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运用
2012-04-02卢雅琳
卢雅琳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运用
卢雅琳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以来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文化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模式。
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
一 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人的心理状态存在积极面与消极面,只有当积极面的心理状态持续稳固下来时,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并以健康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由于传统的以单纯说教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较易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达到期望效果,而心理咨询以倾听为主、引导为辅的方式,更具人文关怀,更易让受教育者所接受。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都是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之上进行,能有效的克服咨询者的逆反心理,激起其参与意识,唤起自我分析与自我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咨询通过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抒发情绪的方式,并以咨询对象个体情感为前提,充分尊重咨询对象的自我意识,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引导方式,帮助咨询对象克服心理障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交流中的情境引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客观基础。其中的测试、疏泄等手段可以为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等心理问题,这样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可见,心理咨询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保障。若能将其巧妙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必将事半功倍。
二 心理咨询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障碍
随着人们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咨询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者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即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障碍。
首先,工作思路上的差别,让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力难。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指导或者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完善的人格。而心理咨询是舶来品,它深受西方哲学“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坚持无条件地接纳来访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坚持非指导性的解释、建议及劝说。可见,在工作思路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与心理咨询的非指导性存在着巨大差别。
其次,价值观的矛盾。西方人崇尚自由,鼓励人的自我发展与自由选择,包括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是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宣传的行为,它既是进行政治斗争的手段和工具,又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综合教育实践。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时,侧重于以集体利益与社会和谐的达成为根本出发点,以社会要求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因此,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以“集体利益”为核心的,其考量也是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进行的。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融合运用中存在“社会利益为重”与“个人利益为重”的冲撞。
最后,认识观念上的差异。在西方人眼中心理咨询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自我解压和放松的方式,认可度也很高。而中国人常认为躯体的疾病才是真正的疾病,可以受到大众的认可、关心与支持,而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心理有病的人,更甚者,将心理问题与道德品质混为一谈,强帖标签。因此,鉴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被咨询者常认为将自己真实存在的问题在咨询者面前坦露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换言之,中国人用医学的、道德的模式来看待心理咨询,导致心理咨询师很难探究到咨询者刻意隐藏的真实存在的问题。认识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对心理咨询的介意与防备,同样是将心理咨询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障碍。
三 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模式构建
经过对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困难分析,可知影响其发力的主要原因来源于重重文化的障碍。于是,构建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模式便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普及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一是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一方面,不能过分强调心理咨询的专业特征,让人感到神秘、畏惧、高不可攀。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发挥校园媒体等方式,向大学生们普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应以心理咨询师较高的从业准入门槛、较强的实践能力赢得大众的认可。教师们可通过咨询、课堂心理知识的传授以及课堂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较强的专业性,让大学生们信服,从而卸下心理防备,自愿配合。二是找准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运用的切入点。由于二者之间工作思路与价值观的矛盾,让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形成认识误差,认为将二者结合难度过大,于是将二者的结合流于形式。事实上,二者不仅在教育目标和任务上是具有一致性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促进的。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与障碍,才能更好的解决他们思想层面的问题。因此,找准将二者结合的本土化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师们可从身边的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校园中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其次,加强对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心理咨询理论研究以翻译国外流行理论为主要探索方向,低水平的移植与附属地位,让本土化的研究止步不前。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心理学知识,考察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在国内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心理学知识,将之与国外的先进理论有效结合,形成本土化的知识体系。事实上,我国的文化遗产中不缺乏与人的心理有关的一些内容,如中国古代的老庄思想,其养生处世之道适合于做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医有关心理咨询治疗的情志相胜法的“悲治怒,喜治悲,恐治喜,思治恐,怒治思”等等,给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除此之外,还应立足于高校自身情况,立足于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观察本校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研究出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案,通过不断实践,总结提炼出具有本土化意义的、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指导实践的方法。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作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结合的核心力量。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确定的任何一级心理咨询人员都必须具有相应的基本文化条件,并接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测验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等;晋级培训也有明确要求:心理咨询员不少于720标准学时,心理咨询师不少于520标准学时,高级心理咨询师不少于320标准学时。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能力考核以后,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人员督导,才能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作为核心力量的心理辅导人员,不仅需要负责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本土化理论研究,还要进行学生中较高难度的实践探索。此外,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人员,他们掌握了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因此,要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将本土化研究的有效对策进行推广,都有赖于辅导员的作为。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鼓励辅导员将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及生活的管理之中,运用到每一次班会和交流当中,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1]刘小红.试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今日南国,2009(1).
[2]汪满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文教资料,2007(9).
[3]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陈键锋.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
G44
A
1674-5884(2012)02-0048-02
2011-12-05
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团学课题“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化运用”(ACTX201136)
卢雅琳(1983-),女,湖南湘潭人,辅导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