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片段化与自我呈现①

2012-04-02李娟

昌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现代性空间

李娟

(中共徐闻县委党校 广东 湛江 524100)

空间片段化与自我呈现①

李娟

(中共徐闻县委党校 广东 湛江 524100)

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行,空间的社会属性也在不断变化。在学者们关注现代性是如何改变空间社会属性的时候,本文将空间作为中间变量,试图探讨已经片段化了的空间如何影响现代人自我呈现的方式。

空间片段化;自我呈现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空间”的关注,在社会学里由来已久。福柯认为人们对空间的安排和分割是权力无所不在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1]。列斐伏尔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认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随着现代性的扩张,空间里的生产,变成生产的空间[2]。大卫·哈维提出时空压缩的概念,并指出时空压缩实际上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矛盾[3]。吉登斯则强调社会系统在空间上的无限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4]。

从这些研究来看,学者们更多的关注空间的属性,就像自然科学家想知道空间的自然属性有哪些一样,社会科学家则想要知道社会赋予空间哪些社会属性。在这里空间只是作为一种被解释物——或作为危言耸听现代性的一个结果,或作为一个被生产出来的道具,或作为若隐若现的背景——被安静的陈列着。

但是,如果空间真的很重要的话,就不会只能被解释,在某一个重要的社会环节中,它可能不一定是作为因变量,但至少应该可以看成是一个前置变量或中间变量起作用,能对社会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才能彰显出它真正的影响力。循着这样的思路:现代性首先带来了“空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则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思路的前半部分,学者们已经讨论了很多,而本文则想尝试着叙说因为空间的变化而导致的人们行为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二、空间片段化②

空间片段化的效果源于现代性。现代性无疑改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空间的体验。

“空间被铁路杀死。我觉得所有的乡野山林好像都在往巴黎靠近。甚至现在我都可以闻到德国菩提树的气味,北海的拍岸细浪,就在我面前翻滚”。[5]

“当抵达达拉斯和休士顿时,导演Johannes Birringer觉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崩溃。这里的都市(社区和文化表征)的散乱和分解,已经达到了一种奇幻的境地。‘地理现实无可避免地趋向融合与混乱,一切地方都可以互换,可见的(静态)参照点消失不见,成为恒常变换的表面现象’。‘休士顿乃是社区之谜,朝着所有方向破裂和爆炸……’”。[6]

“时间和空间的体验在急速地发生周期性的转变。我们已经明显地进入了一个“时空压缩”的阶段:世界突然变得如此之小,我们思考社会行动的时间范围已经非常短暂。”(广州商学院某老师,男,51,教授)。

“那次我去旅游,从喧闹的都市到安静的山野,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唯美的游戏背景里,或者是(进入到了)一个古代世界中,觉得很不真实,后来坐着船进了一个山洞,再从漆黑的山洞出来,我竟然有了恍若隔世的感觉。”(广西某大学老师,男,31,讲师)。

现代性对空间体验的改变,可以用空间片段化来形象的称呼:原本完整有序在三维上弥漫扩张开来的空间,因为通道的缺失断裂为一个一个的片段,这些片段在不确定的点上相互联结,变成一团互相缠绕的网络。空间片段化既包括物理空间的片段化,也包括社会空间的片段化。空间通道缺失,造成空间片段化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交通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从一个场域的空间到另一个场域的通道严重压缩,以至于在心理上没有深刻感受而导致空间通道在心理上的缺失

譬如从城市进入到乡间,古代社会,步行或者坐马车,从城市进入到乡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热闹的街市,不那么热闹的城市街巷,特别是城门的作用,强烈的暗示着已经进入到另一个场域,这样一个漫长的通道实际上提供了足够的心理上的体验和适应,适应从热闹到乡间安静的转变。而现代社会,从热闹的城市到安静的乡间,不过是打一个盹的功夫,城市的喧闹还在耳边,你却已经身在安静的乡间。从心理上的感觉上来说,从一个场域进入另一个场域是瞬间移动的,缺乏一个心理调适的通道,以至于产生城市与乡村空间成为片段并直接交织在一起的体验。

其次,现代工业社会所带来极端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空间被规划,分成区和块

人们在生活区域、家庭区域、消费区域、旅游区域等各不同的区域穿梭。而这些区域相对应的感知的空间也是断裂的。在传统社会一个人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他的生活区域和他的生产消费区域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他很清楚在他日常生活所能感知空间中的一切,而这种日常知识能把所有的这些都灌注成为一个整体,不但实践空间是弥漫连续开的,而且在感知上他也能够把握好。而现代社会则不同:“对于我来说,我最为熟悉的地方就是工作的学校和生活的家。早上我坐车去学校,但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是如何的我并不十分清楚。坐公交车的话,你可能会看到外面的风景,但实际上公交车所做的路线是弯的还是直的,很难把握,要是坐地铁,那就更不知道了,只知道自己是在地下,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就可以了,至于中间的链接的路线我觉得没有必要管那么多……”(广州某高校教师,女,31岁,讲师)。

