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评估体系建设
2012-04-02李晓源
李晓源
(西北大学,西安710069)
近年来,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成为解决我国图书馆馆藏空间紧张和保障文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由于服务的读者群相似,技术水平相当、馆员素质均衡,并且有高校图书馆联合体作为组织基础,如全国性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地区性联盟,如“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TALIS)等,所以较之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际协调更加深入,其低利率文献合作存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另外,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在合作存储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为合作存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促进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得到进一步良好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而有力的评估体系(本文中评估体系特指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评估体系),来处理好合作存储各方面的问题,以期促进高校图书馆合作存储更科学合理地发展。
1 评估体系的目标设定
1.1 评估体系的对象
评估体系的评估对象就是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整个建设的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活动。评估体系是对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的状况、功能、作用及其运行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另外,本文在评估体系构建过程中,是以体系中每一个独立的图书馆作为测评对象,但是所制定的指标则体现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的整体思想。
1.2 评估体系的分类
评估体系的评估对象依据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根据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区域的规模,可以分为全国级、地区级(省级)、市级三个等级。全国性的建设工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五学院合作储存图书馆;澳大利亚CAVAL建立的CARM中心储存图书馆等;地区级(省级)工程,如香港地区8所公立高校图书馆建立的合作储存库以及上海等地区“存储合作”方面的探索等。而根据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的类型,则可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类。综合性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各类学科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而专业性建设工程则主要针对某专门学科低利用率文献进行合作存储。
1.3 评估体系的目的
从系统论来讲,在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过程中,评估体系就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反馈调节器。评估体系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整个输出端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并将结果发送回输入端,以作为整个合作存储建设调节、修改和下一步发展的有力依据。[1]通过这个反馈调节器,根据过去的实施情况来调节未来的行为,即解决系统不确定因素与控制作用之间的矛盾[2],从而最终保证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 评估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指的是所构建的评估体系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宏观上的指导意义,要对于未来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的改革、发展和提高进行指导,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根据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使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与馆藏发展结合起来,以促进各成员馆的文献利用,从而解决读者的信息需求与馆藏空间不足这一主要矛盾。
2.2 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指的是在构建评估体系时,对未来的发展需要具有预见性。不仅要符合当前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实际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而且要正确意识到高校图书馆文献存储建设发展的趋势所在,为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制定相应的具有前瞻性的指标,从而使整个评估体系成为一个可延续的生长体。
2.3 一致性原则
虽然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但是评估体系应该与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相一致,如文化部颁发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专项评估也可借鉴图书馆服务绩效指标ISO11620:1998,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指标ISO/TR20983,国际图书馆统计ISO2789等专项评估指标标准[3]。同时,一致性原则还包括评估指标与评估目标之间不相互矛盾,保持一致,相互对应。
2.4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的是所构建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整体。因为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整个系统的长远建设,又需要兼顾各个成员馆文献存储与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它的内容非常繁杂,包括各馆在低利用率文献合作中投入的人、财、物及文献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合作存储的实施管理程度,网络技术对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所以评估中制定的指标不仅必须反映出其各个方面的特征,还需要反映出其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衡量出一个系统的真实水平。
2.5 可操作性原则
整个指标体系的所有评分指标都应该是可实际操作的,可以量化的,并且简洁、实用。在实际的评估中,依据不同类别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对综合型和专业型的图书馆要区别对待,并且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和评估方法;指标说明中要有详细的要求,以免受到主观意识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另外,在指标的衡量上,应采用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而在实施测评中,也应采用单项测评与多项测评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评价对象的方方面面,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是由各馆参与,以低利用率文献为合作保存与利用对象的资源共享系统。遵照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结合低利用率文献存储实际的发展情况,参照上述图书馆评价的国际标准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内容应包括存储合作基础条件、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水平、文献资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组织协调性、资源利用效益和专业队伍与培训七个方面。而根据我国图书馆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可以构建两种区域性合作储存模型:一种是由参与馆在一定的协议中形成按学科或主题分散储存的模式;第二种是各成员馆以一定的协议为基础形成的集中储存模式。[4]本文主要以分布式存储的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这七个方面作为合作储存库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并含20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存储建设的综合水平。
