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安庆黄梅戏为例

2012-04-02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安庆黄梅戏文化遗产

黄 晶

(安庆师范学院,246133)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被正式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安庆地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对它的传承与保护是政府和各级相关机构肩负的职责;而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有四种: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发智力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无论它有着怎样的内部特性和外部形态,它的本质是文化,而保护文化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是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之一,也是图书馆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因此,安庆地方高校图书馆理应成为黄梅戏的传承者与保护者。

1 黄梅戏文化渊源与发展现状

1.1 黄梅戏的文化渊源

黄梅戏发源于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区,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清乾隆年间以大别山采茶调的形式传入怀宁,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个新的戏曲剧种。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形式诞生于安庆、成长于安庆、兴盛于安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黄梅戏艺术的辉煌历史历程和现实水平状况看,安庆作为黄梅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盛地和保护地,理应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列入文化建设之重点。

1.2 黄梅戏艺术发展现状

黄梅戏成为独立剧种之后,它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梅戏艺术经过推陈出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揭开了黄梅戏艺术崭新一面,一跃成为安徽著名代表剧种之一;第二阶段: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活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传统文化劫后余生,忍受了十几年文化饥渴的中国人疯狂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黄梅戏凭借其优美唱腔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迎来第二次辉煌,并在80年代初期达到鼎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黄梅戏成为安徽文化的品牌和窗口,并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列;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众多流行元素的出现,外来文化的冲击,黄梅戏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萎缩趋势。从弘扬民族文化和保护非物质遗产的高度来看,繁荣、发展安庆黄梅戏艺术刻不容缓。

2 传承与保护黄梅戏文化是安庆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使命

2.1 地方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联合国《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解释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1]这一概念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至今的文化,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明确了图书馆这一文献保障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安庆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支持和保障之外,还肩负着参与保护和弘扬黄梅戏文化的使命。现阶段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为原则,加强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学者的联系,作为地方文化保护的参与者,对黄梅戏文化进行全面普查、采集、归档、保护以及宣传。

2.2 安庆地方高校图书馆保护黄梅戏文化的独特优势

2.2.1 语言优势

任何一个剧种都具有地域属性,戏曲的地域性特征是其艺术个性和民族性的具体体现,戏曲的发展也得力于地域文化。每一个地方剧种都有自己语言特点,念白和唱腔语言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语言文化的影响。黄梅戏在安庆发展并最终定型,使其成为安庆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它又呈现出典型的安庆地方文化的特色。如形成了以安庆方言为基础的“怀腔”,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黄梅腔”,其特殊的语尾助词糅合到黄梅戏当中,形成了黄梅戏独特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戏曲语言的研究对戏曲文化的传播起到关键作用,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对本地方言的了解是其他任何其它地方所不能比的,对以本地方言念白作唱的地方戏曲的研究更是占了先机,这对其保护地方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2 文化优势

安庆被誉为“黄梅戏之乡”,是黄梅戏从“小戏”定型为独立剧种的发源地。看黄梅戏、唱黄梅戏已成为当地人无法割舍的民俗生活方式,是与其有血脉关联的人表达和释放情感的载体。皖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是黄梅戏抒情风格和唱腔形成和发展的源流,风格一旦形成,它便与皖江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无法割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梅戏的念白、唱腔是从当地语言中发展而来,剧情多是在民间生活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化,黄梅戏贯穿着人们的情感、喜好、是非观和人生观,题材内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悲欢离合和生活情绪,它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更承载着启蒙和教化的作用,上百年积淀的雄厚艺术生命力使黄梅戏艺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更是百余年来艺术和生活的积淀。尽管黄梅戏唱腔已经被全国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但对其理解最深的还是皖江地区的人民。皖江流域的水土滋养了黄梅戏,黄梅戏同样地陶冶了皖江的风情民情。作为地方文化代表的地方高校和地方文献汇聚地的高校图书馆对当地文化有着更深层的共鸣。

2.2.3 专业优势

高校是知识型人才密集之地,对各类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具有深厚的功底和较强的人力资源,相对于地方其他文献保障部门来说,高校图书馆具有更为完善的文献体系和先进的技术保障。图书馆学的相关知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规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黄梅戏文化,可以利用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专家优势指导图书馆对黄梅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利用高校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有序化和共享性。

3 安庆地方高校图书馆传承和保护黄梅戏文化的思考及举措

3.1 面临的问题

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流通日益发达,新的文化形式层出不穷。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展面临着挑战。黄梅戏艺术在许多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如研究理论跟不上,优秀剧目创作跟不上,人才培养跟不上,开拓创新思维跟不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传播手段跟不上,等等。黄梅戏在如何保持剧种特色的同时,走出固有模式,打破传统窠臼,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保护的措施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般分为几个等级,一是对于已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使其得以保存传承;二是对于基本较好但却有萎缩趋势的,要加大力度进行发展性保护。黄梅戏就属于后者。现结合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3.2.1 创新思维打造经典文化

