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民陷入核恐慌阴云
2012-04-05萧东兮
萧东兮
“核泄漏堪比“第二次战败”
3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二届全球核安全峰会,一同出席大会的还有五十余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官员,会议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在去年4月于华盛顿召开的首届峰会上,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无核世界”目标的拥趸,在峰会上颇为惹眼——彼时,距日本遭遇海啸并引发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仅一月有余。
今年,已在走马换“相”中接替鸠山由纪夫“上位”的野田佳彦,基于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在峰会上着意强调核电站备用电源系统的重要性。
而在日本国内,对核辐射影响的忧虑仍是民众的普遍情绪。
“核事故一天未完全消除,大家都很难拥有新的开始。”居住在距离福岛核电站60公里外的梨香说。
“第二次战败”
核泄漏事故发生一年多后,梨香依旧常常感到不安。在家里,她变得不爱开窗,也不再去室外晾晒衣物。此外,她还坚持服用促进新陈代谢的药物,想把辐射排出体外。即便如此,她还是有了不要孩子的念头,“怕生出来的小孩会畸形”。
长期以来,“核能立国”几乎成为资源匮乏的日本的“基本国策”。2006年、2010年,日本先后公布《国家能源新战略》报告草案、《核能立国计划》大纲及《能源基本计划》修正案草案。
那时候,福岛县的居民们还颇为自家门前盖了核电站而自豪。在双叶町的一个广场上还立有巨大的标识牌,以示福岛核电站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富裕、更安康。
而现在,地震导致的伤亡数字则不断挑战着日本人的神经。目前,这场灾难已造成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三个机组的相继爆炸,更是将核阴影推向日本全境。
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说法,至今福岛第一核电站仍每小时泄漏1000万贝克勒尔(放射性活度单位)的放射性物质。日本国土已有超过3%的地区遭到核污染,有一些人甚至将核电站事故发生背后的人为因素断言为“第二次战败”。
2月19日,福岛第一核电站7公里外,穿着防辐射服的工作人员还在废墟中寻找失踪者。至今,福岛仍有216人下落不明。
核电站外拉起了一条20公里的警戒线,成为彻底的禁区。20公里以外,陆续有村落宣布返村计划,却应者寥寥,最大的阻挠原因就是“害怕辐射”。研究认为,照现在的趋势,30年后,福岛的人口将锐减至灾难发生前的一半。
大森的家距福岛核电站只有两公里。现在,她只能每两个月回去看一看,每次最多待五个小时。“每回去一次,景物都日渐凋敝,只能回想着家里曾经的模样。”大森说。
核泄漏后遗症开始显现
在日本其他地区,原本就生性敏感、依赖数字的日本人现在变得更加“神经”,一旦出现辐射数据偏高,就立刻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在东京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筑地市场,按理说,水产品不超过500贝克勒尔每公斤的国家限定值就是安全的。但现在,大家只选择0贝克勒尔的产品。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来由。
2011年7月底,福岛县官员证实,数百头“辐射牛”流入市场;11月16日,福岛县大波地区出产的“越光”等品牌大米被监测出含放射性物质铯;11月28日,该县伊达市、旧月馆町又有三户农民生产的大米超标;12月6日,日本乳业巨头明治宣布,该公司生产的罐装“明治STEP”奶粉中监测出放射性物质——这极大打击了原本对国内乳制品很有信心的日本家长。
在东京,以前市场上的蔬果主要来自本地及东北地区,而现在,越来越多南方产的蔬果出现在东京的货架上,鹿儿岛的豆角,宫崎县的苦瓜,熊本县的西红柿……甚至,有一些家庭主妇要求丈夫从出差的南方城市带些果蔬回来,只为图个安心。
对于日本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核电站抗议,东京的市民却大多选择保持克制。“现在,人们对辐射更加敏感,但为了保卫自己和家人,没时间没来由地发泄怒火。”一位东京人说,“想到东北和福岛,大家都无可奈何地忍耐着。”
