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对话

2012-04-02林少真

关键词:产业化教育

林少真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教育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对话

林少真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在我国教育产业化的趋势下,制造劳动者取代了塑造人的全面发展,资本运作取代了公共物品性质,教育不平等的现象日益扩大。而转变长期以来所存在的侧重经济功能的教育误区,突出教育在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教育经济功能;教育社会功能

一、制造劳动者亦或塑造人的全面发展

早期的教育投入被认为是一种消费行为,而非生产性投资。教育并未与人力资本联系在一起。从十七世纪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发现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作用。威廉·配第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认为教育使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出现差别。亚当·斯密将人们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看成是与机器等生产资料一样的财富。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人力资源,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1]随后教育经济功能逐渐与人力资本联系起来。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以舒尔兹、贝克尔等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开始提出。该理论认为,教育不是纯消费性事业,教育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教育投资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他们对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检验,结果达25%~30%左右。人力资本理论也认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也就越大。舒尔茨曾测定: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其中只有20%是物质资本积累所引起的,其余的80%主要是由教育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额,大约有一半是由于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所致。[2]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之后,教育强国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选择。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鲜活地证明了“教育先行”的必要性。我国在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假设前提下,制造劳动者成为教育的首要功能。然而,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育人理念遭到异化,培养劳动者素质的提法在实际的操作中简化成培养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培养提高生产效率所需要的劳动者。虽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是我国教育的宣传口号,然而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落脚点,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功能中对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者的智力培养,摆在首位的德育教育却一直处于危急状态,“马家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不断地在拷问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人格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缺失。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技能教育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制造劳动者的教育过程中如何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育人理念,单靠强调教育经济功能是难以完成的。

二、教育是公共物品还是商品

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本理论中的生产投资要素,也成为政府促进国内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决定把教育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生长点。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并轨收费等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开启教育产业化的道路。1999年我国开始高校扩招,从1998年的招生108.4万人增加到159.7万人,此后扩招持续进行。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4%猛增到2007年的23%,短短几年时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高校人数扩招带来的经济收益是非常惊人的,据估计,以学生公寓为例,从1999年扩招至2001年,三年间拉动社会资金投入300亿元。而2002年1600万各类在校学生年消费总额可以达1250亿元。[3]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同时,教育市场化也侵蚀中小学甚至是幼儿教育领域。教育成为重要的市场领域之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许多培养机构表示,教育培养事业是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因为全国有3亿多的青少年,教育市场每年有2000亿的市场空间,并以10%~12%的速度不断增长。[4]而教育市场的开拓,除了教育培训机构等显性的产业化外,还有许多隐性产业化的部分。比如中小学开展各种名目的补习班,以及中小学教师私下办班授课。这部分隐性收入很难统计,以一个小学教师每月招生四到八个小孩,每个小孩在老师家寄读每月五百块计,那么给教师的增收是一个月两到四千之间。甚至还发生教师为增加这部分灰色收入,故意将课堂内容讲解不完整,留待课后学生补习时进行补充的恶劣现象。

当资本运作开始渗入教育领域时,原先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教育成为商品加以包装出售。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或增长有限。当美国1999年的教育投入就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7%,印度2003年的教育投入达到了5%时,我国的教育投入却一直没有超过3.5%。自1993年政府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规定20世纪末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4%,一直到2012才勉强达到这个目标。“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提法一直在政府的投入过程中没有显示出来,这与教育产业化的定位有很大的关联。教育改变了原有提高全民素质的公共性质,而成为拉动内需的产业化需要。另一方面,教育作为商品的后果就是教育数量急剧上升的同时,教育质量在快速下降。当我们在欢欣鼓舞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时,教育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却在下降。教育生产的不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仅仅是符合颁发教育证书要求的合格品。曾经大学生的代名词是“素质、优越”,如今大学生的代名词仅仅是作为劳动力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数量由于扩招大幅度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安排就业制度的彻底转变,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和个人头痛的重要社会问题。每年六百多万的大学生毕业,加上之前没就业或半就业的大学生,近千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岗位。近年来媒体不断在宣传要求大学生放下身段,开拓就业空间。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艰难可以看出学历的贬值,学历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在逐年下降。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成为国家推动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依据。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比重之少,导致教育投资的负担转嫁到个体和家庭身上。近期的各项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始终处于前列,还有报道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首因,这种现象极不正常。近年来,教育问题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比例迟迟没有增加。昂贵的教育消费成为家庭的重要负担。因此要求政府改善民生问题尤其是教育民生问题的呼声从未间断,呼吁教育作为公共物品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三、产业化的后果是社会不公平的增加

