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

2012-04-02宋元林李贺刚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2期
关键词:暴力语言大学生

田 娟,宋元林,李贺刚

(1.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

田 娟1,宋元林1,李贺刚2

(1.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因其自身无法规避的技术、人文等特性引发了网络空间的治理问题,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普遍存在便是其一。毋庸置疑,探讨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表现形式,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获取媒介和沟通交流工具。与此同时,由信息时代的“潘多拉魔盒”——网络所引发的种种争议也被人们关注,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便是其中之一,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近年来“虐猫女”、“最毒后妈”、“很黄很暴力”,以及“艳照门”等网络语言暴力事件的频发,无疑给沉缅于网络世界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如何认识和有效应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对策等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作一探讨。

一 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分析

据史料记载,语言暴力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孟子极度反对杨朱的“人人为自己”和墨子的“兼爱”思想,他在《辟杨墨》中写道:“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1]在我国,网络语言暴力也并非偶然,是网络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纵观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从“虐猫女”、“艳照门”事件的兴起,到前期网上热议的“艾滋女”、“环保妹”事件,网络语言暴力似乎愈演愈烈。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普遍存在已经影响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在笔者看来,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大量网民对某事件中的特定对象发表具有煽动性、攻击性、侮辱性的不当言论,或公开其隐私并影响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并对他人人格、精神和心理造成伤害的过激行为,也可以说是软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二)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1.谣言散播。大学生对未证实的或不属实的网络事件信息的传播和散布,造成损害当事人名誉并对其产生精神伤害。随着谣言的扩散,尽管没有直接使用暴力式语言,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困扰和伤害。

2.谩骂和攻击性语言。有的是当事人无过错而只因谣言而引起的网上诽谤和攻击。如“最毒后妈”无端遭受“丧尽天良”、“没有人性”等极端言辞的谴责。有的是当事人确实有过错,但网民对他(她)的谩骂声讨远超出其过错的性质,带来的伤害也超出其应承担的责任。

3.恶意滥用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即在互联网技术下网民通过网络互动来完成的搜索。人肉搜索本身并无是非对错之分。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方式,对传统的舆论监督起到补充作用。当然,尽管它有时也确实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同时过度恶意的滥用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在网上公开个人隐私,对当事人进行言论攻击,损害其人身权利等,像姜岩事件就是人肉搜索被滥用的典型案例。

4.过激性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是借助已有事件或作品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来恶意搞笑的行为。网络恶搞颠覆了传统,张扬了个性,讽刺了社会,用一种讥讽、幽默的全新视角来诠释所谓的传统和经典。其实,网络恶搞本身并无褒贬之分,关键要看其动机是什么,不能超越道德底线和无视法律的存在。从某个层面来看,通过发挥网友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恶搞确实能娱乐生活,带来更多欢笑。但是恶搞过头,动机不纯就另当别论了。

二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作为网络空间诸多问题的一种,其产生和蔓延具有较为复杂的背景,是由各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本文拟从大学生自身、互联网、现实社会等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网络语言暴力产生于人,成因自然与大学生自身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具有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反叛传统的特点,求新、求变意识十分强烈。他们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遇到感兴趣的事会迫不及待的想表达见解而忽略后果。与此同时,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大学生面对各方面压力而得不到有效释放,容易造成使用暴力式语言表达形式。具体说来,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因素反映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现实问题的困惑。网络语言暴力从侧面反映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不满情绪,特别是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寝室住宿、食堂伙食等,由于学校条件所限,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再加上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还有情感困惑、就业困难等诸多现实问题导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语言暴力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压抑。其二,大学生情绪化特性。现代传播学认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一般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这就是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2]。在互联网空间,当具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一些不理性的情绪观点和力量就会聚集在一起,产生共鸣,经过发酵继而演变成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语言暴力。由于大学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有些不理性的情绪和观点极易产生共鸣。就算有异议,也会受到多数人的反攻,这种微弱的反攻声很快就淹没在声讨当事人的声浪中,最多也就是“昙花一现”。基于此,网络语言暴力也就在所难免。

(二)互联网本身因素

众所周知,互联网有着交互性、隐匿性、开放性等特征,其中开放性、交互性的特征无形中为大学生随心所欲的行为提供了条件,而其隐匿性、虚拟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语言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不仅使大学生网民可自由真实地表达见解,使其主体性得以体现和充分发挥,而且还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和参与评论。那些平时背负了思想负担而不敢实施的想法和行为,便可以没有顾虑了。“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3]这句话形象刻画出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网络是一个巨型化妆舞会的舞台,使用者可以装扮成各种角色出现在论坛、聊天室等公共言论空间,甚至还可以无所顾忌的乱说。此外,网络的匿名性让大学生产生无需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实际责任的错觉,也更加淡化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也不会因为其言辞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而感到不安和内疚。“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从而产生于现实角色行为不相符和的社会行为,容易降低社会控制力。”[4]特别是受到煽动性言语的鼓动和刺激,更易盲目冲动作出道德评价和是非判断,声讨和攻击当事人,由于网络传播快,各种言论如洪水泛滥之势涌来,而这又吸引更多不明真相、激愤的网民加入,网络语言暴力由此产生。可见,网民之所以在网络虚拟世界轻易对他人施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匿名身份所致,也就是网络的隐匿性等自身特征所致。

