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析论

2012-04-07戴嘉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资产学校

戴嘉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湖南娄底417000)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毫无疑问,建设节约型地方本科高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地方本科高校获准建立,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的背景下,这些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规模也相应在急剧膨胀。如何管理和利用好国有资产、从而更好地实现建设节约型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是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肃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 地方本科高校及其国有资产的概念

地方本科高校,这里是指省属或省地(市)共建的地方性院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近年来经国家有关部门评估审核合格、由各地市区的各类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新建本科院校。从办学层次上看,地方本科高校处于当前高等教育的较低层次;从横向分布看,处于国民经济欠发达、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的地、州、市。地方本科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层应用性人才的使命。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1]。由此可知,地方本科高校(包括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拨给地方本科高校的资产,地方本科高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国有资产是确保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所属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和规模最直观、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地方本科高校国有资产有如下特征:

一是非经营性。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和各种人民团体的非生产领域的各种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均属非经营性资产,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是纯消费性的资产[2]。其再投资需要包括国家拨款等各种社会积累。地方本科高校系统的资产当然也属于这一范畴。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设历史相对较短,软硬件环境条件相对较弱,更需要加大短期内无法看到“效益”的投入和积累。

二是服务性。地方本科高校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特征决定了其根本价值在于主要用来保证各地方高等院校各项工作(教学科研等)能顺利开展,因此其使用不是为了追求营利(必要条件下即使花钱再多,也没用“亏本”的概念,而是一种教育“投入”的概念),而是以服务为根本目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办学方向,更必须在投入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接,除了人才、知识成果之外,难以提出其他的“产出”要求。

三是无偿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仅要保值,而且追求不断增值的要求不同,地方本科高校国有资产主要配置在非生产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于高等学校中心工作为目的,特别是以满足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为目的。因此,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使用只能是无偿的。国家有关部门对包括各级各类高校在内的学校乱收费现象的严厉查处就表明学校国有资产的公益性和使用的无偿性,我们要做的是降低其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过程中的损耗率,尽量提高其使用效率。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经验,在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也与老牌高校有差距,因此,在如何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开源节流、花小钱办大事上更需要加大探索力度。

四是间接性。这里是指由于学校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服务性特别是无偿性特征,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资金开支和固定资产的使用,其意义的实现都是间接的,是以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的开展为实现形式的,一般而言,它们不能(也不能要求它们)为我们带来滚滚“红利”。因此,学校资金补偿、扩充的来源,不可能从本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的结果中获得,只能主要来源于符合国家政策的事业收入和事业经费预算拨款。从这个角度讲,现行教育体制下,地方本科高校不具备“造血”功能,只能依靠国家“输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更必须厉行节约、加倍珍惜资源、合理高效地使用国有资产。

二 地方本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特别是由于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都是近年来新建的,在快速扩建的过程中,虽然国有资产大大增长,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却相对滞后,相关责任人和职能部门资产管理经验不足,存在着思想认识上重购买、轻管理;工作方法上管理手段落后,效能不高;制度建设上观念滞后,管理不规范;校内各单位的资产调剂困难等问题。虽然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已设立国资管理处或功能类似的部门,但多年的管理失范、政出多门,形成了好处面前都要“利益均沾”,问题面前互相推诿的思维特征与行为习惯;再加上长期以来存在的“重业务、轻资产,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地方本科高校国有资产“争新建、求多占、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形仍很严重。甚至在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其资产实物及价值究竟有多少,至今还不清不楚,账物不符。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问题的原因有四点:

一是专业人才缺乏,存在“搭头式”管理现象。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前,多由教务处、后勤基建处等其他处室分管国有资产,教务处负责教学仪器设备,后勤基建处负责办公行政设备,财务人员兼职负责相关具体工作。升本后,相关高校虽然陆续建立起了国资处,但专职的、资质合格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仍非常匮乏。还有个别单位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和照顾关系,利用国资管理部初创、人员需要抽调的机会,让不懂业务的办公室后勤人员甚至一些其他业务部门消化不了的冗余人员进来担任相关工作。其实,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并不亚于学校其他任何职能部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这种“搭头式”的管理状况,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诸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严重影响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二是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管理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可以说,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措施建设还远远没有跟上迅速发展的学校所拥有的资产质量、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已经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一个带有较为普遍性的现实问题。财政部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只是一个针对所有事业单位的国资管理“大纲”,方向性和政策性强,但对具体单位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来说,还需要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有效的制度和规范。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来说,应该在“大纲”基础上,参照各类事业单位特别是参照有成功经验的先进做法的高等院校的做法,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三是仍习惯于行政手段管理,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虽不以获取直接经济效益为目的,但并不是与市场无关。由于目前在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中行政手段仍然占主导地位,科学决策不够,与市场的调节机制之间尚未有机结合[3]。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如何使用、如何添置、如何调配、如何处置,很多时候不是从学校需要的全局出发,也不是根据学校的可能条件出发,而是领导拍脑袋决定。有时候,由于受部门利益的驱动和责任主体的不明确,有的系部和职能部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顾实际需要与财力许可,一味贪大求全、互相攀比,不断向学校要钱兴建或购置资产,这必然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低效使用甚至闲置浪费,掣肘了学校的正常建设与发展。