去年11月初,消息传出,日本主持人大塚范一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而大塚曾在节目中多次试吃福岛的食物。广岛大学核辐射医疗科学研究所所长神谷研二紧急辟谣,称大塚患病是因为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的推断毫无根据。
但难以回避的事实是,1986年,前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后,当地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比原来高出了15倍。在日本,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做甲状腺癌普查,并预计若干年后,该病的发病率会大幅上升。
3月19日,日本媒体报道了东京一位名叫平井秀和的老人号召老年人吃福岛县种出的大米,以帮助当地农民打破大米受辐射的谣言。
过去一年,平井曾八次进入福岛县磐城市参与清理残骸工作。目前,他已经收到了1700公斤大米的订单,其中700公斤被东京一所养老院买走。而这个数量,相对于福岛县24万吨大米的年产量而言根本杯水车薪。作为“东北粮仓”,在普通年份,秋天收割的稻米,一般在第二年二月就会售罄,但现在,福岛县仍有40%的谷物滞留在谷仓内。
对于这个68岁的老人来说,他的真正用意是,如果老人们把福岛大米都吃光了,儿童们误食“辐射米”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学会与污染共存”
去年底,京都清水寺主持挥毫写下当年的年度汉字——“绊”(在日语中有“纽带”的意思)。但在日本,南北之间还是出现了一种“温度差”,大家出钱出力很热心,但需要自己“埋单”由辐射带来的伴生品则完全成了另一回事。
日本环境省统计显示,宫城、岩手、福岛三县共产生废墟2253万吨,而至今完成回收、掩埋处理的仅有5.6%。其中,宫城县和岩手县如果仅靠“自我消化”,分别需要19年和11年才能应付这些垃圾。
日本共同社今年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6%的市区町村一级地方,因为担心焚烧废墟会产生放射性物质,而不愿接纳灾区垃圾。
另一个极端案例是,冲绳以担心核辐射为由,拒绝了青森县每年为其提供的造雪景观的用雪,青森县距福岛核电站足有三四百公里。
“日本人不太爱表达,他嘴上不说,但行动上已经体现出来,就是对核污染的一种恐惧。”新华社驻日本记者郭一娜说,“比如,以前下小雨,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不会打伞。现在大家每天都要盯着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如果下雨肯定打伞,因为降雨里也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在日本的回访也同样发现,“现在的日本似乎陷入了‘忍耐的民族、‘礼貌的民族的自我催眠中,因此忍受的痛苦也在与日俱增。”
“学会与污染共存。”——一些日本学者和意见领袖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再过一个月,日本又将迎来樱花季。去年地震过后,前往日本赏樱的人数骤减,旅游部门斥巨资在世界各地开展多轮宣传活动。纽约的时报广场上,电子樱花在大屏幕上不断绽放……
●本专题主要参考资料:
纪录片
1. 日本NHK特辑《原发危机》(日):第1集《安全神话:当事人话说事故深层》;第2集《核燃料熔化》;第3集《不得不知的放射能污染》。
2.日本NHK教育频道特辑《走向原发事故的路程(上、下集)》(日)
日本各大报纸相关报道
出版书籍
1. 藤田祐幸著:《不得不知道的核电被曝劳动:某青年的死因》(日),岩波书店,1996,2011年第4次印刷
2. 镰田惠编:《别了核能发电》(日),岩波书店,2011
3. 日本律师协会编:《检证核电劳动》(日),岩波书店,2012
4.高桥哲哉著:《牺牲的构造:福岛·冲绳》(日),集英社,2012
5.肥田舜太郎、鎌仲ひとみ著:《内部被曝的危险:从原爆到贫铀弹》(日),筑摩书房,2005,2011年第3次印刷
6.松井英介著:《看不见的恐怖:放射线内部被曝》(日),旬报社,2011
7. Newton 科学杂志特集:《地震列岛与核电》(日),2012年2月
8.北村行孝、三岛勇著:《日本原子力设施全数据》,讲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