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与思考*

2012-04-02徐绍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西南少数民族

徐绍华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保卫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课题组特别选取了云南、广西、西藏三地高校的部分大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一般规律,分别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状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了解。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 (每地发放2000份),回收5897份,回收率为98.28%,调查结果对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分析

(一)在认知认同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具体内容的认知却具有不完全性和明显的差异性

调查发现,97.2%的学生表示“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示“不知道”的学生占1.8%,另有1%的学生未作回答。这说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在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时,86.7%的学生表示“知道一些”,12.8%的学生表示“不完全知道”,另有0.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说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认知上具有不完全性,需要加强对具体内容的认知教育。

另外,不同区域、民族、性别、专业、年级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认知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在区域差别方面,云南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认知度最高,广西和西藏地区大学生的认知度相对低一点;在民族、性别、专业和政治面貌差别方面,汉族学生比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度相对高一点,男生比女生的认知度也相对较高,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比理工科专业学生认知度明显高一些,党、团员的认知度也比非党、团员的认知度明显要高;在年级差别方面,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度最高,一年级学生最低,三、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度又比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度略有下降。产生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与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信息发展水平有关;二是男生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广,政治参与意识也相对较强,而党、团员学生因受过系统的党、团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自然要高一些;三是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接触思想政治理论等基础课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三、四年级学生因忙于考研、就业等,因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度随之降低。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途径方面,67.3%的学生选择的是“课堂教学”,18.5%的学生选择“网络”,9.2%的学生选择“报刊”,3.8%的学生选择“电视”,另有1.2%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这说明,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二)在情感认同方面,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度总体较高,但同时也充满了易变性和非稳定性

调查显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度总体较高,达87.3%,“不认同”的学生占6.9%,“说不清”的学生有5.8%。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情感认同度最高 (41.7%),其次,分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3.6%)、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9.4%)、社会主义荣辱观(15.3%)。从情感上来讲,这与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心理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有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现实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增强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同时也说明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比较特别的是,与认知认同的差异相比,从区域上来说,尽管西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认知认同度较低,但在情感认同度上却是最高的。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的情感认同度高,女生的情感认同度也比男生高,一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的情感认同度高,而其他方面的变化不是太明显。这显然与党和政府对西藏地区,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关怀、照顾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与女生比男生较易受情感影响有关。尽管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度较高,但是,有时也会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比如,在回答“你是否会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的选项中,回答“会” (26.8%)和“不会” (28.4%)的学生基本持平,而回答“说不清”的学生比例 (44.8%)则较高。这说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具有一定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需要引起注意并加强预防。

(三)在行为认同方面,不少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践行度不高

调查表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具体实践中的践行度并不高。例如:在回答“你是否在实践中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选项中,做出肯定回答的学生(33.3%)略高于做出否定回答的学生(30.4%),但回答“视情况而定”的学生(36.3%)却明显高于前两者;在回答“你在行动中是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和“你是否真正实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选项中,虽然做出肯定回答的学生比例较高,但做出否定回答和“不一定”的学生依然不少。另外,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表示真正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比例最高 (30.2%),其次分别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19.5%);“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18.3%);“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9.4%);比例最低的则是“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3.7%),其次分别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4.5%);“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6.8%);“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7.6%)。

在具体差异方面,西藏地区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度最高,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度上表现突出。这显然与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有关,同时也与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有关。另外,女生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践行度比男生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高一点,党、团员学生的践行度也明显高于非党、团员学生,高年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度虽不如低年级学生高,但他们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践行度却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这说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和变化性,因而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时,既要注意克服他们的认知脱节性,也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以着力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度和实践践行度。

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育引导,促进认知认同

1.创新内容体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内容体系虽然已非常明确,但要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所掌握和认同,还必须由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变化为他们便于学习接受的文本体系。为此,一是要组织编写具有本土化特征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背景、战略地位、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内在关系等,为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依据和帮助,实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导人。二是要组织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具体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中,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认同”(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五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与文化观”)教育,突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地域性特征,使“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发挥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挖掘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坚持一元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原则,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元一体的和谐局面。[1]

