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

2012-04-02陈晓钢

关键词:陈独秀民主思想

陈晓钢

(重庆工商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重庆 400067)

浅析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

陈晓钢

(重庆工商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重庆 400067)

如何使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陈独秀认为,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采用多种手段推进经济发展;在新文化的推动下,搞好政治民主化建设;以文化改造为突破口,促进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发展思路,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社会民主;鼎新文化

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社会发展史,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也是林林总总,其内容涉及诸如发展的本质、主体、动力、价值、规律、模式等基本理论,发展与稳定、竞争与发展、分化与整合、发展与公平、发展与制度以及世俗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保障与福利等重大问题,自然与历史基础、文化背景与民族传统、发展与现代化自身的模式等变项因素。可以说,社会发展理论不仅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亦展现出持久的活力。如何使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再度崛起,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陈独秀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其理论研究的范围,尽管无法遍及社会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但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他所提出的要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以破除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完善民主制度,避免官僚主义和个人独裁,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建设;采用多种手段推进经济发展,夯实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新文化环境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等推进社会发展的思路,不但在其所处的时代起着一新人们耳目的作用,而且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也有助于人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型国家。

一、冲击下的决策: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陈独秀认为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是鸦片战争后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无数有识之士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所进行的理论探索的结晶,其正确性既合乎历史的发展逻辑,又被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并非来自内源性的渐进积累,而是因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后的强行导入,“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既使中国人经历了切齿的屈辱,又让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思考。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指导下兴起的洋务运动,到企图以君主立宪来推动改革的戊戍变法,再进至辛亥革命所希望实现的民主共和,无一不体现出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巴黎和会上欧洲列强对中国利益的蔑视,又使西方两面神的形象暴露无遗,不但使中国人学习西方成迷雾,更激起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五四运动即是各种矛盾激化后的一种总爆发。

在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和随之而来在中国社会成燎原之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陈独秀也和同时代的中国人一样,观察世界的视域得到了拓展。陈独秀不但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且还亲自参与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论战”以及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艰苦论战,其所强调的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观点,亦通过其不懈努力而得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陈独秀和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道,通过创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国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门。与此同时,陈独秀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为实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了令后世永远铭记的一个拓荒者的积极贡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正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思想先驱们为中国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把中国带进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使中国的国计民生问题逐步得到了较为稳妥的解决,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的基础上,国际地位也达到了百余年来的新高。

因此,继续坚持以自陈独秀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但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心之源;而且也必将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的新成就中,获取新营养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深根固柢:以经济建设为抓手

陈独秀认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均离不开雄厚经济基础的支撑,因而对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尽管他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只是一些非常粗线条的宏观经济政策描述,然而却触及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首先,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93)。陈独秀亦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正目标“必须建设在最大多数人民的幸福上面,人民的幸福又以经济的生活最为切要,经济的生活不进步,所谓人民的幸福,仍只是一句空话”[2](卷2,389)。其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幸福,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之外,别无他途;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体现不出任何超过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也将因此而失去说服力。

陈独秀的这一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又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源泉之一。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将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应该说,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问题上,陈独秀的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后,其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其落实仍然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陈独秀关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了有力传承。

其次,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采用多种经济手段。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私有制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内,作为经济制度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与其他作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他指出,在“国民革命成功之后,我国的经济制度,自然是家庭的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存,我们所谓采用何种经济制度,并不是说采用哪一种而禁绝其余一切,乃是说采用某一种为全社会中主要的生产制度。我们以为中国国民革命成功后的经济建设,在主观上在客观上,都不必采用私人资本主义为全社会主要的生产制度,而可以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工业,即是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2](卷2,1238)党的十五大报告则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3](19)陈独秀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过渡性经济形式和经济制度,与国家社会主义相连接,不搞单一经济形式的设想,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策是不谋而合的。

陈独秀还反对那种一提到社会主义就欣喜若狂,一提到资本主义就片面反对的肤浅态度,而提倡对资本主义应作辩证的分析。他的这一态度有助于将资本主义制度与具体的经济运行手段相区别,并为邓小平理论确立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不排除计划的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再次,陈独秀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注重生产效率和避免平均主义。陈独秀认为,让绝大多数人民都能够获得的幸福,既主要体现为一种经济利益,又在社会的更大范围内表现为一种社会公正,但这种公平利益的获得却不能够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不能以平均主义的方式来实现。“现在批评社会主义的人们,以为社会主义者是专门从事分配的方法,就是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也往往误会到这样。其实专讲分配方法去平均贫富,是均富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对于生产方法和分配方法同时并重的。”[2](卷2,462)社会主义不是均富主义,社会主义既要完善生产方法、大力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要注重利益分配上的公正,两者是不能偏废的。陈独秀所持的这一观点,与邓小平理论所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亦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兼容的;它内涵着社会主义既要讲公平、又要注重效率的思想,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目前正面临着贫富悬殊较大这一实际问题的情况下,陈独秀的这一思想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

三、社会民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陈独秀认为,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要实现社会公正,就离不开民主政治建设。尽管陈独秀并未从概念上对民主进行条分缕析,更多的是从民主的功能与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民主政治的必要性,然而其政治民主化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然富有启迪意义。

