统一与协调。它要求既要改善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又能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进化。绿色发展的提出源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而环境问题的产生则源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认识,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不仅需要有形的法律意义上的强制规范,更需要无形的源于人们内心世界的伦理道德意识的自觉规范。培养这种自觉的行为规范,环境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绿色发展理念历经“浅绿色”到“深绿色”的历史变迁,于2002年在我国正式付诸实际行动。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滋生的环境隐患正在挑战和拷问着我们的环境良知。

1.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忽视自然的权利

在近现代几百年间,人类依靠科技的力量,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不断上演着征服自然的剧目,肆无忌惮地向自然开战,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索取,把人类的主体性扩展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人性成为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人类是宇宙的特殊角色,是宇宙活动的中心,是独特的、具有特殊使命的天赐物种,最终结果必须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目的。

近代以来,人类主体性的张扬是与自然客体性的贬低相伴而行的。人类一方面一味地夸大自己的主观意志和理性的力量,使自己的主体性精神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看作一个仓库、一架机器和没有经验、情感、灵性的单调存在,是人类随意利用、加工、改造、操纵的对象。人类主体的能动、主动、积极与自然客体的被动、受动、消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类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最终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这是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只有认识到这种双向的运动形式,并抛弃各种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任何仅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而无视自然的权利、不尊重自然的行为,都将导致自然的“反抗”和“报复”,各种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危机的愈演愈烈即是自然对人类一个很明确的警告,人类应该省悟,要消除自然所施加于人类的灾难,就必须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2.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环境保护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人们不可放弃的选择。据资料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快了6.8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事实无疑显示了中国发展的实绩,但我们不得不思考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特别是环境代价。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令人触目惊心。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日益严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夏季公布,2004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水土流失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草原面积不断减少:西北草原正在以每年1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90%的天然草原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空气污染程度加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的统计显示,世界上受空气污染程度最高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3]2008年中国约有1/3的土地受过酸雨的影响,造成农作物和森林面积减少、粮食减产、湖泊生态系统被破坏等。

因此,坚持“好”字当头,实现低碳、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是十分紧迫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提高工业结构转型的速度和力度,尽快实现全社会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它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容忽视,要尽量以合理的速度发展,防止陷入“增长癖”的泥潭。

3.过度消耗资源而忽视其有限性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口膨胀、乱砍乱伐以及战争破坏,全球大量自然资源被消耗。尤其是在过去25年内,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减少了30%,消耗量是过去几个世纪的总和。现在,我国每年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接近日本的水平,但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1/6。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以广东为例,GDP每增加100亿元,就要耗用约6万亩耕地、64万吨标准煤、12万个劳动力,单位GDP的用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4]

但是,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前工业的快速发展,所消耗的非可再生资源远远超过了现有资源可供利用的限度,人类从自然攫取物质资料的速度与规模也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本身再造生产的限度,消耗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更是远远超过了大自然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的限度。

所以,我们既要立足发展又要避免过度消耗资源,如何在自然可承载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适度消费,既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又不污染环境,使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就成为绿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绿色发展对公民环境教育的诉求

我国的发展由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有国内公民的积极参与,而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全体公民普及环境教育。

1.国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表明,绿色发展需要环境教育

20世纪6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西方社会普遍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政府和教育界联合成立了环境教育组织,在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开始了新的教育和社会运动,旨在培养知晓环境教育并帮助保护环境的公民。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环境教育的理解大大深化。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很多国家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并将此项教育纳入到了本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积极贯彻落实。

德国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环境保护水平也居于世界前列,这得益于德国人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来自于几乎无处不在的环境教育。除了具有完备的环境法律之外,德国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生态学校,使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的建设及环境保护活动,这被视为有效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隐性课程。另外,德国还将环保知识渗透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在德国小学,相当一部分课程都是在户外进行,这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了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环境价值观念。最后,德国多元的教育主体也对环境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非政府组织、自然博物馆、高等学校以及国家公园等环境教育机构配合学校环境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在环境教育方面,荷兰也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国家。它的环境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教育的对象由最初的小学逐步扩展到中学,进而扩展到现在的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中,教育的形式也由最初的自然保护教育过渡到自然环境教育,并于1990年开始强调可持续发展。纵观荷兰的环境教育,几个明显的特征不容忽视:首先是强调好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其次是利用专题的组材方式,进行环境教育教学中的概念更新;最后是不断拓展环境教育的范围,适时更新环境教育的目标。同时,荷兰有配套的不断完善的环境教育政策,诸如改变各级考试内容、强化环境教育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教育改革的催化剂等等。

2.国内环境保护的艰难历程说明,绿色发展需要环境教育

绿色发展首先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是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更是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历史遗留的原因,当然也有当代的人为原因。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绿色化转型,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方面,改善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需要环境教育。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中国也如同世界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人们对于自然的恣意掠夺、对环境自净能力的冷眼漠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任意挥霍等等,已经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为严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耕地、草原、森林遭到破坏,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部分内陆湖水位快速下降,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方面都呈现出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工业垃圾、城市垃圾与日俱增,致使全国大部分城市被包围其中;碳排放量增多,大气污染严重等等。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回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和谐状态。因此,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认识、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提高公民环境素质也需要环境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建设低碳社会、走绿色发展道路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有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很多公民并不知道生活方式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相当的误区。例如,认为绿化不是环保;环境保护是环保局的事情,跟我们每个人没有关系;环境保护是城市人的事情,与农村人没有关系等等。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要提高公民的环境素质,减少每个人的碳排放量,使其采取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对公民推行环境教育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对于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环境教育,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一种积极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为绿色发展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公民环境教育体制,推进绿色发展进程