四是二级单位资产使用相对独立,高校资产调剂困难,造成比较严重的闲置和浪费。虽然名义上二级单位的资产也是学校的,但一旦这些资产进入了二级单位的门,就很难为学校其他部门或单位外人员所利用;这些单位以便于管理、各负其责、不对外开放等为借口,宁可将仪器设备等资产长期搁置或很少使用,也不愿通过互相调剂、互通有无来达到提高利用率的效果。这样一来,其他部门或系部也不得不以需要为理由购置一些只需要偶尔使用、本来通过校内沟通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设备装置,而且也形成了一种“本单位资产,概不外借”的心理。另外,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有的单位仅仅根据自己一时的需要就申请购置设备,没有咨询相关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结果设备刚刚买来,在技术上就已经落伍,使用不久就遭到淘汰。甚至还有些部门因经费预算充足,在实验室尚未建好之前就将设备购买,原封不动的堆放在保管室内,时间之久,甚至有的超过了保质期,造成严重的资产浪费。

三 创建节约型地方本科高校要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入手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方面还存在极大的潜力,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适应时代潮流,创建节约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必然要求。

第一,立好规矩,强化观念。在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国有资产管理长期以来是较为薄弱、容易忽视的环节。这里既有机构不健全、工作职责不明晰的原因,更是观念认识上不重视、不到位的表现[4]。国有资产是体现一个单位实力与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校发展极其重要的物质保障。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说,缺少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以及大师名家、社会知名度等软实力,加强和提升硬件建设等国有资产范畴的努力便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高校应加大力度宣传加强国有资产投入与管理及其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学校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还要重视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通过有关规章制度强化这种认识,并保证这种建设的连贯性和持久性。已经成立国资处的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担负起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职责,全面搞好采购、验收、建卡、建账处置和仓管等工作,建章立制,会同本单位其他相关部门如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设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其他各部门也必须配备专人负责资产管理工作,把责任真正落实到个人。

第二,摸清家当,当好“管家”。以笔者所供职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是2004年由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一所中师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后来又陆续有两家单位并入。摸清学校的国有资产家底难度很大但又不能永远“估计加大概”。为此,学校早在2007年成立国资处之后,就专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国有资产清查小组,对全校进行了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先是要求各单位对本部门的资产自行清点,清查小组再实地一一进行核实,该维修的维修,确已损坏的按程序可以报废的报废,对遗失的资产要尽可能追回,不能追回的要追查责任。经过这次全面的资产清查,基本摸清了学校的家底。为学校今后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改善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深入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学校国有资产,提高资产核算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这既是作为人才、技术密集的高等学校的一大优势,也是今后信息化时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路径。为了进一步完善应用好资产管理新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我们还采用了北京化工大学研发的设备管理软件并多次派人去北京化工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接受专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益。

第四,加强对出租门面、房屋的监管,物尽其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基本建设的加强,地方本科高校职工住房有了根本改善,一些空余房屋特别是临街门面出租问题凸显。这成为国资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此,笔者觉得,各高校要制定出租房屋管理制度,制度还要规定财务部门要协同国资部门共同负责督促收缴租金,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进行管理和使用。

第五,“瞻前顾后”,建立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监控。地方本科高校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正殚精竭虑筹措资金、积累力量谋求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地方本科高校,目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有资产建设力度很大,因而管理难度也极大。为此新账、老账都要算,要在动态监控中实现对学校国有资产的科学有效管理。比如要有事中监控。在资产购置时要有验收和登记,要坚决做到国有资产的日常核算,要严格按照有关资产使用责任制度发放使用国有资产,对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等等。还要有事后监控。即任何资产处置行为都应履行相应手续,并严格按程序展开(如审批、评估、核销、入账等)。

第六,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方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还有欠缺,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制度建设也有待健全完善。在现有条件下,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对现有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如参加有关进修、短期培训、函授或面授学历学习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再引进专门人才,改善管理部门的人才结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地方本科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经常的但又亟需积累相关经验的工作,在全社会都在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语境下,资源相对贫乏、条件相对困难的地方本科高校更应率先响应。我们相信,通过从加强和改善国有资产管理入手,我们一定能闯出一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契合的高水平节约型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之路。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EB/OL].(2011-06-14).http://www.sdcaee.com/html/news/zcfg/20110614/25.html.

[2]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刘熙文.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J].经济师,2004(2):98-99.

[4]邱均成.从清产核资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7-81.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资产学校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学校推介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