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设计生态批评的历史嬗变

2012-04-0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价值绿色

刘 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一、概念与范畴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最早是指家(house)或环境。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于1869年提出。他将生态首先定义为:“描述生物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无机环境之间关系的概念”[1]。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人们对于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深入,与生态相关的各种概念也相继出现。如“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平衡”、“生态危机”或“生态灾难”、“生态价值”、“生态伦理意识”等。

随着生态意识的传播,在设计批评领域,将生态价值作为批评标准逐渐成为批评主体的自觉意识,生态价值也成为现代设计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显性价值,甚至在一些纯粹生态目的的设计项目中作为首要价值得以设计实现。它是一种将“人、社会、自然”三者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创造行为,是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观。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设计生态价值批评

现代设计的生态价值批评真正兴起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世界的嬉皮士运动(Hippie),批评主体是一些怀有理想主义、反对工业化和消费文化的青年。尽管他们运动目的并不是专门针对设计领域的,也并非以设计行为作主要表达方式,但嬉皮士运动唤起了当时社会及其设计从业者对于设计生态问题的广泛关注与反思,为设计领域内的专业生态价值批评埋下了伏笔。

1971年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首版《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2]。他同时提出“有限资源论”,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这是人类第一次在设计领域有目的、有意识地明确提出绿色设计理念,从此生态价值批评正式进入专业的设计批评者的研究视野,书中许多生态设计观念为二十世纪生态设计批评定下了基调。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全球的生态意识开始萌芽。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Oil Crisis)直接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结束了60年代设计的乐观主义实验(波普设计),同时得出了“生态危机”的结论,彻底唤醒了设计界对于设计生态危机的认识,“绿色设计”成为设计批评的时尚话语,大量的设计实践者开始亲自投入设计生态价值创造的批评研究。在欧洲国家,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荷兰、美国、联邦德国,生态问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设计家与设计理论家鼓吹仿生学和自然主义的设计。可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设计生态价值在设计批评标准体系中,由隐性价值标准转变为显性价值标准的过渡阶段。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设计生态价值批评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设计生态问题的批评视角从在认识层面上探讨“何为生态设计”的阶段,即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宣传生态意识、理论上探讨绿色设计的各种要求等,整体转向在实践层面践行如何实现生态设计的阶段。此时,设计管理者开始着手制定具体的生态设计协议、政策、法规,例如,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环保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品被明确提出。各国对绿色产品颁发绿色标志开始兴起,象征着具体明晰的绿色产品标准成型并出台。“德国于1978年开始采用蓝色天使绿色标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绿色标志的国家。从1988年开始,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也相继建立自己的绿色标志认证制度。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或正在积极准备实施绿色标志计划,绿色标志产品种类已达几百种,产品近万种”[3]。企业获得绿色标志即表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其垃圾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

另一方面,生产商、销售商、物流商开始有选择性地在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采用环保能源、环保材料、环保包装、环保科技,实验性地向市场推出部分生态创新设计,为消费者真正实践绿色消费提供服务和产品;设计师则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态设计项目和概念设计表达着个性化的生态设计创意与理念;至于专业的设计理论与批评者,则从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之中广泛寻找相关理论成果与生态技术,为生态设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因此,走过80年代的设计生态价值批评基本实现了生态设计观念的民众普及化,各类批评主体都逐渐步入了生态设计的具体实践层面,生态价值成为设计批评标准体系内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绿色设计成为国际设计一股潮流。首先在美国掀起了“绿色消费”浪潮,继而席卷全球。“生态问题成为现代设计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绿色设计已被当做对现有工业与消费结构的某种调整,而不只是对早期帕帕奈克或莫里逊(Mollison)激进理论反响了”[1]。根据相关调查结论显示,八十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工业付给环境顾问的资金数额数以亿计,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在生产领域,“1985年全球开发出的绿色产品仅占新产品总数的0.5%,到1990年上半期已上升到9.2%,增长了18倍。1991年,德国有3600多种绿色标志产品,到1993年9月绿色产品类别增至75个,产品约有4000$

另一方面,1996年3R原则(therulesof 3R)在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它要求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即减量化(reducing))、反复利用(即再利用(reusing))和最终处置(即再循环(recycling))。3R原则成为此后生态设计领域被普遍认同的核心原则。设计使用绿色材料、反对有计划废止制度、生产过程的绿色能源利用和节约,成为设计批评关注的重要内容。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又称为“地球高峰会”)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从此之后,碳排放指标成为未来世界设计生态效益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设计批评对于生态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设计批评方式更加多样,关注领域更加细致广泛,甚至大量的生态设计批评实践经过市场的前期检验后,得到市场认可,逐渐产生实际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生态设计的全面推广打下基础。但是,九十年代的设计生态价值批评在观念上依然是八十年代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量”的衍生,而未有“质”的根本提升。

四、当代设计生态价值批评的机遇与困境

虽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态问题就被人类正式认识,但人类的工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在短短几十年内并未有根本的改变。此外,我们在意识中依然麻木地将短期内的生态危机看做限制发展的因素,而不是威胁生存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生态危机的认识在“时间观念”上是缺失的;其次,目前的各种生态挽救措施和实践仍处于相对初级的实验和推广阶段,基本不可能形成普遍化的彻底扭转现状的生态效益,而生态危机的深化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责任主体之间对于承担责任的尺度一直存在激烈的利益之争,各种需要全球协作的生态措施难以真正实施,往往停留在会议讨论和文字宣言等形式契约上。因此,我们看到进入新千年以来,全球生态危机不仅没有得到遏制与改观,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灾害、海平面大幅上升、土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紧缺,以及严重的次生危机现象等。

那么,在设计批评领域,生态价值批评同样面临着诸多阻碍因素,难以在短期内扭转设计行业现状,表现在:一是设计价值创造主体对于设计生态价值与其他价值的优先次序选择,“与按照规范保证设计安全的形式相仿,它要求设计师以较低的代价(费用)去实现必要的环境效益”[3];二是生态设计实现的客观技术局限;三是部分生态设计的生产与销售成本较高;四是政府对设计行业特性缺乏了解,对生态设计管理脱离实际,扶持措施的角度偏移、力度较小;五是设计理论研究者的批评话语权较弱,话语影响力较弱;六是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更多是随众行为,不具有深层生态意识等。这些充分暴露了大部分设计批评者对于生态价值的认识是缺乏个体的深层思考和体验的,自然难以对设计实践领域产生有效力的影响,真正的环保设计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五、结语

生态价值被纳入设计批评标准体系以来的半个世纪,见证了人类被动地萌发生态危机意识、能动地认识生态设计价值、主动地践行生态设计理念的坎坷历程。尽管生态价值只是设计价值体系其中之一,但在当下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面前,设计批评对于设计生态价值的关注已经被提升到史无前例的地位。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美)阿尔文·托夫勒,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5]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价值绿色
绿色低碳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