我国的环境教育于1973年正式拉开帷幕。当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会议,通过了包括“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内的32字环保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后来国务院又相继制定《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颁布《关于在国家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先后创办《中国环境报》、《环境教育》等刊物;多次组织开展“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500佳活动”等评优活动,对环境教育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奖励;等等,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快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党和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大幅增加环保投入;其次,将环境教育纳入到了国家教育计划的轨迹,成为教育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第三,全民参与环境教育的热情普遍增强。《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我国的环境教育目前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社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发展,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突破,专业教育输送了数万名科技和管理人才。”[6]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起点低、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环境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投入不够、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等。[7]

就环境教育本身而言,它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浩大工程,它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多个方面的支撑:政府引导、资金投入、技术跟进以及政策支持等等。但是,笔者认为,在环境教育的所有方面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走绿色发展之路,关键一点是至少要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能够相互强化、互为补充。

1.注重家庭环境教育,奠定绿色发展基础

我国的教育传统和社会家庭结构特征,决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且是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因此,环境教育必须注重家庭教育,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响应,才能产生强大的合力;反之,如果受到来自家庭的负面怂恿,环境教育对个体道德的效力便会大大减弱。

家庭环境教育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素养,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进而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其次,父母还应该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引导方式,使孩子在适合的年龄阶段做自己的“绿化”使者;再次,家庭成员之间是互相模仿,互相影响的,这需要在整个家庭中营造出一种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氛围。要深入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倡导绿色设计、绿色家装、绿色家具、绿色庭院、绿色照明等环境理念。

2.完善学校环境教育内容,普及绿色发展常识

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针对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差别,必须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灌输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目标,实践绿色发展行为。

首先,在中小学及学前教育阶段贯穿渗透式教学。要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还要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环境教育氛围,以班级为单位订阅有关环境教育的报纸、杂志、宣传画等,时刻提醒他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在职业学校采取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法。针对学生的专业和今后有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将这一职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影响联系起来,让他们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健康的影响,并使其掌握减小这种影响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再次,在高校实行“三结合”的环境教育。第一,将环境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以德育教育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掌握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觉保护环境的品德,进而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能力,推动环境的改善。第二,将环境专业与非环境专业结合起来。组织环境专业与非环境专业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既是环境专业学生一次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非环境专业学生一次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将社会与课堂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环境保护活动,真正以一个“绿领”的标准要求自己,既可以增加社会阅历,又可以检验、运用已经学过的环境知识,实现书本学习与绿色发展双赢。

3.丰富社会环境教育形式,践行绿色发展行为

社会教育是整个环境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紧密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媒体,传授环境科学知识,树立环境意识。可以通过我国广大公众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书刊等广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伦理知识,使社会环境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首先,强化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涌现出大量的社会团体、民办事业单位、基金会等环保非政府组织,它们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承担着许多社会公益服务。当前,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其发展壮大,通过环保非政府组织来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其次,发挥媒体的导向、监督作用。要通过媒体及时公布政府有关绿色发展的工作报告、政策决议;利用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倡导公众以身作则,创建并爱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使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得到及时揭露和批评、无所遁形,有效监督和制约忽视环境、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体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要致力于构建多种形式的教育平台,例如建设一定数量的自然博物馆、生态园区、经济示范区等,配合学校和家长进行环境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管体制多么完善,措施多么严密,最终的结果都体现为每个公民的实际行动。只有将爱护家园、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以上的教育措施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因此,加强全体公民的自我教育,提高其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和意识,对于推进中国绿色发展进程更是值得强调的一个环节。

[1]周彩娟.生态小康: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94.

[2]李伟,刘如君.中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题和抉择[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157.

[3]王艳秋.中国绿色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2.

[4]喻新安.降低增长的代价[J].企业活力,2007,(3):卷首语.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6]国家环保总局.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39.

[7]黄锡生.环境资源法前沿问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

Appeal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itizens to Green Development

LU Yan-ling,ZHAO Jian-ju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Green development was put into practical action in China in 2002 and has undergone historical changes from light green to dark green.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approach has brought about rich material wealth,but at the same time endless disasters to mankind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During the periods of centuries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human being makes public subjectivity too much but derogates object,unilaterally emphasizes development speed but neglec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sume resources excessively but ignores its limitation,which brings lots of challenges for green development.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omestic actual situation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refore,we need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citizens from three aspects-the fam ily,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 to promot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green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social education

X-4

A

1672-3910(2012)03-0040-05

2011-10-15

卢艳玲(197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赵建军(1961-),男,四川古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哲学、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自主创新等研究。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人类绿色
环境保护
绿色低碳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