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初探
2012-04-02顾艳霞
王 林 顾艳霞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江苏 南京 210048)
贫困生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又是贫困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高职贫困学子手上、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如果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但违背了国家贫困生资助的最初目的,还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高职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资格认定方法较单一
目前,尽管各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格认定方法各异,但基本上采取学生所在地民政局证明——学生拿着证明申请——班级讨论投票——系部评议组讨论——学院审批的方式,认定方法比较单一。“其主要依据是生源地各级民政局出具的贫困证明和班主任、同学对申请人在校的消费情况和日常表现情况的认定”[1]。这两种依据都可能掺杂进各种人为因素,易出现偏差,尤其对刚入校时的新生大家不太了解,更是充满不确定性。
2、贫困生证明材料可信度存在不确定性
学生上交的贫困证明是认定贫困生资格的主要依据。“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巨大利益的驱使,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家庭并不困难的他们却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制造“贫困”,家庭并不困难的他们往往调用各种社会资源同真正贫困的学生进行有限的资助资源争夺”[2]。
我们来梳理一下贫困证明开据过程:部分学生拿着自己填写的贫困证明到当地民政部门盖章,民政部门认为盖个章对自己不会有什么损失,认为反正是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不愿意得罪人,就做个顺水人情,有的还能得一包烟之类的好处,所以审核常常流于形式。据很多学生反映,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只要去盖章,基本上都可以盖章。在此意义上的贫困证明已无公信力可言。
基层民政部门的失察或者失职更刺激了假贫困生的诞生。于是一部分诚信意识薄弱的学生往往瞅准这个机会,他们各类证明一应俱全,争先恐后、理直气壮地申请“贫困”。而另一方面,“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内心敏感甚至自卑,不愿意轻言贫困,这无形中又增加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3]。
3、学校人力财力有限,无法一一实地调查
实地走访调查是准确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最佳方法,是破除假贫困生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各高职院校的生源地比较分散,高校从事贫困生工作的人员有限,相应的工作又比较烦杂,同时用于这项工作的资金有限,而实地走访调查的成本又太高,无法实现对每一个申请的学生家庭一一走访。因此,学校无法真正获知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4、贫困生资格认定后续工作不足
由于人力物力的束缚,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都没有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认定后的监督体系,一张贫困生证明混三年。殊不知三年内会有多少家庭脱贫,有多少家庭因为各种因素而返贫。因此,高校贫困生资格的认定结果应该是动态的、可调节的,要实行动态管理。为了更好地实行动态管理,必须建立贫困生资格认定的监督体系,让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暴露出来,同时让那些真正的贫困生受到资助。
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往往只重视前期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而忽视了后期的动态管理和监督环节,这让部分道德下滑、诚信缺失的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贫困生资格认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管理规范化
高职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是一个面广量大的工程,需要高度重视。我们应不断提高认定方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对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加强管理。
我们要根据学生提供的个人资料和贫困证明,将孤儿、单亲、烈士子女及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的学生单独整理备案,作为资助重点。对于其他一般性贫困生,根据他平时的表现、消费情况、学习成绩和对班级、系部及学院的贡献,再由班级同学进行民主测评,由班主任统计,确定贫困生的名单和档次,将民主测评情况反映至系部,系部审核后上报学院相关部门,最后将确定的名单和档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这样操作充分照顾大学生追求民主、公平的情绪,又能够反映实际情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管理动态化
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是动态的,每年都会发生变化。我们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贫困生名单和档次,使得贫困生资助用到刀刃上。为此,我们要建立一个动态管理系统,其内容包括:受助情况、贫困生家庭困难情况、父母职业、月收入、贫困生平时表现、平时消费情况、学习成绩和对学校所做的贡献情况等相关信息。并及时调查跟踪,对相关信息进行调整和增减,实施动态管理,形成一个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工作平台,并将相关工作及时上传到学校局域网上,实现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3、加强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高职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但是由于当前拜金主义的影响和诚信教育的缺失,使得不诚信现象慢慢渗透到高职校园,在有些学生中颇有影响力。当前,高职院校中假贫困生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诚信意识淡薄。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从源头上杜绝“假贫困生”。
4、加强感恩教育
党和政府贫困生资助政策是为了达到“资助育人”目的,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学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情况是只重视有形的物质资助,忽视无形的精神扶贫。不少贫困生在得到帮助后,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认为是应得的,没有一点感恩意识。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更应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加大对学生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党和政府在帮助自己,争取将来报答社会。
5、制定相关贫困生资格认定制度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共同确保贫困生认定的真实性”[4]。为了保证“贫困”的真实性,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可以制定相关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制度。
(1)与贫困生签订诚信协议书,严惩假贫困生
假贫困生屡禁不止,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惩罚手段,对于一些弄虚作假,拉帮结派的不诚信行为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与贫困生签订诚信协议书,规定凡被认定为贫困生的,要签订贫困生诚信协议书,协议书一式两份,学生本人一份,学校一份。在协议书中清楚写出:若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立即取消贫困认定资格,所得贫困资助一律收回,并且影响以后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情节严重的还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2)明确开据贫困证明的具体责任人
许多贫困生证明上面只盖章,没有明确的具体责任人,责任不明确,不能落实到人。为了明确职责,我们要求在学生的贫困证明中不仅要有相应的公章,而且要有相关部门责任人签字,注上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联系方式,以备核查,否则贫困生证明无效,这样可以使那些弄虚作假者在开具证明材料时有所顾忌,同时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生资格认定的真实性。
(3)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受资助必须付出一定劳动
“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有些贫困生存在着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产生“等、靠、要”的心理”[5]。时时处处扛着贫困生大旗,向学校伸手要补助。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不劳而获受资助是寄生虫,不屑申请补助。
针对上述两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来解决,把所有的补助作为勤工俭学的报酬,让广大贫困生通过简单的劳动获得相应的资助。这样一来,一方面强化受资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另一方面使那些想混入贫困生队伍的非贫困生有所顾忌。“伪贫困生”就会自动清除出系统,而真正的贫困生也愿意通过自己劳动来养活自己,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有限的资助真正受惠于贫困生。
在贫困生资格认定的过程中怎样做到公平,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功效,还需要各高职院校群策群力,不断完善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确保广大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确保党和政府资助育人的政策真正落实。
[1][2]袁媛.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J].科技文汇,2010,(3).
[3]邢鹏飞.试析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4]王玉梅,何华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探析[J].科教导刊,2012,(4).
[5]徐维英.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再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