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系统核心理念文化构建的思考

2012-04-02梁海伟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育人职业

● 梁海伟

每个单位或组织的成长历程都是文化发展的过程,单位组织发展的程度积淀出文化的厚度,文化的先进程度昭示着单位组织发展的高度。只有依靠先进文化的力量,才能不断突破原有的价值框架,战胜不合时宜的因素,催生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先进文化的这种寻求超越的品性,既来自团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也来自团队成员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格。而具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发展性格的教育系统,要想建设一支更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除了应该遵守的职业律令和师德规范外,文化的自觉才是根本和灵魂。因此,构建并固化教育系统的核心理念文化,以“‘忠诚’‘立人’‘求索’‘致远’”为核心理念引领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团队精神、思想观念,和一致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从而提升工作境界,辉煌工作业绩,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把握教育系统核心理念文化的本质特征,让“忠诚”成为自觉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生的坚守。忠心、忠实,诚意、诚信,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矢志不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所必须固守的事业信念、必须秉持的职业操守、必须坚持的工作原则。

一要有对事业的衷心热爱。忠诚的原动力是对事业和工作的热爱。只有热爱,才有对事业对工作的虔诚,才会超越个人的私欲,将教育事业看成是民族大业和国家大业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要把发自内心的尊重、热爱等情感及终生愿意为之献身的精神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操守观的综合化表现,也是在本职岗位上走向成功和卓越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源泉。

二要有恪尽职守的使命感。具有职业忠诚品格的人始终视事业为神圣,视职业为生命的一部分。忠诚的前提是怀抱使命、恪尽职守、勇于担当。职守,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义务,是每个人应该通过自觉的努力和决然的行动来履行的义务。持久而良好的恪尽职守的使命感,是一个人职业生命的主导原则。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一切行为都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学生个人负责,这是教育工作的最起码的道义担当和行为准则。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要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戒除和摈弃任何消极被动、偷懒耍滑,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玩忽职守、敷衍塞责的态度和行为。只有那些恪尽职守的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多的使命。

三要有敬业的态度、勤业的作风、精业的能力和乐业的境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就是集敬业乐业勤业精业于一身,形成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干劲。其一,敬业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是教育工作者共同拥有和崇尚的一种精神。简单地说,敬业就是尊敬、敬重育人的职业,将育人工作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态度和行为。其二,勤业是敬业的一种实际表现。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勤奋辛劳、勤勉执着也许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绩效,但它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让你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面对工作中的琐碎和困难,让你焕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自觉锻炼增长才干,并能从自身工作中发现乐趣,领略兴趣,品味旨趣,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具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别样风景和情趣。其三,只有敬业的态度和勤业的作风,没有精业的能力同样干不好教育工作。德能兼备,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注重发展自己,不注重学习、探索和研究,对时代变迁无动于衷,混混沌沌,企图凭老本靠经验得过且过,不仅会逐渐丧失职业竞争能力,而且会贻误甚至贻害育人的大事。其四,当我们将敬业勤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进入乐业的境界。快乐的人往往对生活和工作充满激情,激情能使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激活起来,完成心中事业的渴望。激情是一种强劲的情绪,一种对人、对职业、对信仰的强烈情感。教育工作中需要注入巨大的激情,只有充满激情地工作,才能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取得最大成功。

二、把握教育系统核心理念文化的职业操守,让“立人”成为自觉

孔子是较早响亮地发现了“人”,又树立起“人”,并呼唤人类之爱的。对人的发现与重视,最集中地体现在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上。而这个“仁”又是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立人”的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立人”“达人”主张,不只是对他人的发现,更是他对人的关注、关怀、关爱与尊重;而“己立”“己达”思想,则是对自我的关注、要求和激励。究其实,“立人”就包涵着“使他人成功”和“使自己成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等多方面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功德无量的千秋大业,“育人”和“育己”是其基本的职责要求。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教育在促进人对生命自身的超越,提升人的生命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寻求和创造人的生命意义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立人”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根本目的,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一种事业信仰,一种工作信念,一种职业信心,一种生活信守;立人,成为我们对教育事业、教育职业、教育工作和教育生活的最高价值、永恒理想、终极关怀、至真至善的不懈追求。

