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仰对农村教师的功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2-04-02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2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仰职业

任 卓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教育信仰对农村教师的功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任 卓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它以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进人的行为和思维发展。教育信仰对农村教师有多方面的功用,不仅有利于教师明确职业理念,还能使其克服职业倦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收获超物质的幸福报酬;但教育信仰的树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教师自身、学校环境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农村教师;教育信仰;功能;影响因素

信仰是一种文化形态,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由来已久。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而具有符号信仰、图腾信仰、宗教以及法律信仰等等多种形态,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信仰者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一种超越现实的价值追求,是根植于信仰者内心深处的精神源泉及寄托。教育作为一门“人学”,它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信仰理应存在。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是一项极其严肃而伟大的事业,教师不能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为了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1]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仰对人的生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信仰直接拥有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厚的自身幸福感。

一 教育信仰对农村教师发展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信仰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是教师对人自身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教师通过教育信仰能认清当下自身的精神发展状态,进而革新自己。相对于城市中小学教师而言,农村教师物质资料占有不足,教育资源质量不高,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因此他们难免会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不高,专业发展也会遭遇各种困难。在教育资源、教育机会难以绝对平等的情况下,拥有教育信仰不仅能弥补农村教师物质上的落差感,使他们获得超于物质报酬的幸福,还能满足其精神需求,使教育生活充满意义和希望,有助于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一)教育信仰有助于教师明确职业意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提高了人们当下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物欲与享受,功利、享乐主义凸显;再加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社会期望与报酬之间的落差等等原因,农村教师从教的职业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假若农村教师在这种社会语境下奉行工具主义的职业精神,把教书岗位视为谋生的饭碗,视为一种工具,忙于各种钻营和生计,那么他就体会不到教育这一崇高事业所带来的人生幸福感,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何谈全面发展?

没有乌托邦的人总是被束缚于在现实之中,并且会迅速地倒退到过去之中,缺乏未来生活的张力[2],对职业有信仰,对人生才有幸福。教育信仰谴责教师在教书生涯中的投机和敷衍的态度,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之中,这种严肃性和敬畏感能使教师对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信服和尊崇,长而久之使教师形成一种深沉的情感状态,自觉的把教育信仰的理念转化到自己的职业意识当中并贯彻始终。

不同的人面对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意识。教育信仰教育有利于教师职业意识明确化。使农村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定位,习惯相对清贫的农村教书环境及相连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相信在平凡的生活与岗位中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并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努力和坚持,以此走向教育的高处和深处。

(二)教育信仰有助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对于农村教师而言,稳定而又相对落后的环境,培训与进修机会少,学生素质差,自身的知识系统又能基本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似乎他们更容易遇到专业成长的瓶颈。也许对刚入行的教师而言,这一工作还是充满了新鲜感,每天工作都能保持充足的热情与虔诚的态度,但教师行业尤其特殊,它的内容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它肩负着传统价值传递的职责。教师行业也是个奉献和付出的职业,它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因此,工作多年的教师,容易产生倦怠感,有抱怨、有苦恼、有失落等等情感,这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信仰能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而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灰心、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也就克服不了困难。对教育充满信仰是教师在职业生涯维持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对教师事业和生活具有坚定的信仰,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无私的爱与关怀精神,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即使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可以借鉴或照搬,但教育信仰是要经过被意识、理解、内化最后而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自我批判与反思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引导教师走出职业困境,为他们提供极大的支持与鼓舞,弥补专业发展上的不足,从另一个层次实现他们的生涯发展。不管当初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是什么,但若干年后,有的人遭遇职业发展瓶颈并转行,有的人却爱上教育工作,这就是教育信仰的力量。

(三)教育信仰有助于教师获得人生幸福感

人需要面包,更需要信仰。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其有且必须有着自我独特的精神追求。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需要从各种理想、信仰,乃至宗教当中寻找精神的寄托、理念上的超脱[3]。这种超脱不为别的,而是为了谋求个体的幸福,虽然人人都追求向往幸福,但每个人体验到的幸福层次不一样,因为幸福不仅仅是物欲上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感,还是个体价值与意义得以实现时所产生的精神愉悦。

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所获得的幸福感来源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后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看到自身劳动后的桃李满天下,被学子敬爱与尊重,谁能不感到幸福与自豪呢?教育信仰加强了教师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透彻的把握,使得他们主观上愿意投身于这样一种事业,做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人。这种在忙碌奔波和教书育人中不断实现和提升人生价值,这是人生的幸福。此外,师生之间在课内外的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当教师以自己教育信仰的真诚得了学生发自心底的师生友谊时,教师自身也会认为他得到了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学生们需要自己,在这个团体中很受欢迎,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4]。因而产生愉快、自信、充实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也是人生的幸福。人生的境界与幸福的收获成正比,越是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越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得到满足、快乐、幸福,弥补某些需求不满足的缺失感,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感,使其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教育信仰的树立对其自身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与价值,不仅能明确他们的教育理念、克服职业倦怠,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还能使他们收获人生幸福感。但是,教育信仰是一种严肃与虔诚的价值观,一种指向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确立教育信仰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包括农村教师自身的原因,又包括学校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二 教师教育信仰确立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

