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
2012-04-02贺丽
贺 丽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
贺 丽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消费、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随着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本文解读了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特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负面表现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对策和建议。
多元;文化;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就是指受社会因素制约而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社会生活乃至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和多元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如何促进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积极变革,如何科学系统地指导当代大学生选择好生活方式,引导好他们真正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所谈的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人际关系。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使命。而一定时代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表现的现状与特征
生活方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它涉及家庭、社会、消费、娱乐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的现状和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占主导地位,呈现实性、功利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是学习,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心。时代在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随着人才机制的市场化,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个问题已成为压在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身上的一个巨大“包袱”,这个“包袱”所带来的就是大学生从入校就围绕就业前景展开一系列活动,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规划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必然会左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应该说,当代大学生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调节,能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能围绕就好业来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能突出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同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可否认,以市场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使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带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功利性。表现为许多学生学会利用人际关系为自身以后的就业增加实力,如在校期间拉票入党、积极竞选学生干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获得更多有影响力的奖励,而这些都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但这些学生获得这些荣誉的方式,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对公平、正义、平等、诚实、守信、能力等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其背后都含有较高成分的功利因素。
(二)生活方式突显个人爱好,张扬个性空间,呈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生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人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的反映。王雅林把生活方式界定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认识到集体生活、集体纪律的重要性,也希望能有充足的个人空间,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社会现实,但由于当代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因此,在选择、判断各种价值观的时候,难免会存在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一些低级的、庸俗的、非理性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更容易侵袭辨别力不强的青年学生,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分辨和行为选择。
同时,当代大学生生活中最多的是上网,上网主要是玩网络游戏、看电影、聊天、网上购物,部分同学是为了查阅资料;而通过对湘潭高校周边的走访调查;发现校园周边呈现三多:一是餐馆、水吧多,二是出租房屋广告多,三是KTV、清吧、娱乐室多。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三)消费方式整体健康合理,呈多元化、实用性和前卫性特色
消费体现了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通过消费满足自身物质、精神文化上的需要。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物质消费,也即吃、穿、住、行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对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与其角色基本吻合,其消费整体健康合理,主流是理性消费。他们的消费主要以满足生活消费为主,用于支出通讯、休闲娱乐、网络等其他方面的消费水平并不是很高,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有钱不花是傻瓜”、“今朝有酒今朝醉”。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值风华,青春激荡,他们激情与理性并存,在生活方式上也不甘寂寞,注重质量、追求浪漫、新奇,接受流行文化和挑战。当前,更扩展到社会和自然生态领域,如旅游观光、攀岩、户外活动、休闲度假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又呈现出多元化、实用性和前卫性的特点。
(四)人际关系整体和谐、情感满足,呈开放性、功利性、社会性特点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与他人的相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相互帮助,交流情感,建立友谊。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其情感交流的渠道尤为狭窄,于是情感化的交往便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在平时生活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方式去维护好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和互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观念日益革新,使得人际关系的亲缘性有所弱化,功利性、社会性日益强化。市场经济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原则,追求物质利益的局部性。这样,不可避免地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就渗透着利益原则。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交往日益成为人们沟通思想、宣泄情绪的重要途径。另外,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已不再局限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很多迹象表明,当代大学生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师生之间、跨地区之间的交往已越来越普遍。交往群体的多样化、多元化使大学生汲取了越来越丰富的知识信息,而这种汲取影响是双向的。
二 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负面表现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现实的变化必然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而从现今的变化情况来看,变化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大转型历史阶段,这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品格。但与此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加入WTO后,中国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传播,多种利益主体、多种价值观并存,市场经济的发展等,这些势必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为青年学生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影响,对新兴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这会促使他们对原先受到的关于理想信念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感到矛盾和迷惑,进而产生追求和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如崇尚洋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同居等。有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追求虚荣和享受不择手段。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误导作用。
(二)高校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是在生活中成长的,生活是大学生生命的存在状态,大学教育一旦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必将会抽象化、客体化、空泛化,导致它流于虚空、形式、无效。然而,高校教育中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正确有效的引导,致使当代大学生在对于社会文化进行选择时,能力有所降低,导致“痞子文化”、“恶搞文化”走进校园,甚至打扑克、打麻将、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看韩剧在当代大学生中颇有市场,影视明星成为当代大学生谈论的话题。这一方面是高校还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大学生没有端正生活态度,也就没有选择健康、合适的生活方式。而高校的校风、学风、班风、校园文化及寝室文化,校园周边环境、网络信息、影视文化、报刊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健康养成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高校开展集中、系统的生活方式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结构已是大势所趋。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性因素。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个人的成长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积累的性格、自我意识、学识、经历、需求等。大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进入了相对独立、自由,也较为轻松的大学环境,不仅解除了升学压力,学习压力也明显减小,自由活动的空间大了。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下,不少学生放松自己,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知行脱节、吃苦耐挫能力普遍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爱虚荣,好攀比等,都是形成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因。加之,多数家长误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后,作为家长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大学生理应由学校进行管理和教育,而对孩子入校以来的思想变化、生活方式、交友等方面很少过问,造成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随心所欲地从事自己想做的事,生活缺乏理性的自控,而双方即使沟通交流,也因时间或地域的限制,很难对大学生进行真实、全面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当代大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 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它不仅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特殊性,还要适应时代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作为知识青年代表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在实践中养成的,都是在后天环境中铸就而成的。优化社会环境,就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政府应高度重视对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正确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功能,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营造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民族优秀文化的社会环境,树立自立自强、求真务实的观念和作风,坚决反对封建落后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坚决打击颓靡的、丑恶的生活方式,增强公民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关心爱护大学生,就要全社会都动员起来,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共同参与,为大学生健康成才营造一个优化的社会环境。
(二)大力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主流文化
生活环境对人的生活行为和习惯有着重要影响。校园环境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而校园文化是社会环境资源的缩影,是影响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物质文化环境,又称硬环境,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自然环境、校园建筑、校园绿化亮化及校园文化设施和教学活动场所等。物质环境是学校的有形环境,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较差的物质环境就会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精神文化环境,又称软环境。精神文化是学校个性和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校园文化的力量表现为可以营造出一种潜移默化的传统和氛围,这种氛围集中体现为校园精神、校风校貌。校风是学校之魂,是学校师生道德风貌的体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集体的行为风尚。在具有良好校风的高校,师生能获得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把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及传统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加以继承。
(三)继续发挥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家庭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活方式形成的基础性因素。而家庭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由家长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素质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来自家长的教育和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即使他们上大学后,家长们能通过提供生活费、指导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人际关系方式等途径施加影响。为此,高校应当与学生家庭保持信息畅通,应定期向家长或监护人通报大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督促大学生及时向家庭汇报自己的在校生活、学习状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大学里的生活动态。优化家庭环境,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以身示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力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全的家庭,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氛围。其次,要加强与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与高校的配合。家长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大学生谈心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心理状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而高校德育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密切配合。
[1]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王绍龙.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3]王素英.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杨晓慧.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92-193.
G64
A
1674-5884(2012)02-0042-03
2011-12-07
2011年度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成果之一(湘团办[2011]23号,编号030号);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成果之一(湘教通2004[284号])
贺 丽(1981-),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外文学与美学比较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