实现“立人”的事业,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锻造并形成六种品德力量:一是责任感。人生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责任,而“立人”是教育工作者根本不能拒绝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使命。责任感的基础是良知,它在践履“立人”责任的过程中得以显现。教育良知使人坚定,使人摆脱不良习惯和激情的控制,行为变得高尚和荣光。二是实干精神。事业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最好的实干家。事业有成来自于智慧的劳动、务实的探究,和对工作更多精力与更高热情的投入。三是乐观向上的朝气和开放通达的心态。不萎靡,不颓丧,不懈气,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情绪状态;振奋精神,充满热情,满怀希望,活力四射,是教育工作者竭诚服务、求是创新的“立人”的精气神。四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工作是受人影响和影响他人的职场,因此善于接受积极的影响,培养高贵的心灵,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缺点,是教育工作者“立人”的人格情怀。五是学习的精神。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道学习,是教育工作者增长知识、积蓄智慧的“己立”途径,也是提高自己生命高度,激发生命活力,改变职场命运的“己立”条件。六是尽可能多地拥有人类的美德。这或许有说教的意思,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立人”和“己立”、“达人”和“己达”,这种要求是必须的。诚信、包容,勤勉、奉献,专注、认真,好求索、重创新,虔诚做事,真诚做人,拥有尽可能多的人类美德,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者的最根本的财富。

实现“立人”的事业,要求教育系统的每个单位、每个组织、每个团队,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忠诚履职。上上下下应当抱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树立勇于进取、求是创新的精神,敢为人先,不懈努力,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在超越。以这种团体工作精神对每一个教育人形成强有力的感召、示范、带动和激励,促使每一个教育人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不断攀登,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二是凝心共进。即凝聚众人之心,形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之势。教育系统上下戮力合心,汇聚并迸发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大限度地聚贤聚能,点燃每一个教育人的工作激情和学习热情,促使全系统形成主动自觉、合作共进的文化氛围。以这种忠诚事业、求索奋进、聚力立人、励精致远的作风,彰显教育系统教职员工紧密团结、奋发上进的精神,展现教育系统和乐融融、和谐发展的教育形象。

三、把握教育系统核心理念文化的优秀品格,让“求索”成为自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辞句时时给人以警醒。“立人”的事业是前后承继、永无止境,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事业。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求索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无处不在,又非处处可见,它蕴含于无形之中,又见于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由是,忠诚事业,需要不懈求索的意识和行动。没有求索的能力和作为,所谓的“忠诚”只是口号式的庸忠;而“立人”,失却孜矻求索的奋斗精神和目标,就缺少了“立人”和“己立”的勇往直前的动力,“立人”的愿望就成为一句愿望美好的空话。“求索”不仅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行为方式。所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成就“立人”的伟业,就要用实际行动诠释“求索”的真谛。

求索,让我们用力度和厚度行走教育人生之路。愿不愿意求索,能不能求索,是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生存和发展状态的衡量标准,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成熟、坚韧、有责任心的显著标志。一个人甘于平庸,做事心不在焉,懒于思索,不重求索,是很难有作为有成就的。求索,是事业心旺盛、生命力蓬勃的表征,是事业成功或将要成功的商标,是意志锻炼的熔炉,是魅力放射的灯塔。在成就“立人”事业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积极创新思路,探求有效的方法、策略和路径,就能在有价值的工作中圆满自身的价值。

求索,是历练品性、练就能力和集聚智慧的生命发展过程。从思考的角度来说,求索有一种努力拼搏的方向感,它可以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启迪我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追逐新目标、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求索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攻坚克难的奋斗过程,是利用别人的聪明而使自己更聪明,汲取别人的才华而使自己更有才华,借用别人的精神财富而使自己精神更富有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不能沉湎于应付事务的状态,沉溺于不思进取的生活,要有吸纳新知、变故革新的气度,要有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品质,要有求证事实、实现理想的能力,使真理之光烛照我们的教育生活和教育生命,使教育工作者的人生更富活力和色彩。

