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群众生活: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大众化
2012-04-02周宏军
周宏军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贴近群众生活: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大众化
周宏军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向人民群众宣传、灌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就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时俱进,要选择和创新带有时代气息、贴近人民群众及其思想实际的方法,即符合群众口味、满足群众对理论需要的方法,也就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新时期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内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意识。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城乡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等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除了内容实现大众化以外,还要求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要贴近群众实际,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理解与认同的方式来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既然做人的思想工作,就要讲究方式方法。方法是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实现某种任务与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正如列宁所说:“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1]毛泽东也认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认为也只是瞎说一下。”[2]毛泽东同志把任务比做过河,把桥和船比做方法。这一形象比喻说明方法是何等的重要。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正确的主张必须与良好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3]那么,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什么样的船与桥才是最合适的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向人民群众宣传、灌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选择和创新带有时代气息、贴近人民群众及其思想实际的方法,即符合群众口味、满足群众对理论需要的方法,可谓大众化的方法。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合适、恰当的方法应该是由人民群众作为评判主体和裁判权威的,即以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作为最高判断标准。以人民群众作为评价主体和评判权威,这里就蕴含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不断创新的要求。随着社会联系的扩大,人民群众眼界日益开阔、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思想政治工作唯有创新,不断推出生动、活泼、新颖、管用的方法即大众化的方法,它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也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不断创新、贴近群众,实现其方法的大众化。
一 继续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其关键点就是要做到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也决定了党必须以联系和服务群众为宗旨。列宁认为“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大力进行活动,从而吸收他们当代一切最优秀的力量,并且随时随地都要仔细地和客观地检查:是不是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指导群众的活动沿着自觉地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4]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人民群众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先进理论的灌输,另一方面,更需要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和储存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向人民群众灌输科学理论的重要使命,必须要让人民群众感觉到科学的理论是在用理论表达自己的利益,从而才会努力去学习与掌握它。可见,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只停留在道理上、概念上,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空谈、不切实际的感觉,给人一种“假、大、空”的印象,让群众觉得“讲的道理都对,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群众就很难真正接受、真正理解、真正信服这些道理,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收到实效。其实,我们党从来就是靠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群众认识活动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注重事实,注重直观,厌恶空洞的说教。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为群众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拿出与道理一致的事实让群众看,让群众感觉到所宣传的道理与客观实际、客观规律是相符的,让群众听了觉得道理既深刻又实在,可靠又可信。如在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为了加深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党中央就是采取了重点关注民生问题、集中力量办理了一系列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办法,以非常直观的方式使人民群众产生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同的。如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明显影响,党中央就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力争真正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中央就是通过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兴办一些顺民心、合民意的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科学发展观具有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群众基础。如过去有些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和“衙门习气”,现在取而代之的是“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给老百姓带来办事方便的新气象;各地各部门着眼于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还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等工作,办了一批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满棚棚生绿满架架菜,侯沟门旧貌换新颜。泉眼眼那个有源大树树有根,科学发展让庄户人得实惠……”革命老区延安市安密县侯沟门村村民自编的具有浓郁陕北风情的信天游,就是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后老百姓得实惠后喜悦心情的真实写照。科学理论只有为广大群众所学习、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活生生的实践、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而科学理论要被广大群众所理解与掌握,最重要的就是要采取让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结合起来的方法,通过为群众办实事来促进科学理论的大众化。
二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使用大众话语来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实践的主体。因此,理论只有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大众相结合,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而理论要为具有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习惯的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关键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与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其理论创新的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等形式来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是要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的话,还有一个转化为“大众语言”的问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其“到群众中去”的关键环节就是动员群众,即要求在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以后,就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实施决策而共同奋斗。而动员的方式,毛泽东认为必须是“群众化的方式”,即采取群众化的语言和作风。在《反对党八股》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曾指出:“应该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6]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首要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如何让科学的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掌握,把握好语言的表达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要树立群众的观点,运用大众话语来回答群众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所谓大众话语,就是指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符合大众思维方式、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我们在研究理论时使用的都是政治性与理论性语言,显得比较抽象与深奥。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求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要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事业,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有的文化”,即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主体当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列宁曾认为,我们党的宣传教育要让每一个工人、农民都听得懂。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在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群众喜欢的语言,按照群众的思路把最基本的道理说给广大群众。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会被人民群众听懂与信服。而人民群众所喜欢的语言就是大众话语。那么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使用怎样的大众话语呢?其实就是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又深入浅出且易于理解与传播的话语。如毛泽东论述过的“三大法宝”、“糖衣炮弹”、“纸老虎”、“三座大山”、“放下包袱”等话语,就是使用的大众话语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质朴简明、通俗易懂的话语令全国老百姓大彻大悟,如“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浅显直白,直指问题要害符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所以它都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耳熟能详。
三 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群众日常生活、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广泛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活动,即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紧密联系起来,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信仰。为此,在选择宣传方式时,就要选择贴近人民群众的方式,避免人民群众因感觉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乐趣而产生厌烦情绪。要具备如此特征的最佳宣传方式应该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了,也就是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感受的方式。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多样化已成为现实,人民群众仿佛置于“思想超市”,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使人们思想观念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和便捷。目前,我国网民人数达3.38亿,手机用户达6.4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短信、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讯等方式自由发布信息,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从形式上吸引群众,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只有把科学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才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与接收。那么,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毛泽东曾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能科学运用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不能指望用某种统一的模式或方法来达到预先设计的效果。这就只能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理论宣传与群众的各种关注点、兴趣点结合起来,通过影响群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文化元素融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群众潜移默化地产生认同感,这样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彩,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等媒体,每天都向社会提供大量信息,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充分借助各种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把信息传递给群众,才能真正达到运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目的。如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人民网就“学习与实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出了一款FLASH网络互动游戏,以“树”象征正在蓬勃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网友可以“亲手”种一款树,还可以留言鼓励它茁壮成长。这个小游戏用新颖的手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网友种下的“科学发展之树”达数千万之多,数字还在成倍增长。这就非常直观地反映出广大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同和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高度关注。这样科学发展观就得以深入人心、真正为广大群众所学习、掌握,真正转化为活生生的实践,成为亿万群众的行动指南和推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实,任何真正科学的理论都不是被束之高阁、藏之名山的学说,而应是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指南。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成为亿万群众行动之指南,既要靠内容吸引群众,也要靠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尽量做到立足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尽量做到朴实一些、准确一些、直白一些、幽默一些,也就是大众化。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行创新,使其从内容到方法更具时代特色,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可以在人民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中,在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各种文化生活,在他们喜爱的新闻报道、言论评论、文艺节目、公益广告等形式中,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融入其中,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进,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生动活泼、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真正起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G41
A
1674-5884(2012)02-0148-03
2011-12-25
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B008)
周宏军(1965-),女,湖南宁乡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责任编校 龙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