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
2012-04-02王世海
王世海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05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整合了改革开放以来党不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已有理论不能适应新的实践要求而生成新理论时,就会产生如何对待已有理论和如何接受新理论的问题。新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被群众所认同,而理论只要是抓住事物根本,就能说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在新实践基础上产生并指导实践的理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理论品质,是被群众认同和信仰的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的理论结晶,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全新的、自成逻辑体系的指导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理论观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世界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人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742-743)。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并不在于他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多少具体的论断和结论,而在于首创了认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于能背诵多少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在于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时代的变迁,来分析和研究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并且把这些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得出新的结论,做出新的概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P247)。因此,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是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以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为中心,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较系统阐述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和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指引了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在实践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方面深化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提出许多创新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生长点。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开辟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关于四个现代化和中国工业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统一战线理论;关于外交工作和国际战略的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等。这些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摒弃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失误论断,如:“大跃进”运动、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阶级斗争为中心工作的错误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科学性。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渊源,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来源。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3](P3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发展的理论结晶,既借鉴吸收了毛泽东等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思想成果,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了这些思想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全新自成逻辑体系的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创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展望的理论观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原则性描绘,未来社会究竟什么样,希望将来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在实际中证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中国国情,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倡导不同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方面,奉行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允许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各自贡献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国体方面,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结合,创新了无产阶级专政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创新观点形成了自身科学体系: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战略理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摒弃了毛泽东晚年错误,又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取信于民的创新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揭示三大规律的本质,用建设成果惠顾于民,是被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原则,着力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如何发展三大问题,用科学发展成果取信于民;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本质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目标。邓小平在科学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和教训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指出消除贫穷落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邓小平理论所确立的人民利益至上标准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价值取向上的丰富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缔造者,发展文化和生产力,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利益;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主题。科学发展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落脚点,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践行发展以解决好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问题为核心,发展成果普惠广大人民,是值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信仰的科学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如何发展三大问题,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狠抓党的建设、实现科学发展来取信于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党,实现怎样发展”等三大问题,在解答三大问题实践中,通过努力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狠抓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方式,以实现科学发展,用现实成果取信于民。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制定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战略选择、政治保障和依靠力量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在党的建设方面,科学判断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由一个先锋队变为三个先锋队,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党建理论,全面推进了“怎样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在如何发展方面,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最终力量,强调尊重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工作基点,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回答了“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发展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发展方法,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升了综合国力,使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国社会建设规律、党执政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是被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方面,提出创新性论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想问题、办事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按劳分配,打破平均,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其次,在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按党政分开的原则来理顺党政关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选举制和任期制;允许符合条件的新社会阶层入党,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最后,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方面: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等战略;强调协调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保证永续发展;注重统筹发展,强调五个结合,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些创新性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开放理论形态,是深化理论研究的依据,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形态,它不是封闭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表明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艰巨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前进,理论会不断发展,也必将因实践的深入产生更新的理论,而其本身则为更新理论的产生提供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体系,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其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重群众利益诉求,从而使它的价值理念始终与时代、实践和群众同行。实践无止境,理论的发展也无止境。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当代实践并在实践中推动自身发展的开放理论形态,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的飞跃提供直接理论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理论武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6]。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并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创新理论;是正确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并被当代中国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具有开放体系并随着当代中国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的发展理论;是能取信于民并值得人们认同和信仰的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怀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涂小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向度[J]学习论坛,2008,(3).
[6]王晋林,栗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方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