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州市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2012-04-02黎祖文

长江蔬菜 2012年24期
关键词:企业化生态农业经营

黎祖文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542800)

1 贺州市八步区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情况

贺州市八步区位于广西东部,地处亚热带,属南岭山地丘陵区,在东经 111°12'~112°03',北纬 23°49'~24°48',东与广东连山、怀集、封开县为邻,南与梧州市苍梧县交界,西与广西钟山、昭平两县接壤,北与湖南江华县相毗,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 19.9℃,日照 1 587.3 h,降雨量 1 550.3 mm,无霜期299 d。全区共有63万多人,总面积3 686 km2,境内河流密布,大小河流共404条,总长875 km,水力资源的蕴藏量达70万kW,可装机容量35万kW。丰富的农、林(果)、水电、牧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八步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经形成了以粮、林、果、菜、猪、禽为主的特色农业,为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现了百万头牲猪、千万羽家禽、亿万斤蔬菜下广东的好势头,为八步区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初具规模。

1.1 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进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骨干企业

农业企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八步区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使得农业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含量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八步区的农业企业化经营已具雏形。经过几年的发展,至2006年底止,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有223家,50万元以下的农业企业有619家。全区种养流通大户119户,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339家,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种植企业、养殖业、种养流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系列化的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企业。

1.2 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产品,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发展

根据八步区区委制定的 “三带一圈”、“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生财,以财补林”等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创建和扩大名、特、优农产品的基地化生产,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体系,通过抓好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粮食、速生林、生态养殖瘦肉型猪、优质家禽、马蹄(荸荠)、三华李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通过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产品在生产面积、产量以及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形成了“猪—沼—果﹙菜、粮﹚”、“猪—沼—稻—菇”、“猪—沼—蚕—果”、“猪—沼—果—鱼+灯”以及 “山上经济林—山下米粮川”、“生态富民小康村建设”、“果—灯—鸡”、“节水生态种植模式”等多种优良的生态农业模式,使八步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全国第一批农村100个电气化县(市)之一。现规划建设中小型水电站100多座,已基本建成42座,装机容量13万kW,在建电站45座,装机容量10万kW,水电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建设沼气池4.3万座,沼气池入户率41%,无公害水稻面积达3.99万hm2(复种),无公害蔬菜面积1.29万hm2(复种),三华李、青梅等无公害水果面积达6 000 m2,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户)达2 215个,无公害家禽标准化养殖场(户)521个,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企业化经营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数量型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求品质、重卫生、保健康的更为安全可靠的方向转变。发展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的安全性,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显得尤为迫切。发展安全农业,必须用科学的安全观加以指导。具体而言,就是在安全的农业基础条件下,保障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有效抵御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冲击,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业保障。 这就需要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农业集约化、精准化的路子。

2.1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相互依存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因地制宜地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优化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包括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竞争关系),采用科学的办法,提高太阳能的利用转化率,在一定时空和范围内,使生物量和生产效率最大化、水土流失最小化,做到资源的用、养、保相结合和循环利用,使人与生物群落及适宜的环境综合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久性和均衡性。

当前,由于对农业实物产出需求和资金产出需求的增加,有限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到处可见。过度的农业化肥、农药、薄膜、农机和动力投入仍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在城郊和富裕地区,过多的化肥和畜粪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在江河上游森林砍伐,不适当的耕作方法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在西北草原牧区草地过载,土地沙化、退化和碱化面积达1/3;沿海渔类资源过捕,污染引起的赤潮越来越频繁。不少河流断流和水灾频繁发生,不但和气候变化有关,也与流域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活动有关。显然,当今的农业已经不能走先实现农业工业化,再走农业生态化的道路。现阶段农业发展必须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走一条独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农业企业化,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较为充分的地区,在坚持党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长期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三权分离”的原则,深化经营制度改革,明确农户承包土地的财产权,搞活土地经营使用权,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加快农业经营主体从传统分散的自然农户向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和法人农户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自然农户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的发展过程。由于农业企业化在运作的过程中是规模经营,更有利于对其内部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生态学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全面发展经济和生态治理的规划,提供更受市场欢迎、更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从而也使其本身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都是当代农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结合起来才能保障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2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相互影响

