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2-04-07廖桂平
廖桂平
农村农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廖桂平
农业是十字形大农业,生产过程的主要地域是农村,但不限于农村,加工过程可能在农村,也可能在城市,销售主要在城市,而区域宏观决策、农产品预警等管理更上升到省级或国家层面。也就是说,农业是一个社会化的产业,无论是地域还是管理层面,都不能被农村建设的内容所包含。同样,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不仅涉及农业生产问题,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不能被农业包含。[1]因此,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互为促进与共同提高的关系。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领域的过程。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合称,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农业中的应用以及农民信息技能与素质培训等几个方面。[2]“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乡乡能上网”、“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视”基本实现。面向农村农业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商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然而,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笔者拟对此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一、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数字鸿沟”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城乡“数字鸿沟”仍在扩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仍集中在城市的部门、行业、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机构等,并没有真正进村入户,落地生根。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未落实到乡村。农村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宽带虽然进了村,却入不了户,农户普遍没电脑,尚未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指出:城乡互联网绝对差距比上年拉大了31%,城乡计算机差距比上年每百户扩大4.3台,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城市56%左右,造成因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形成的信息贫富差距。[3]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未充分考虑农民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在当前的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信息资源整合大多是围绕一些行业或部门工作需要展开,而不是面向农民的实际需求。三是农民信息应用能力培训和乡村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从城乡网民对互联网使用深度的绝对差距来看,城市网民对信息的占有和网络应用均高于农村网民,城市网民在商务交易和交流沟通中对信息的驾驭和利用程度远高于农村网民。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农民信息素质和乡村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致使农民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和能力薄弱。
2.资源缺乏整合
长期以来,农村农业工作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和有效的联动机制,这是农村农业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导致农村农业信息化推进缺乏合力。各部门和运营商多头并进,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共享难度大,如电信、广电、移动、联通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化、网络化体系,“三网融合”步履艰难;组织、文化、卫生、农业、林业、科技等政府部门都结合各自职能推进农村部门信息化,并藉信息安全之由实行部门利益保护,信息资源很难被社会化和大众化利用,或被其它社会职能部门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二是条块和多层管理体制使信息供给与需求对接困难。一方面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信息对接困难,形成信息交流与共享壁垒;另一方面同一条块内,信息传递层层失真或发生变异,从而使广大农民难以获得生产、市场、科技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真实、及时、有用的信息,感受不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急需形成“一盘棋”战略,从信息通道、信息资源、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地域性(如省、市)深度整合,用有限的资金投入,惠及广袤的乡村。
3.优质信息匮乏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内容。长期以来,各部门在信息化进程中较注重信息高速公路修建和硬件设备购置,而忽视信息服务内容建设,形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信息资源匮乏。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需求巨大,但目前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等信息供给方提供的信息,大多为转载,重复率高,体现地域性、农时性的有效技术信息少;宏观、综合信息多,准确可靠的市场实时行情、价格预测、灾害预警等内容少;信息服务对象的分类和针对性不强,泛泛的信息难以指导实际生产。更有甚者,由于虚假信息充斥社会而导致的伤农、坑农事件,使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受到老百姓的质疑。二是信息供给手段匮乏。目前面向“三农”的信息供给方式仍为单向信息流,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信息供给服务,缺乏互动式双向信息流,基层农民仍处于信息被动接受方。各地应根据产业的地域性和农时性,通过信息可信度量对信息源进行信任评估,形成文本、影像、音频、图片等多结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手机、电视、广播、光纤宽带网络、3G无线网络等信息入户模式,以及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而非地毯式方式,将涉农信息便捷地传递到广大农村。
二、加快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全局联动,整合资源,建立“两端两网”服务模式
广义地,“两端”是指信息供体端和信息受体端。狭义地,“两端”是指区域性(如省、市级)公共信息平台端和基层信息终端(包括基层服务站点和个人信息接收终端)。两网是指信息高速公路网和信息服务队伍网。[4]“两端两网”建立的前提是资源整合,特点是扁平化。“两端两网”信息服务模式可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属地化服务、纵向沟通和信息传递漫长、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多、对市场反应速度慢、决策效率低等问题,实施服务灵活、贴近市场和务求实效的服务,是目前各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抓手。政府部门如信息、财政、组织、农业、水利、林业、商务、卫生、科技、广电、供销、气象等应倡导通力合作,并与电信、移动、联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企业和单位沟通协调,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通过一网多用、一机多用、一站多用等方式,整合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建立“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坚持有线宽带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农村网络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纤到村、农村有线电视宽带入户、移动网络覆盖农村,拓展信息服务网络节点,夯实农村信息通道基础,使农村农业信息化工作扎实进村入户。
2.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建设体制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农村和农民的重要生产要素。但信息化成本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首先要更新观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公益性服务为主体的原则,以市场运作手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调配功能,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科技支撑投入、农民培训投入。积极引导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引导IT企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银行保险、资本证券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投入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农村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力、乡村道路等工程一样,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各项支农资金中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确保乡村信息化资金的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农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出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补贴政策和其他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光纤通道建设,农民被用地(含“青苗”)的补偿政策,以及通道运营商的优惠政策;放宽相关 IT企业和龙头企业开展有偿信息和技术服务及创业性经营活动的准入条件,在金融、税收等方面按规定予以扶持。
3.需求为本,供需对接,深化三农信息服务和培训的内涵
应在注重通信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的提供,以破解“网络资源丰富,有用信息匮乏”之难题。首先,要建立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和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整合各部门各单位的资源,在统一标准和保障信息安全机制下,实现资源链接,信息共享,形成多部门联动,突破涉农信息资源总体缺乏、应用程度低的瓶颈。其次,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等主题,整合农技、农情、农价、农政、农监、农保等跨部门的信息服务内容,让准确、及时、可信、可用的信息和信息服务贴近农民。充分融合手机、三农服务热线、电视、专家在线、产业网络社区、乡村信息服务站、乡村无线调频广播等多种信息服务渠道,加快信息资源供给与“三农”信息需求的对接步伐。科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经济文化水平和农民的操作能力,开发集成农民“能用、会用、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产品。针对信息内容过于大众化、缺少地域性和贴近农村现实生活的实效性考虑,通过个性化、主动化、综合化的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内容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特别是结合云服务技术,构建灵活、主动、快捷的信息服务方式,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让最终用户更方便地获取各类信息服务,实现普惠、绿色、高效、专业的信息服务。最后要加强农民的教育科技与信息培训,造就一批具有信息投入、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等等能力和意识的信息人才队伍。
4.统筹规划,“三位一体”,健全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三位一体”之一是指“公益化的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农村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三位一体。首先,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公益化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政府各部门在农村基层的公益化服务职能,创建新型大学推广模式的公益化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各类公益化农村信息服务融合一体,互为补充、相互发展,初步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公益化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其次,充分发挥科技系统倡导科技特派员在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合作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产业链的各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第三,发挥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在科技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形成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多样化。“三位一体”之二是指“生产信息服务系统、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和科技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首先要因地制宜发展地域性生产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具有全球性视野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服务系统,以准确、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和科技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信息化运行。其次要统筹规划农产品流通布局,灵活运用IT和互联网,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农产品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方式的根本变革,降低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将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提供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借助物联网的信息收集和辅助表达功能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