首先,陈独秀提出,要正确认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关于民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有过不少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29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把社会主义民主视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也指出,“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4](70)。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主作用的论述,仅属于一种预见性的判断。陈独秀则在总结苏联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认为,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名词,有它的具体内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民主“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如果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已至其社会动力已经耗竭之时,不必为民主斗争,即等于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这一观点将误尽天下后世!”[2](卷3,555)陈独秀的观点很明确,无产阶级政权是不能够放弃民主的,恰恰相反,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重视民主建设,实施比资产阶级民主更为广泛和真实的无产阶级民主。否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他指出,“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相成而非相反的东西”[2](卷3,560),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德国著名的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认为:“社会主义和民主不是一个东西,但它们不过是一个基本思想的不同表现,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从来不可能互相矛盾。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臆想的社会主义,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一样。民主的国家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组成的社会的唯一形式。”[5](425)陈独秀的观点与此观点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吻合,并且为邓小平对民主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阐发作了铺垫。邓小平所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6](168)的著名论断,科学地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凸显了民主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清晰地展示出陈独秀民主政治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陈独秀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民意识水平、民主政治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民主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完善性等方面,其中,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陈独秀在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后认为,斯大林之所以能够实现个人独裁,其原因就在于苏联社会主义内部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因此,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便成为民主政治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他指出,“若不从制度上寻出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斯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斯大林倒了,会有无数个斯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2](卷3,555)。邓小平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6](333)可见,陈独秀关于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对于制度建设重要性的阐述是有着类似之处的。

客观地说,陈独秀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是其政治民主化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既纠正了人们思想中视民主为资产阶级专利的狭隘观念,强调了民主之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意义;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片面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而忽略无产阶级民主的倾向。因此,其民主理论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有着十分有力的促进作用。

四、鼎新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也被文化所模塑。文化直接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人的生活、人的价值。人的完善则是文化的最高原则。先进的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尺,给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更给社会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促使社会进步的因素总是与进步文化之间有着不解之缘。陈独秀倡扬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立足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的文化思想,不但为上个世纪初国民的思想启蒙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首先,陈独秀强调,文化对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均有着重大影响。就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陈独秀认为其影响是巨大的,“一种学说,可以产生一种社会;一种社会,亦产生一种学说。影响复杂,随时变迁。其变迁愈复杂而期间愈速者,其进化之程度乃愈高。”[2](卷一,231)。在这里,他强调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了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两者均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进化程度高的文化也必然促进社会的高度进化。进而,陈独秀认为“国家现象,往往随学说而转移”,正确的学说理论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而“悖谬的学说”则会产生消极影响。[2](卷一,387)。陈独秀的这一观点昭示我们,加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十分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

就文化对经济的作用而言,陈独秀认为经济发展绝不能离开文化的支持。“现代生活,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故现代伦理学上之个人人格独立,与经济学上之个人财产独立,互相证明,其说遂不可摇动;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进。”[2](卷一,232)在陈独秀看来,作为文化思想表现形式之一的现代伦理学,与现代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的相互印证的关系,它从论证个人的人格独立和财产独立的角度出发,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应该承认,没有西方文化对人的独立与自由的讴歌和对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化论证,西方社会的发展同样会因人积极性的丧失而失去活力。所以,陈独秀以西方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来论证文化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有着很强说服力的。

就文化对政治的影响而论,陈独秀认为中国政治革命之所以失败,与缺乏思想上的革命紧密相关,由于“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因此,要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2](卷一,260-263)陈独秀认为,落后的文化思想对政治影响之大,几乎可以使政治革命毫无成效。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果,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绝对行不通的。

其次,陈独秀认为,新文化建设应做到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他认为,新时代的道德内容要将小范围的家庭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在文学、美术、音乐等表现人类情感的学科里,则应该展现出人类崇高理想的价值;而新文化本身不但应该为社会凝聚力的提高、公共责任意识的增强、社会创新精神的发扬贡献力量,而且必将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目的,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将陈独秀的文化思想和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思想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具体内容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再次,陈独秀认为,新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掀起一场思想革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人的独立人格、爱国情怀、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陈独秀特别赞赏西方文化对人权的尊重:“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2](卷一,166)并认为,西方文化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公民意识,且以保障言论自由等方式促进了人个性的发展。

因此,陈独秀希望建立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新文化,促进国民独立人格的形成与科学精神的发展,进而脱离蒙昧与浅化的境况。他呼吁,要大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国民,因为“人类生活之特色,乃在创造文明耳”[2](卷一,170)。他一方面号召青年人要学习马克思注重实践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长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社会革命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又指出,社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人人都能得到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陈独秀特别重视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一定要克服形式主义,强化与社会的联系,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为社会培养大量“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2](卷一,130-134)全面发展的新型国民。在此基础上,他还认为只有具备勤、俭、廉、洁、诚、信道德品质的国民,才是一个立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具有首创精神和活力的新型国民。

陈独秀在文化建设中强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Z].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独秀著作选[Z].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Z].人民出版社,2006.

[4] 列宁全集(第23卷)[Z].人民出版社,1958.

[5] 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 邓小平文选[Z].人民出版社,1994.

On Chen Duxiu’s Thought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en Xiaoga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How to make the poor and weak China go into the modernistic development,Chen Duxiu thought that firstly it should stick to the socialist road;secondly it should rapidly develop the productivity and adopt various methods to propel economic growth;thirdly it should do well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under the new culture;lastly it should promote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culture reforming.Chen Duxiu’s developing thought has very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Chen Duxiu;the thought of social development;social democracy;innovative culture

D61

A

1673-0429(2012)02-0056-05

2011-09-20

陈晓钢(1963—),男,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副教授、博士。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09ZX10)”。

猜你喜欢

陈独秀民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