(三)现实社会因素

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虚拟世界的衍生体,深深地打上现实世界的烙印。语言暴力便是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压力而得不到有效宣泄和调适而在网络空间演绎的行为失范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关注程度较高。面对网络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大学生关注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而围绕热点问题发生所引发的讨论可谓“鱼目混杂”,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有效地给大学生做出解释,就容易导致把热点问题变为难点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网络这种匿名的、开放的、有一定自由的虚拟空间就成为大学生情绪渲泄式言论的聚散地,并通过网络尽情痛骂厌恶的行为而获得快感。另一方面,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益突显。如目前流行的网游、电影等文化娱乐媒介里充斥了大量黄色暴力信息,不仅使得大学生不明是非,看不清事情的本质,而且影响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对暴力的态度可能从最初的憎恨、反感转变为默认、接受,甚至是尝试。

此外,网络媒体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而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发布带有煽动性标题和吸引眼球的图片来吸引网民的注意,以炒作的方式来获取高点击率。并且,网络媒体不仅不及时屏蔽、删除情绪化色彩较重的言论,不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反而加以凸显来吸引更多关注。因此,网络媒体把关责任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和发展。

三 预防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对策思考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制约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大学生网民的正常生活,若任其发展,不仅影响高校育人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预防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刻不容缓,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这里主要从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监管体系三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提出将提高舆论引导放在重要位置。从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具体体现来看,论坛类网站是热点问题和负面言论的敏感区域,像QQ、微博和飞信是大学生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传送带,高校网站是引导大学生舆论的“排头兵”。因此,高校着力从学校网站、论坛类网站和网络交流工具三大阵地互动来进行建设舆论引导机制。首先,高校要把握网络舆论主导地位,唱响主旋律。高校网站是弘扬校园主旋律的主阵地,不仅要增强对网络舆论的主导性,而且要坚持将网上舆论与网下活动的良性互动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次,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度。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利用学校资源改善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将其注意力吸引到学校主导的网络阵地中。当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认可后,便可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进行有效沟通,从而逐步占据高校在网络舆论引导上的主导地位。再次,增强趣味生动性。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以大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适时使用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增强其趣味生动性,促进双方有效的网络互动,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众所周知,“网络道德规范的重建,主要是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网络交往,增强人类的交往能力。”[5]而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根本原因之一是网络道德的缺失。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加强网络道德素质教育,提倡“文明用网”。从高校角度出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将网络伦理道德融入学习生活,逐步形成道德自律意识。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看待网络,增强判断力,学会辩证的审视各种网络现象,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养成健康、文明用网的习惯。同时,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暴力语言形式会影响自己和他人和谐关系的建立,要教育大学生做一个成熟、理性、负责任的网民,让网络远离语言暴力。此外,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善于发现其带来的问题,分析缘由并及时解决,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同时,学校通过设立校园意见箱、开通网上意见栏、辅导员在线等栏目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认真总结意见并分析不足,制定可行的整改方案。

(三)完善网络监管体系

我国的网络监管体系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加强和不断完善。比如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相关立法还存在欠缺,“人肉搜索”及提供“人肉搜索”平台的网站应承担怎样的责任都处于网络监管中的“真空地带”,特别对于参加网络语言暴力策划或放任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网络媒体要给予及时、严肃处理。这些都迫切需要健全相关网络法律规范体系,严格执法并加大执法力度。其次,高校应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加强网络监管。高校网络技术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将上网权限管理、IP地址管理、用户账户管理等功能来强化网络监管体系,严格约束不良言论,并对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语言暴力行为要严厉批评教育并严肃处理,并可追究其法律责任;此外,高校要严格执行用户实名上网认证和加强信息审核管理,可通过绿色过滤软件屏蔽删除不良信息、控制特定信息、设立网络举报信箱和网上意见箱,制定专人负责监管制度等途径,加大对不健康的网络语言的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源头预防网络语言暴力。

众多的语言暴力现象暴露了网络虚拟环境的弊端,严峻的现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通过多渠道,整合多方力量,从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远离“网络语言暴力”。只有这样,网络社会才会安定有序,校园文化才会健康积极,和谐社会才能有效建立。

[1]王金芳.孟子四书五经详解[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2]美·诺尔·纽曼.民意——沉默的螺旋发现之旅[M].翁秀琪,等译.台北:远东出版社,1994.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吴正国.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4):110.

[5]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G64

A

1674-5884(2012)02-0025-03

2011-12-17

田 娟(1983-)女,湖北咸宁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

猜你喜欢

暴力语言大学生
反性别暴力
语言是刀
“暴力”女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学生之歌
暴力云与送子鹳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