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最为根本的就是剧目的创新。脍炙人口的代表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牛郎织女》、《打猪草》等都整理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市民中经常传唱的也不出这几种。50年代后期迄今,虽有作品不断问世,其中不乏优秀代表剧作,如《孟丽君》、《徽州女人》等,推出之初也曾轰动一时,但其成就却难再超越前期的经典,各类黄梅戏表演和比赛也大多引用上世纪的传统剧目。黄梅戏新剧目创作难以打造经典是黄梅戏艺术生命难以焕发光彩的重要原因。地方高校是本地区人才汇集的地方,专业的学术队伍、深厚的学术功底、对本地区风俗人情的掌握、对地方文献的了解都使得它在文化创作中占领优势和先机,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与相关院系建立新剧目创作团队,在听取艺术家宝贵经验、进行民间文化采风、吸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创作出超越经典的新剧目,再创艺术辉煌。

3.2.2 完善资源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记忆部分的文献保存工作是图书馆的功能与优势。随着社会进步,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不能仅仅停留在印刷型文献和影像资料的收藏和保护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要求地方高校要把工作扩展到民间,通过对活态文化的采集、整理、保存和传播,汲取民间珍贵营养,尤其是实物文献的采集,会使人们对黄梅戏戏曲文化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信息采集范围的延伸将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从特定点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同时也扩大了图书馆知识研究领域,扩展了地方高校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料的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活态的文献与传统的地方文献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采集活态文献的过程中要善于与地方传统文献相结合、比较,并将它们涵盖在地方文献当中,形成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源。

3.2.3 运用多媒体手段整合资源

地方高校图书馆相对于地方公共图书馆或专职资料部门而言,规模更大、专业人才齐全、实力较强,现代化数字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其在对黄梅戏文化的资料收集和管理方面有着其他文化保护单位所不具备的优势。地方高校图书馆可针对黄梅戏文化建立起具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储存,并形成录音、影像、动画等电子文档;同时开展网上导航服务,让读者利用现代化信息检索工具用最快捷的方式加强对黄梅戏艺术的了解。

3.2.4 建立人才培养机构和文献保障机构

作为皖西南惟一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安庆师范学院于2006年5月1日成立了黄梅剧艺术学院,这是目前全国惟一的一个具有黄梅戏艺术本科教育资格的高校。2011年6月,14位安庆师范学院首届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的学生顺利毕业,取得国内首批黄梅戏表演本科学历,大大缓解了黄梅戏文化传承人才断层的现象。至此,黄梅戏已成为我国戏剧界继京剧和昆曲之后,第三个拥有本科教育资格的剧种。

自1997年安徽省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后,黄梅戏艺术正蓄势待发,期待“三度梅开”。对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对黄梅戏发展现状的调查,制定保护方案,建立专门机构,通过政府资金扶持和民间赞助等方式发展文化传承人培养计划。

黄梅戏是皖江文化的产物,安庆师范学院于2001年成立皖江文化研究中心,黄梅戏研究是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为黄梅戏艺术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研究平台。此外,本校的逸夫图书馆在特藏阅览室开辟了皖江文化专类书架,订购了相当数量关于黄梅戏研究的书籍文献,并积极向社会征集有关黄梅戏艺术的珍贵文献资料。为配合本馆的文献特藏建设,图书馆聘请相关专家举办了多场关于黄梅戏戏曲文化和研究的学术讲座,引导了青年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正做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年轻一代做起”。

3.2.5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制度

2011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文,文章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具有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对它的保护依赖于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手段。”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比较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至今仍处于起草阶段,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难以遏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逝,无法满足其保护工作的需要,因此,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必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高校图书馆在职责允许范围的基础上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磋商和研究,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并希望通过制度的确立最终确立高校图书馆在保护文化遗产中的角色和定位。

4 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本质上属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它的流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流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行为,保护这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强大的资料库、专业的人才队伍、专门的信息加工与分析技术,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发挥其优势,还原徽文化鼎盛风貌,实现黄梅戏艺术的再繁荣和持续发展。

[1]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G].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

[2]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王长安.黄梅戏初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7.

[4]甘 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与措施[J].图书馆建设,2009(1).

[5]佘志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0).

猜你喜欢

安庆黄梅戏文化遗产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黄梅戏《中国梦》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与文化遗产相遇
黄梅戏《祝福》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