求索,是在优化自我的过程中成就“立人”事业。求索需要思考,更需要行动;缺乏思考和行动的求索,是一种没有目标、缺少计划的盲动。所以,求索需要思考和行动的目标。一个离开目标的人,一定会在人生道路上花更大的精力盲目走下去。对于工作目标来说,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是看你能否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明白的优化自己的方案。我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和矛盾,而找准瓶颈问题和症结矛盾,就是确准了求索的目标,奋斗就有了方向,然后审慎地运用智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作出正确的行动选择。“立人”的事业就是在这样的求索过程中走向成功。

四、把握教育系统核心理念文化的内在属性,让“致远”成为自觉

致远是一种包容一切的宽厚心态;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开放胸襟、开拓创新的行动品格;是一种瞩目未来、追求高远的高尚境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有致远的包容心态和进取精神;求索奋斗,需要有致远的行动品格;全心全意地立人,需要有致远的高尚境界。

宁静致远。这是对“包容一切的宽厚心态”的最好注解。其一,宁静是一种关系的和谐。教育系统是一个关系和谐的大家园,在这个美好的家园里,彰显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必需的制度管理也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人格、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让每一位身处家园的人在感受温馨的同时,体悟到一种被尊重、被需要的认可。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使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和谐共处,从而使身处其中的人安心求学,踏实做事,不心浮气躁,不为诱惑而躁动,不为热闹而浮躁;也不会嫉贤妒能、愤世嫉俗,不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其二,宁静是一种恬适的心境。心静者则有宽厚的心态,能包容一切世俗,有容人之胸,有容事之量。教育是天下最圣洁的职业,对事业忠诚,就意味着从教者生活上心无杂念、淡泊名利,甘于平淡、乐于平凡、享受平静。有包容一切的雅量,就能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就会认识到完全平等是不合理的,不平等却是合理的;就会正视现实,安身立命,守己勤业,快乐无疆。

忠诚致远。这是对“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的一种理解。忠诚,是致远的有力基石;致远,是忠诚做事的结果显现。教育是天下最光辉的事业,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就意味着从教者工作上有理想、有抱负,有高远的追求,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甘人后,争先创优;就意味着把教育事业当作一生的追求目标,胸怀理想,放眼世界,心甘情愿地为之奉献,殚精竭虑地为之努力,任劳任怨地为之劳作,把知识、智慧乃至自己的一切献给这份荣光的事业;就意味着把教育职业生涯当作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的荣耀之旅,从而举翮思远,发愤图强,勤学不辍,勇于实践,既育人又育己,既立人又己立,在“育人”实践中磨练自己的心力、耐力、韧力和毅力,在“立人”实践中实现助人成长、助人成才、助人成功的愿望。

求索致远。这是对“开放胸襟、开拓创新的行动品格”的意义诠释。致远的事业,需要赍志求索的行动支撑;求索的职业,需要有致远愿景和致远情怀的有效引领。也就是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只是表现在情感、态度和意志上,更需要付诸切实的智慧行动。只有不懈的孜孜探索,才能事业有成,才能使教育事业惠及民众、福及子孙、造福后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开阔视野,开放胸襟,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以雄视世界的气度,以睥睨先人的气量,在立人的教育之路上开拓创新,奋力求索,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光荣使命。

立人致远。这是对“瞩目未来、追求高远的高尚境界”的恰切解读。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立足现在而着眼长远,守望现实而成就未来。教育事业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立人”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树人”是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而使人有所成长,使人有所建树,就必须做好当下的育人工作。抓不住当下,就没有长远,所谓的“致远”就成为空中楼阁。也就是说,教育这项“立人”“树人”的事业既为了当下,更为了长远。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树”与“立”的工作。这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现时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