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
2012-04-02张汉强
张汉强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论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
张汉强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大学生说就业难,企业说人才难求”这种现象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苛刻;另一方面优秀毕业生数量太少,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应用角色期望理论,首先分析了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其次,向高校提出了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可行性建议;最后,建议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在就业时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大学生;社会角色;角色期望
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经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有的地区是供不应求。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已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质量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认为,“数量跟质量从来就是一对矛盾,在某一历史时期,也许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数量的大发展,这时候质量会被忽视,放在次要的位置;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规模已经足够达到满足国家对人数的需要,现在的问题是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当前社会期望的不是大学生的数量而是质量。因此,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扩大招生数量,而是培养符合社会期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当代社会究竟期望大学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针对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高校又该如何去培养大学生呢?在明确了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之后,大学生又该如何去做,才能符合社会的期望呢?
一 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
角色期望,是社会角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对处于某一地位上的成员行为的期待和要求,即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望。了解社会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是一个人扮演这种角色的前提。每一种社会角色都对应着一个理想角色,这个理想角色就是社会对角色的理想期望,对角色扮演者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促使角色扮演者向理想角色靠近。因此,未毕业或即将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事先需要弄清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以便把自己塑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以前用人单位往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学历,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没有太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综合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实践经验,市场意识低;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等等。如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后备人才的大学生,他们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根据调研,当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主要有7个方面。
(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社会需要灵活调整知识结构
当前很多大学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结果博而不专,没有一项能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连专业知识也没有掌握。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社会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需求较高时,学习办公自动化的同学,就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学习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并增强学习的目标性
未来的竞争实质就是学习的竞争,在社会、技术高速发展和高频变革挑战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增强自学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学习的目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的知识比例过大,从而导致自己专业岗位能力的下降。
(三)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许多在校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却不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且创新能力较低。当代社会期望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要摆脱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社会期望大学毕业生能够干一行爱一行,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学生要发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主动地为单位的发展献策献计、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够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爱岗敬业。
(五)要具有团队精神和有效的沟通能力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团队精神具有凝聚、激励、控制及目标导向等功能,能够保证组织高效率运转,完成目标。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六)要有纪律观念和劳动观念,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热爱劳动,不怕吃苦[1]
劳动纪律能够保证生产、工作正常运行。社会期望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严格遵守各项劳动纪律,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贡献。
(七)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即使有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如果他体弱多病,就是满怀壮志也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大学生要坚持锻炼身体,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总的来说,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和要求,实际上就是希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的说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诚信、创新、能干、会干、肯干,使自己的角色符合社会发展的期望和需求。
二 高校应根据当代社会期望对大学生进行培养
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出现“大学生说就业难,企业说人才难求”这种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今时代变了,所以高校应该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和改革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
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新的人才观念,注重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知识
首先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优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其次通过考试、实践等考核手段,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工作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
(三)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高校不仅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合作,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劳动就业的基本条件,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素质,通过改革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内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及自我意识训练、意志培养、情绪调控、个性塑造、交往指导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六)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有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2]。
因此,当代大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意识到以前“社会精英”的光环已经不复存在了,并在就业时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普通劳动者。面对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大学生应苦练内功,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身心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高淑侠.论毕业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J].徐州工程学院院报,2006(2):90-93.
[2]原春琳.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N].中国青年报,2006-05-22(6).
G640
A
1674-5884(2012)02-0065-02
2011-12-16
张汉强(1981-),男,山东临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责任编校 朱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