农业生产是生物性生产,现代化农业是应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工具),依托农业资源组成的环境,由农业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动完成的,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活动。因为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农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农业环境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受环境条件制约比其他生产活动要大得多。环境条件好,可以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反之农业生产受影响,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农业企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是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农业企业化是改善农业的市场条件和服务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途径。农业企业化经营即农业发展到一定的发达程度,需依托源源不断、丰富的农产品才能运作,这就是说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如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只片面要求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而忽略或没有相应的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规划,就容易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反过来制约农业发展速度。例如现有一些畜禽规模养殖场布局在城镇乃至城市建成区,还有一些布局在水源的上游,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企业化经营中农产品加工的环节,有许多废弃物也极容易造成周围环境污染,这不符合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但如果我们用生态农业技术规划好各生产环节,比如通过修建沼气池,将畜禽排泄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不仅能提供所需能源,提供优质的的洁净肥料给种植业,而且还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形成生态经济上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农业企业化的进程,两者在农业生产中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

2.3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将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企业化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建成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以及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方式来发展企业化生态农业,它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发展农村土地经营股份合作制的途径,建立农村市场化生产体制;遵循生态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技术,建立农村市场化生产机制,最终形成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企业集群和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企业化生态农业建设符合系统工程理论,整合了农村自然资源和城乡社会资源,既能把传统农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又能确保农村经济循环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它是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可靠方法。

3 企业化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产方式、消费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由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由以数量为主转为以质量为主。农业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国内农业和农村新形势,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向“四高“方向发展,即高产投比、高劳动生产率、高度商品化、高度生态化,因此企业化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1 城乡互动是建设企业化生态农业的推动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城市带动乡村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城市的发展来自广大农村的支持,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城市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农村摆脱贫困,促进与拉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广大农村又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在市场,城市的发展可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农村,进而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因此,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能获得“双赢”的结果。城乡互动发展,在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建设企业化生态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3.2 市场化生产体制是建设企业化生态农业的根本和核心

调查表明,在现今的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和销售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农民不知道种什么赚钱,不了解市场需求,因为信息匮乏;还有些农民知道种什么赚钱,但不敢种,怕卖不出去赔钱,因为营销薄弱;另有部分农民,了解市场需求,但因要生产的新品种成本高,生产技术含量高,投资风险大,因为技术和资金匮乏。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虽然复杂,但关键是生产体制问题,由于实行土地分散经营,维持传统耕作,导致农民市场意识淡薄,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整体上难以达到农业产业化标准要求。农民要想致富奔小康,必须提高对土地资源的经营性认识,对现行土地经营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走分散管理、集约经营的道路。

充分利用好土地功能、开发土地功能潜力,是传统农业区首要遵循的经营原则。因此,种植业仍是传统农业区首选的主要经营项目。那么种什么、怎么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达到生态农业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动态适应消费市场变化的产业化基本流程是:遵循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按绿色或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种植、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同时配以电子商务,使该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完善紧密结合于生态建设过程中。这正是企业化生态农业的生产机制,该机制在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贯穿了生态化设计、有机化生产、个性化加工、网络化销售的市场化运作全过程。

3.3 调整产业结构,全方位发展企业化生态农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新格局

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调优、调活、调好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土地产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围绕质量效益,科学确定重点发展的新型主导产业,合理配置农业资源,逐步形成区域性农业布局。调减资源占用大、产出效益低的传统种、养品种,做强有一定规模,品牌引领、效益明显的主导优势产业,开发有技术支撑、附加值较高、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新型产业。按规划集中打造农业生态休闲基地,重点扶持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大宗农产品生产着力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更新品种结构。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地、绿色、无公害认证。

4 对企业化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

①进一步发挥农业企业化经营在促进八步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还须进一步从思维、机(体)制、载体和工作方式上创新,以进一步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

②加快培育发展以水电开发为重点的的生态能源产业。特色农业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积极推进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培育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多种经营并举是发展企业化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

③研究稳步推进企业化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牧业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建设,改良品种、改善畜群结构,提高畜产品向商品的转换速度和水平。

④继续加强名特优农产品、蔬菜、中药材的开发,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益。

⑤努力建立三元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城郊农业、旅游农业和区域优质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农民转产就业岗位,提高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产出。

猜你喜欢

企业化生态农业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其仿企业化路径探索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