2.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灵活性与生动性。一是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传媒手段有机结合,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积极开展师生间的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二是要讲究层次性和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接受心理,因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甚至教育的语言也可有所变化。比如,对于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用藏语教学更能接近他们的接受心理。对于广西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结合各自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教学,更容易拉近与他们的文化距离。三是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的不稳定性、突变性、反复性和长期性。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稳定性、突变性和反复性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在公共场合表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私底下又会不认同或信仰其他宗教;有的在特定环境下原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也会有产生信仰突变的可能。加之,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慢慢去引导,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或事倍功半。[2]

(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情感认同

1.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来自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各高校中每年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完成学业,无论是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是学校中的一群特殊弱势群体,急需获得生活上的帮助。毫无疑问,只要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问题,他们内心情感上就会产生由衷的感激之情。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感激之情,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珍贵的认同基础。因而,各级政府和学校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关心和帮助。结合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完善资助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发放困难补助、提供助学岗位、设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以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2.强化就业指导,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本来教育基础就比较薄弱,在专业学习的提高方面也比较吃力,自然在进入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存在较大的劣势。过去,他们的就业可以由政府进行计划分配,现在如果不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他们对政府、社会的信任度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人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引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则应该为他们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多渠道就业,以增强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因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等实际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比较突出。比如自卑、不合群、沉默寡言,只愿与来自同一地区的同乡交往,有困难和问题很少向班主任、辅导员主动求助,更不会主动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老师求教等等。对于这些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对不能置之不顾或有难不帮,恰恰相反,学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时就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多加关注,积极引导,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通过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课内辅导与课外帮助、专题讲座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地指导和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亲近感。

(三)突出实践活动,强化行为认同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与高校大学生的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每年都有由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组织的主题活动,如形势报告、专题讲座、演讲辩论、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文体表演、主题团日、学生社团等各种名目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是课堂教育的自然延伸,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实践载体。同时,这些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因而,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促进他们做到知行统一。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与重大纪念日活动有机结合。例如,每年的国庆节、建党节、建军庆、五四青年节、“一二·一”和“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均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大好时机。在这些纪念活动中,可以通过唱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深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此外,还可结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优势,将各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移植到高校中,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古尔邦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纳西族的三多节、佤族的木鼓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藏族的草地藏民节、瑶族的歌堂节、壮族的对歌会等。这些节日如果组织得法,形成机制,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可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在潜移默化中大大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实践。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最佳途径,理应积极组织,广泛开展,并形成长效机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完全可以结合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有针对性地联合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大学生实践服务活动。比如,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愿望,组织科技攻关小组建立脱贫致富基地,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组织资源勘探或旅游开发小组,帮助当地政府开发资源,规划发展;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的现实,组织义务支教服务队,帮助当地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等等。只有组织广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社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才能使他们认识国情、省 (区)情、社情,增强服务祖国、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转化为自觉的实践行为。

(四)优化舆论环境,增进环境认同

1.优化校园内部环境,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浓郁氛围。学校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学校外在的自然景观、文化设施以及内在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大学文化等因素,并鲜明地体现于学校的历史传统、校训、校风、师德、师风、教风、学风等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教育成长起着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为此,在学校的内部环境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校报、广播台、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学校的宣传舆论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另一方面,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的思想文化建设,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富含时代特征和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校史、校训教育时,可以把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渗透其中,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时,可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以提高师生员工知荣明耻、扬荣抑辱的能力;在大学生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通过发掘校园内、周围人践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八荣八耻等先进典型进行榜样示范和激励教育。[3]

2.优化社会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外部环境。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自身的教育服务职能和文化建设,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作用和辐射功能,带动和促进校园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建设,营造有利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外部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联合地方政府和所在社区,加强校外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消除校园周边的安全隐患和社会不良现象。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必须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风气,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推进者和实践者,为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构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强机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制度创新。就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应重点加强以下机制建设: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二是导向激励机制。通过制度规范、舆论引导,将表彰先进与批评处罚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发挥典型示范的导向功能;三是社会支持机制。通过积极争取社会宣传、民族与宗教管理部门,文艺、广播、新闻出版、公安等部门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心与支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与各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全员教育局面,共同为提高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效果而努力。

[1]贾友军,赵爽.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以新疆高校为例 [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2]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下)[J].桂海论丛,2008,(3).

[3]孙秀玲,余东,张秀红.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途径探究[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西南少数民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潮”就这么说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Country Driving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