3.1 存储合作基础条件(B1)
存储合作基础条件是实现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应包括:(1)基础设施测评(C11),即创建合作存储所需的场地、设备和设施。如密集书架、计算机、服务器、复印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除尘与空气过滤设备和恒温、恒湿的控制设备等。(2)系统软件的测评(C12),管理文献合作存储的操作系统。(3)管理水平(C13),在文献长期保存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及技术设备方面的管理。
3.2 低利用率文献资源建设(B2)。
低利用率文献资源建设评估水平主要体现在低利用率文献资源的质量(C21)、组织的有序性(C22)和检索能力(C23)这三个方面。其中,低利用率文献资源的质量包括是否有在清晰合理的低利用率文献收集标准指导下,进行文献甄别和选择,来确保合作存储文献的综合性、完整性、权威性。低利用率文献资源组织的有序性主要指所存储文献描述性工作(编目)的质量以及有效组织形式。这两个方面是增强合作存储系统的检索能力,进一步提高文献资源的易用性与可获取性,达到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
3.3 信息服务水平(B3)
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合作存储中的应用,使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效率有了深刻的变革。读者通过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网络系统界面,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即时获得文献查询、馆际互借、网上咨询等网络化信息服务。根据目前各类图书馆网络化的信息服务状况,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的网络信息服务水平评估主要考虑查询网站服务水平(C31)、文献传递的效率(C32)、参考咨询的服务水平(C33)等几个方面。
3.4 低利用率文献资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B4)
低利用率文献资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是保障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低利用率文献资源的合法性(C41),需要评估印刷型出版物数字化转换的合法性以及因教学与研究目的少量复制与传递的合法性和信息发布的合法性等几个方面。
低利用率文献资源建设的安全性(C42),主要指文献资源在网络上传输和实际复制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避免其他人或对手利用窃听、篡改、抵赖等手段侵犯用户的利益和隐私,同时也避免其他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破坏[4]。此外,还包括内部工作管理系统和合作存储服务网站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以及低利用率文献保存和维护的持久性。
3.5 组织协调性(B5)
图书馆在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对人、财、物及文献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有效的组织协调是必不可少的。组织协调性的评估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在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和效力。主要包括人员管理(C51)和制度管理(C52)方面的评估。
3.6 资源利用效益(B6)
效益评估主要是指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具体包括文献资源投入效益综合评估(C61)、低利用率文献资源利用率(C62)、文献服务的用户数量(C63)、文献需求的满足率(C64)和用户满意度(C65)几个方面。文献资源投入效益综合评估是指低利用率文献送交合作存储机构或剔除复本后为成员节约存储空间,进而节约存储成本及相应的管理成本。[6]例如,采用联合目录为合作储存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并省去大量原始的编目工作,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经济成本。特别是对于没有存储文献职能的图书馆而言,保存馆藏文献的时间应该等于读者有效使用文献的时间,即馆藏文献保证满足读者80%左右的需求,其余部分需求可通过馆际互借或者其他途径予以满足,并且冗余文献为零的馆藏才是达到最理想规模的馆藏。[7]
3.7 专业队伍与培训(B7)
根据目前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模式,对相关专业队伍与培训的评估可从专业人员结构(C71)和专业培训情况(C72)两个方面考虑。专业人员结构主要测评内容包括参与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员的数量比率和专业人员的层次结构;而专业培训情况主要指开展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的培训次数与人数以及工作中宝贵的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交流。
4 评估指标的量化与完善
在评估指标量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系统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将系统评估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准则的复杂系统评估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由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在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中的任务是不同的,对它们评估的具体要求也应是不同的。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统一标准和各级权重,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指标内涵中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种方式侧重于最底层一级指标实现分类权重组合模式,评估指标内容不变,提供多组权重选择,不同类型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中一组权重[8]。
另外,整个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文献存储的内容不断增多,从普通出版物到学位论文资源、灰色文献和珍贵文献等;文献存储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不仅有纸质文献,还有电影胶片、缩微胶卷、光盘和磁带等其他文献载体;合作存储建设和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健全,以求与国内外其它低利用率文献共享系统保持一致,共享彼此的资源和服务。所以,评估指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进行跟踪,分析反馈结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改进,才能真实地反映共享系统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合作存储的稳步发展。
[1]李晓源.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评估体系构建探究[J].图书馆学刊,2009,(7).
[2]董 超,倪明放.层次分析法在战术互联网效能评估中的应用[J].运筹与管理,2006,(6).
[3][6]詹清华,赵伯兴.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
[4]张海霞,赵伯兴,方向明.低利用率文献的区域性合作储存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0,(3).
[5]杨向明.论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
[7]赵伯兴,卢志国.低利用率文献递交存储库最佳时间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
[8]张会田.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评估指标刍议[J].津图学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