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快义乌进口贸易深入发展的探索
2012-04-02王君英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
■ 王君英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
浙江义乌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进口贸易发展却相对滞后,进出口不平衡明显。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探索义乌进口贸易发展的要求。由此,加快探索推动义乌进口贸易发展的方法与举措,是加快推进试点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促进义乌市场国际化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现阶段义乌进口贸易发展现状
1.进口规模总体偏小,发展严重滞后于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3年,义乌全市进口一直不足1亿美元,2004年才突破1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2011年为3.51亿美元。进入新世纪以来,义乌进口增长较快,2000-2011年,年均增幅为25.4%,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但与出口增幅相比,滞后明显。2000-2011年,义乌出口年均增幅达到了37.8%,远高于进口增幅12.4个百分点。从进口占出口比重上看,2011年义乌进口占出口的比重不足1/10,为0.098,严重滞后于出口,且远低于浙江省的0.43。进口在浙江省64个县(市、区)中的排名也处于全省中下水平,2011年为第37位,且前进动力略显不足。
2.进口产品以生产资料为主,生活消费类商品相对较少。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义乌进口产品逐步实现多元化,从进口初期单一的生产原料和机器设备向生产原料、机电设备、农产品以及各类生活消费品等转变,涉及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2011年,义乌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占进口总额的48.5%;二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6.9%;三是化学工业原料、纺织原料及制品等,占出口总额的7.4%;四是义乌本地短缺的资源型产品,如废旧金属、矿产品、原木、纸浆等,约占6.8%;五是玻璃珠、仿珍珠、仿宝石等矿物材料制品,占进口总额的5.8%;六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一般生活资料如活动物、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等,所占比重约为0.5%;珠宝、贵金属等约占0.04%。
3.进口主体日趋丰富,规模化进口企业相对较少。随着义乌进口需求的不断扩大,从事进口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1年全市有进口实绩的企业达300家左右。从进口企业规模上看,规模化企业仍相对较少。2011年,进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仅4家,其中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进口超过1亿美元,为1.44亿美元。从进口企业性质上看,基本形成以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进口格局,其中,民营企业是义乌进口贸易发展的主力军。
4.市场结构趋于稳定,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增长较快。长期以来,台湾、日韩、欧美是义乌进口的主要市场,市场结构较为稳定。2011年,从进口的洲际区域看,义乌进口来自亚洲的最多,占进口总额的54.6%,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分别占37.8%和5.4%;从国别(地区)上看,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台湾,占出口总额的35.7%,其次分别是意大利和韩国,分别占20.3%和7.2%。但是,随着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来自非洲、打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区域的进口增长迅速。2011年,进口自非洲增长101.2%,打丁美洲的增长51.6%,增幅远高于自亚洲及欧美的进口增幅。
二、加快义乌发展进口贸易的有利条件分析
1.具有国际化程度高的市场平台。义乌市场是全国成交额最大的专业市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2010年,义乌市场总成交额456.1亿元,市场外向度达到60%以上,全年经义乌市场直接出口的集装箱达到57万标箱,日均出口商品1400多个标箱,销往215个国家与地区;市场出口小商品涉及41个行业,1900个大类,40多万种小商品;有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42.2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采购商品;在义乌居住半年以上的境外客商达到1.3万人。截至2010年底,有89个国家和地区的2732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了代表处。由此,发展进口贸易,可以利用义乌市场的平台优势、集聚的外商资源优势以及与境内外市场及客户的销售、物流网络优势,使进口贸易发展更加便捷、有效。
2.具有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优势。根据《国务院关于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使义乌具有了在扩大进口、开展转口贸易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浙政函[2010]23号),这为义乌发展进口贸易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义乌不断创新改革,已具有了体制上的发展优势,如国务院已批准义乌为全国首批外事审批权试点县级市,批复商务部在义乌举办国际性展会,海关对义乌市场出口商品进行简化归类,国家口岸办在义乌临时开放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国家质检总局在义乌设立检验检疫机构等,这些先行先试的政策为义乌进口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具有较健全的物流集散体系。义乌北邻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东邻东方大港宁波,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现代化交通体系一应俱全。国内物流运输体系发达,公路货运直达250多个大中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地级市,铁路货运开通了至东北、西南、西北等7个方向的行包专列,高速铁路直通上海港和宁波港,国际货运条件也十分便利,全球海运20强有18家在义乌市设立了分支机构,还有为数不少的国际货代公司和报关、报检代理机构为国际贸易提供一条龙服务。义乌较完善的物流集散体系,将为进口贸易、转口贸易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利于构建集聚水平高、辐射功能强、交易成本低的进口贸易产业链。
4.具有良好的进口产品展示平台。2008年10月,义乌开设了5万余平方米进口商品馆,集经营、展销、洽谈于一体,推出韩国、美国、泰国、日本、印尼、巴西、中国香港和台湾等专业展销平台。现在进口商品馆已引进经营主体47家,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万余种特色商品入驻经营,涉及食品、工艺品、日用消费品、家居用品、服装和珠宝首饰等10多个大类。义乌构建了公共型保税仓库。2008年底,义乌国际物流中心B区(二期)被批准可设立公共型保税仓库,这是义乌设立的首家公共型保税仓库。公共保税仓库的设立在改善义乌市场贸易结构,降低进口货物的通关成本等方面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义乌加快了进口商品展贸专区建设,“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已初具规模,引进17个非洲国家的近1000种特色商品;“东盟产品展销中心”已开始招商工作。义乌还将在2012年召开第一届义乌进口商品展,扩大进口影响力。