如果说这种连接生产和生活或者说连接生产区域和消费区域的通道的模糊不清影响并不是非常显著的话,那么,生产和消费在实践中的隔离对社会的影响却是很多现代性问题的来源。实际上我们在生产东西,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生产的东西的去向,也不知道我们在整个生产体系中又处于哪样一个地位,我们只是在片段中,看不到整体和全局,而且在主体文化中生产的东西,我们并不能把握,因为这些主体文化的东西都要被运送到特定的消费区域,成为客体文化,成为我们已经无法把握的东西,它有着自身的运作逻辑而自我运转。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分离相当于割裂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通道,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被片段化。

再次,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带来社会空间的流动性,导致社会空间的片段化

随着人群的移动,原本与物体空间有着相应位置的社会空间也已经脱离基本固定的社会关系,成为一个个空间的片段,这些片段随着人群的流动在不固定的点相遇纠缠在一起,于是现代社会的社会空间中的互动因为缺乏足够的通道而缺乏对共同情景的定义,缺乏彼此的历史知识,缺乏符号的共同理解,而变得充满误解,不深究和表象化。

最后,媒体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和可视技术的革新,将本来极度隔离的人群的区域相连接起来,而正是这种连接造成了空间的片段化

在媒体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的以前,虽然从物理空间来看,彼此是隔绝的,但也正是隔绝,才带来彼此空间感知上的完整性。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媒体可视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从媒体上看到的别人的生活,从卖场上看到形形色色商品想象别人的生活,原本安静完整的生活空间被撕裂,一种生活空间被荧幕或者想象无限的拉近到另一种生活空间,站在某一生活的边缘,无限接近另一生活的中心,这种感觉就像一幅幅画面相互交织在一起,似乎不需要通道就可以直接从一个生活空间跃居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

更有甚者,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只需轻轻一键,人类就可以从一个真实的世界跳入到完全虚拟的世界。“场所仅仅在极为脆弱的层面上存在,它们被更强大的抽象空间(如通讯网络所淹没)。”虚拟空间的真实丝毫不逊色于真实的物体世界。虚拟世界如此巨大的影响着真实的物理空间的世界,以至于许多虚拟世界的很多逻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虚拟世界或真实或通过人类的想象更直接的嵌入到普通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也就如此的被打断,片段化了。

生活中对时空的这些体验逼迫着所有人改变时空观念,重新展望社会行动,空间片段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有什么影响呢?

三、自我呈现方式的变化

库利认为,自我呈现是人类的本能性情感之一。[7]自我呈现的概念由戈夫曼在其研究社会行为与心理的“戏剧论(dramatigury)”中提出,是指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给他人创造某个特殊的印象的过程,它泛指一般人行事时表现自己的方式,是社会行为的普遍特征[8]。空间片段化对自我呈现方式的改变有:

1.前台和后台的颠覆

因为空间片段化交错着,传统意义上能够通过一个帐幔而分离开来的前台和后台被颠覆。尽管人们有可能是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上相遇,人们也在同一社会情境下,但由于社会的流动性,对于同一社会情境下与之相联系的各自先前所处的社会空间的不一样,对社会情境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了。因此即便是在家这样一个相当的私人的空间里,可能也还是需要明确的印象管理,以便将自我呈现,获得彼此的认同。而各种可视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更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后台直接推到前台。前台与后台的区分已经不能从空间位置上来判断。为了缓解人一直处于自我管理的紧张状态,前台和后台的区分变成依靠人自己的主观判断。当采访广东广州某调查公司职员(女,30,高管)时,她这样说:“什么时候想展现最好的自我?这要看最在乎谁了。像我早上喜欢睡懒觉,上班前经常来不及装扮自己,素面朝天,抓住什么穿什么,哪有什么形象可言?我也不在乎,女为悦己者容,我才懒得管那些人怎么看我。但下班回到家中,我却很顾及自己的形象,我最贵的衣服是睡衣,我和我男朋友还处在热恋中,他家境富裕,人也不错,但他是北方人,你知道北方人传统观念里还是希望女生不那么强,要温柔贤惠,我希望我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然后修成正果。”

“什么时候想将最好的自我呈现出来?我个人比较注重精神生活。对我而言工作、生活都只是生存下去的一个工具,除了职业要求外,我不太注重个人的形象,相反,我愿意在我的网络圈子里保持良好的形象,因为网络是我能够进行精神交流的主要渠道。”(深圳华为职员,男,33,高级程序员)。

2.更注重通过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来呈现自我

“我一觉醒来,坐上公交车,窗外的人群杂乱无章,我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回到学校,我还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我看着那些似乎熟悉但却又很陌生的面孔,我一下子已经想不起来他们姓名,只好脸上带着笑容,茫然的应付过去了……”(广州某高校学生,女,30,硕士)。 现代人,从一个场域瞬移到另一个场域,心理上还未来得及适应,但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许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一样,强调微笑,而这原本甜美内涵颇多的微笑却变得空洞无比,它不过是一种茫然无所知的遮掩,而当人们的肌肉终于笑的僵硬时,一些其他表情就取代微笑,要么漠视,要么热情的不十分恰当。当寒暄不再实用,因为寒暄的言语是需要更多的共同在场来理解的,这时面部表情便派上了大用场。

