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SCT课程设计模型探析
2012-04-02何斌
何 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一线的专业课教师有一个基本共识,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如果从学生知识习得的角度分析,学生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于学校的教学。在知识习得的这个问题上,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或学生主动自学,就可以习得知识或技能。换句话说,这些人认为:知识或技能的获得是基于外部教学的结果,与学习的环境相关性不大。而事实上,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反映在工作岗位上则体现为工作方式和内容的不断变化。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过于侧重一般性的话,那么他们在就业时就会遇到严峻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要怎样进行课程设计,才能保证学生在校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在费里斯州立大学访学期间,该学校所推行的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SCT课程设计模型的实施效果不错,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 Learning Theory)是国外研究学习理论的一个热点,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映”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威廉姆.J.克兰西(Clnaecy W·J)在其论文《情境学习指南》中指出:知识源于社会情境。他认为:人类很多知识的习得都是基于一定的情景,知识的学习绝对不是一个对具体进行抽象的过程。知识应该是能与环境进行互动和协调的行为,这决定了知识具有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能力。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校的教学一般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普适性,这样所授内容就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情境,进而呈现出非具体的上位概念表征,以便于这种抽象的表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种下位的可能。但是过于高位的抽象就如“双刃剑”,一方面以普适的特征契合着下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因为普适的特征使其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表现得没有实际价值。对具体情境视而不见,会导致知识难以迁徙的困境。知识应该在特定的环境中被习得,脱离了特定情境的抽象缺乏意义。特别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如果学习脱离了现实工作场景,就像是一场面对着一堆抽象符号进行的郁闷游戏。
二、S-C-T课程设计模型
SCT的课程设计模型,就是要求在课程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并反映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将这三个因素有机地融合到课程设计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竞争力。
在西方理论界Short、Williams和Christie这三位学者对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的定义是:个人在沟通中对群体中其他人的感觉。他们在进行理论描述的时候,以电脑媒介通讯这种间接的交流与面对面的沟通差异进行了对比,描述出社会临场感理论。在社会临场感的理论中,他们认为交流渠道的制约会降低个人在团队中对社会临场感的感受。并进一步说明,个人的社会临场感与团队凝聚力正相关。在国外很多学者认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传播媒介的选择是依赖于临场感的需要。假如,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需要进行互动交流,这时候沟通的媒介就必然要承担起提供社会临场感的作用。如果只是单向的信息获取,则可以不用强调过高的社会临场感的设计。笔者认为,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借用要求我们的教学场景来自于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工作场景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但可以接触到未来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学习各种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尽早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Garrison,Anderson,and Archer在2001年对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所谓认知临场感指的是:通过持续沟通,使学习者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或概念建立相应的认知和理解。认知临场感包含:触发性事件(Triggering Event)、探索(Exploration)、重组(Integration)与方法(Resolution)这 4个内容。触发性事件指的是一个正在考虑的问题和困境的出现,这个阶段可能是由于教师引发或者源于前期的讨论与交流。探索指的是从一个人的私有的和共享的世界获取经验。这个阶段被定义为讨论,包括头脑风暴、询问和交流各种信息。
在FSU由于每个老师在课前特别是在课后都有一个交流的环节,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就所学知识跟老师沟通。教学临场感(TeachingPresence)强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成果对个人的意义。这种对于学习的满足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三、SCT模型的使用
1、课程设计要基于真实的工作,体现时效性。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访学期间,笔者通过跟听商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授课教师采用SCT的课程设计模型,在课程设计时特别强调业务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涉及到企业员工招聘的环节时,授课教师根据一家合作企业的招聘委托,请学生为人力资源部设计招聘流程。教师提出的设计要求是,所有流程必须要基于Facebook和Twitter。由于Facebook和Twitter是现在美国人使用得非常多的平台,很多人就是通过Facebook和Twitter来找工作信息,因此,教师通过这种以社会临场感为基点的课程设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程设计要重视方法的习得,体现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很多时候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甚至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殊不知,这样好像帮学生解决了问题,但是实际上,学生没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认知临场感的设计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方法习得的正确、合理的途径,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对试错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会终身受益。
3、课程设计要涵盖课前课后的指导,促进师生互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提示学生下节课的内容,布置一些任务或作业给学生。笔者发现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提交的作业抄袭严重,没有新意。美国大学的课程设计与管理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分组学习讨论。在本次课结束的时候,老师会布置下次课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自愿组成讨论小组,要求每个组员对任务都要有所贡献,下次课每组都必须要发言。对问题或任务不清楚时,学生可以跟老师约时间,请老师进行指导。一些学校的老师规定,学生一个学期必须要跟老师进行约谈,如果没有跟老师进行约谈,课程成绩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1]Liam Rourke Terry Anderson D.Randy Garrison Walter Archer.Assessing Social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 Text-based Computer Conferencing[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
[2]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
[3]叶宇,郑秋云.走向职场的外语教学——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200.
[4]李洁,高志敏.“成人情境学习”探略[J].成人教育,200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