近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各界关注的另一热点问题,虽然针对教育公平问题,政府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2007年起政府逐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高校阳光计划资助贫困生,等等,但社会对教育的政策面依然怨声载道,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鉴于教育在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教育消费成为家庭消费中不得不支出的最大支出之一,教育也就成为区域与家庭贫富分化的附属品之一。

首先,地区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差异的扩大。义务教育是公民应享有的基本受教育权利,但是我国不同省区之间的入学率和完成率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以1994~2003年的“普九”实施情况为例,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达到或超过95%,而西藏、贵州等不发达地区则不足70%,西藏更是只达24.5%。在高中教育阶段,在城市中普通初中的升学率从1999年的55.38%升高到2002年的74.24%,提高了将近19个百分点;但是在农村地区,该升学率从18.58%提高到28.27%,提高了不到10个百分点。[5]而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平等进一步带来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在高校教育机会中处于劣势;农村地区,在高等教育机会中处于劣势。

其次,教育产业化导致非法寻租空间的增加。择校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各种不合理的教育消费名目层出不穷。从高校并轨收费以来,教育收费乱收费现象全面渗透到基础教育领域,成为教育拉动内需的途径之一。教育收费从最初仅限于私有教育机构或者非义务教育阶段,到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和义务教育也加入到教育收费行列中来。出现大批校中校、名校办分校,并且以私立学校、办重点班的名义进行高价录取生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进一步导致了权力寻租空间的增大。资本与权力因素在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政策,出现大量更改民族类别的现象;针对高考加分政策,也出现加分项目过多、过滥以及腐败现象。2009年重庆市共有6.5万人获得高考加分,占全市考生总人数的近30%。[6]

最后,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有缩小阶层间差异、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然而自20世纪六七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批判地审视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布迪厄和帕斯隆的“文化再生产”[7]、鲍尔斯和金蒂斯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体系”[8]、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9]等研究,都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不平等的永恒性,教育并没有促进现代社会的平等,反而成为不平等维持的一种途径,是社会再生产的机制。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资本与权力运作夹杂其中,导致教育在促进阶层流动中的作用在逐步下降。在社会结构逐渐定型的历史阶段,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两种因素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逐步成为社会资本的附属品,仅仅成为社会资本得以运作的条件之一。“大学生就业变成拼爹游戏”、“穷二代的再生产”之类的提法开始在媒体不断涌现。也说明教育在促进阶层流动和阶层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开始下降,没有充分地发挥教育在均衡社会阶层差距、建构社会和谐的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扶持困难群体,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在教育产业化的趋势下,制造劳动者取代了对人的全面发展,资本运作取代公共物品性质,教育不平等的现象日益扩大。如何转变侧重经济功能的长期教育误区,突出教育在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我国教育投资现状[EB/OL].http://news.163.com/50114/7/1A2SA39V00011211.html.(2005-01-14)

[3]张保庆.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03-26.

[4]多国丽.中国青少年每年消费2900亿主要集中教育和旅游[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6-07-24/100810517676.shtml

[5]周满生.教育发展:区域差异与宏观政策调整[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240435.htm

[6]许思栩.高考加分乱象等教育难题成顽疾 背后隐现利益博弈[EB/OL].http://www.chinajilin.com.c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192075.htm

[7](法)布尔迪约·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鲍尔斯,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9]王瑞贤.浅论伯恩斯坦的符码概念[J].教育社会学通訊,2001(28).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A Conversa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Economic Function and Educational Social Function

LIN Shao-zhe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21)

With Education industrialization,the tendenc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urning from shaping students as man to manufacturing workers;is giving up its benefits to the public instead of capital.So the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is deteriorating.Thus,it is important to correc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highlight its social function in maintaining social equ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its economic function;its social function

F29

A

1673-1395(2012)04-0144-03

2012-03-01

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0HSK17)

林少真(1981-),女,福建莆田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越轨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什么是“好的教育”?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