3.内涵过于丰富的简短语言的使用

实际上,对语言的精确理解是需要有太多的前提条件的。首先必须有共同的语言环境,其次必须有先于语言的共同经历,就如同民俗方法论那些学者所指出的一样,即便是有语言交流的互动,也必定有一个前索引的条件存在[9]。而现代社会处于同一物理时空中的人群,更多的时候是缺乏前索引条件的,因为他们只不过处于空间的片断中。处于空间片段中的人群的互动,除了使用意义宽泛的面部表情外,还使用内涵十分丰富的简短语言。越来越多的这种语言被人们创造出来并流行起来,譬如“酷”,“杯具”等词语。当人们在互动中不明所以,为避免自我尴尬,就用这么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指代不明但却似乎十分恰如其分的短语来使互动继续。

4.符号、物质、策略的使用

在传统的空间弥漫延展开的社会中,人可以通过自我所创造的主体文化,即工作的产物来表现自我,而且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空间里,自我的呈现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策略,因为共同的生活,共同在场,基本固定的社会关系,固定的社会位置,人呈现在他人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外在的物不过是一种真正的装饰。但在现代,空间片段化,人们只能看到人的一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自我陈述的语言,不能作为在他人面前呈现自我的确证工具,而自我的行为等也可能只是表面化的表演,加之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分离,也使得人们在自我呈现时,只能借助符号和物质。人的工作能力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证书来表明,人的社会地位,只能通过房子、车子等物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硬条件来表明,至于人的人品,似乎可以通过教育程度来表明。尽管教育程度与人品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人们习惯认为书读得越多,人品越好。而尤其是消费主义的兴起,通过对物质赋予象征意义来操纵符号,更是将人的自我与物或者说与具有符号意义的物直接的捆绑在一起。而物作为一种外显自我的工具,对于具有反思性的人来说,如果策略地将其运用,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似乎总是片面和模糊的。

5.隐忍的表达,以媒体为标准表达自我

必须学会隐忍,哪怕你的理由再充足,在这一点上广州某房地产公司上班的李某深有体会:

“公司不会因为你是妻子,是母亲要照顾家庭而降低对你的要求,他们只是将你看成是一个员工,你必须和那些男性员工一样,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否则,就没有要你的必要。所以如果要想留下来,必须装作轻松的样子,隐藏那些有可能消耗你精力的一切因素,精神抖擞的应付你的工作。”在空间片段化的今天,更多的时候,人在呈现自我时必须将自我的情感和主观性都隐藏起来,否则,就会是不合时宜和不能辨别潜在规则的。人只能展现自己的平面和与片段有关狭窄的一面。在这空间交错的社会中,展现自我意味着必要的隐忍和努力地将自己客体化。

此外,从一个空间片段进到另一个空间片段,原本作为自我呈现的固定参照物消失导致本可以做到进退有度的人们变得无所依据。“那次,在课余同学们都在就课堂上要讨论的我写的文章进行调侃。上课后,我还处于一种戏谑的氛围中,突然那调侃得最为厉害的同学提了几个专业而又尖锐的问题,我一下子无所适从,我事前对那位同学的学术经历并不十分的清楚,他突然带来学术场域上的气氛,一下子让我透不过气来。”(广州某高校学生,男,24,硕士)。

现代人为了缓解因固定参照物消失而带来的焦虑大都选择了将大众媒体所展现的东西作为参照物来呈现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将媒体上所宣扬的作为自己所追求的一个标准,认为这就是他人所期望的标准生活。”

四、结语

托马斯扬就曾说过,真实是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人如何去定义这种真实,一旦定义成为人们共享的一种情景,那么这种情景就会真实的对社会产生影响(波普诺,2000)。根据托马斯扬的这个定理,真实的物理空间是怎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就是这种空间感知的改变,就足够改变人们社会的行为。

注释:

①本文资料是通过网络聊天软件以网络访谈的形式收集的。访谈时主要采用聚焦法,先将谈话主题集中于对空间的体验,然后逐渐深入询问这种体验带来的对自我呈现的影响。网络访谈因为存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而一般不被学者们采用。但,本文属于探索性研究,不存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因此对于本文,网络访谈实是一种合适好用的方法。

②虽然学者们没有明确使用“空间片段化”这个词,但一些研究空间和社会现代性的学者们的论述中包含空间片段化这样的思想(吉登斯,2003、德莱尔,2007、朱伟轩,2009、布尔迪厄,2001、列斐伏尔,2003、福柯,2001)。

[1]福柯.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A].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专辑[A].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大卫·哈维.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的想象[A].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Wolfgang Schivelbusch:The railway journey: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19th century.P8.

[6]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163.

[7]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9]李猛.常人方法学[A].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C912.81

A

1671-6469(2012)04-0037-04

2012-05-16

李娟(1980—),女,湖南岳阳人,中共徐闻县委党校县情研究中心,助教,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猜你喜欢

现代性空间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创享空间
浅空间的现代性
创享空间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