三、加快推动义乌进口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进口工作的组织领导。义乌市政府要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海关、检验检疫、外经贸局、国税、外管等部门为组成成员的进口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重点解决进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难点,形成合力推进进口贸易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大对进口贸易的宣传力度,改变全市“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提升企业发展进口的积极性,提高各级涉外部门服务进口的主动性,切实推动全市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推动义乌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对进口的指导和自律,并提供更多的进口咨询和培训等服务;推动义乌行业商协会与境外商协会开展交流合作,搭建商务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加大对进口企业的引导力度。
2.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义乌促进进口专项资金,对进口重要战略性物资和重点扶持引进的进口商品给予重点扶持;对企业建设进口分销体系、投保进口信用保险、进口促进及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对于进口转关、转检到义乌而增加的成本,探索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推动境外商品到义乌的集聚与集散。同时,鼓励义乌当地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进口信贷产品和服务,探索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改变授信办法、提供进口开证、进口项目贷款、增加短期授信额度等办法,加大对义乌进口企业的金融支持。不断完善进口结算服务,支持企业在进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降低企业汇兑成本,简化业务流程,进一步促进进口付汇便利化,努力把义乌打造成我国金融政策环境最宜进口的城市。
3.夯实进口贸易发展平台。进一步做好义乌商贸城进口商品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着眼长远发展。要加大招商引商力度,吸纳一批掌握境外货源的进口主体及一级代理商入驻进口商品馆,不断完善进口馆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平台的全球展销功能。要进一步推动义乌商贸城进口商品展贸专区的多元化,实现“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和“东盟产品展销中心”的招商及建设工作,并适时推进新区域展贸区的建设。尤其要借助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推进的机遇,积极将进口商品展贸专区的招商推介活动与国家大型活动结合起来,并力争将这些招商推介活动列为国家重要对外合作项目,切实招引一批实力强的商户入驻,成为境外产品在中国宣传、转口的最优平台,成为中国构建与进口展贸专区国家良好贸易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同时,更要充分利用义乌市场“买世界、卖世界”的集聚平台,探索建立进口商品免税区,在义乌开展进口商品免税试点购物区,可参照海南免税区购物的模式,给予在义乌进口免税区内境内外游客、义乌本地居民免税购物的优惠,努力把义乌打造成进口平台最为完善,最具集聚力的进口区域。
4.培育壮大进口贸易主体。加强大中型企业进口主体的培育、扶持工作,从义乌一些大中型流通企业中挑选若干家重点培育,促进其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形成专业化大型进口企业集团。鼓励大中型进口流通企业与境外供应商、国内进口商建立业务合作联系,支持有实力企业整合进口相关环节,打造“国际采购-进口-自营销售”一体化平台,减少进口中间环节。引导义乌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境外平台,扩大进口。扶持一批业务能力强、经营商品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中小型企业开展进口,引导一批优势突出的义乌品牌批发企业从事进口贸易,构建多元化进口企业队伍。积极引进具有业务优势和良好声誉的货运物流、船务代理、报关、报检代理等各类外贸中介服务机构到义乌落户,不断壮大进口服务主体。同时,还要加大进口贸易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广大进口贸易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努力把义乌打造成进口贸易主体最丰富,主体发展最有活力的进口市场。
5.不断丰富进口贸易商品。利用义乌建设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机遇,加大对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进口力度,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稀缺资源性产品,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积极扩大短缺资源、大宗原材料的进口规模,着力引进原木、原油、矿产品、高质量纺织原材料和化工原料等的进口,缓解能源、原材料瓶颈约束。借助义乌建设国家级救灾物资仓储采购基地和信息平台的机遇,建设仓储项目及工程,进口急需的救灾物资;根据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大对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农林产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高耗水农产品的进口,并扩大对部分高档消费品如高档汽车、服装箱包、化妆品及部分奢侈品的进口。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能源和矿产资源,建立稳定的进口基地。努力把义乌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进口商品的集散中心,成为境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大通道。
6.加快推动进口贸易便利化。推进海关通关便利化建设,务必要优化义乌海关进口通关服务,提供进口商品预归类、价格预审核和原产地预确定等通关便利服务制度;探索设立在义乌报关的绿色通道,优先办理货物申报、查验、放行手续,并对国内急需物资实行预约通关、门对门验放等便利措施;义乌海关应探索实行“集中报关,分批出库”的分送集报的保税仓库管理模式,进一步减轻企业进口成本,同时加强义乌海关与上海、宁波、舟山等口岸海关的协调沟通,提高转关的便利化水平。在优化海关检验检疫监管方面,要着力提高电子监管手段运用水平,提高检验效率,减少进口商品在口岸的停留时间;对进口商品要力争做到直接转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口岸检验检疫部门直接放行的范围和数量,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加强义鸟电子口岸平台及口岸通关流程网络建设,构建由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国税等涉外部门数据共享、信息互通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适合义乌进口贸易发展的联合监管办法,努力把义乌打造成全国进口“大通关”最便捷、最高效的内陆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