信仰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形成是建立在广泛及深刻的社会文化底蕴基础之上的,但是信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成和发展而服务,因此,教师自身个体因素与教育信仰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教育信仰受到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影响。就笔者所知,农村中小学存在大部分教龄十来年以上的教师,对于他们来说,长期从事规律性的工作加上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教育的热情也随着教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有老师这样说道:有些课的教学内容都讲了很多遍了,早就没有新鲜感了,实在无奈得很。这种客观现实与热情向上内心品质的矛盾落差,往往使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倦怠情绪,打压了他们积极成长的理想,放弃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此外,在面对学科教学工作上的挫折时,有些老师对待挫折不去主动设法解决,而是靠惯性工作,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最终使教师这一事业仅仅成为其简单的谋生工具,而非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影响了他们教育信仰的树立。

其次,教育信仰受到成就动机内驱力缺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适当水平的成就动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渴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应有的反馈,但是社会舆论常常把教师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等等。这些对教师过高的社会期望,常常迫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否认自我的正常欲求来满足社会需要,力求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教师迫于工作压力,会将这种压力转嫁到生活当中,缺乏快乐积极生活的感悟。再加上教师教育回报成果的周期相对较长,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教育起来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可避免的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心力交瘁后很容易打压教师的教育热情不高,降低其成就动机的内驱力。

(二)学校因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5个层次的需要,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才能促进最终的自我实现。学校是教师最直接的工作环境,在这里主要实现的是教师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因此,学校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首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其人文关怀对教师的教育信仰有较大影响。教师需要被爱、被他人接纳,需要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往往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农村学校,中小学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机会比较缺乏,而且有机会的时候,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要么流于形式,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句空话。此外,有些学校在教学任务安排上过于繁琐,有的教师身兼多门课程甚至存在跨学科教学现象;在教学管理方面,还有严格的程序与规则,强求标准化,激励与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缺少人文关怀,使教师在工作上处于被动服从的状态,身心疲惫,难以发挥主动性和才能,影响了教育信仰的树立。

其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其组织氛围对教师的教育信仰有较大影响。学校组织氛围是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个体性区别,也是学校独特性团队精神的体现。对于教师来说,想要激发创造力,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仰之心,学校良好的组织氛围是基础条件。而目前存在一些学校缺乏民主组织氛围,内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弊端,行政作风严重,学校组织领导人员与教师缺乏沟通,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缺少关心,一些合理性建议和意见难以得到学校采纳,相反的被动处于薪水绩效、福利等与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挂钩的规则中,这些都使教师缺乏民主公平感,感觉不到学校对自身工作的支持,从而产生压抑感和负面情绪。

(三)社会因素

社会期望值是教师教育信仰树立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物质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无论是从工作职责还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教师都是社会提倡学习的价值模范,因此,教师肩上所承载着的教书育人的使命也随之加重。但与社会对教师高期望值同时存在的是各种中小学生道德缺失事件,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生道德缺失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此外,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亚于城市,农村家庭对其子女将来能走出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寄予了厚望,但由于家长自身教育能力有限,便将这种期望转嫁到学校、教师身上,这也无疑增添了教师身上的负重感,再加上教育投入与产出不相称情况的出现(教师付出虽多,但成果收获回报周期长),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失望感,难以保持应有的教育信念。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向也聚焦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目光。就教育而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师在资源占有量上的差距明显挫伤了农村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城市教育拥有着优良的经济条件,丰富的教学设备,以及优质的培训渠道,这些是城市教师的自身发展的有效支持。相比之下,大部分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下,这种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条件以及教学条件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工作投入时受到限制,也许在入行起初还有满腔的热情,但投入教学中一段时间之后,便因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产生无力感。农村教师缺少基本的经济保障,这样一来造成教师队伍不安心、不稳定,教育信仰的树立也便成了随口之谈。

总之,教育信仰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指导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前进的明灯。它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思考如何树立教育信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切实履行对教育的信仰,并在实际行动中发现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信仰价值。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申来津,陈 琳.信仰之于人:几种假设分析—论信仰发生作用的机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5):77-79.

[3]张建新,任 卓.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教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5-168.

[4]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G40

A

1674-5884(2012)02-0045-03

2011-12-16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100150)

任 卓(1987-),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信仰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信仰
论信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