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词学研究述评
2012-04-02吴珺如
吴珺如
海外汉学
北美词学研究述评
吴珺如
词学自宋亡之后沉晦数百年,直至清代复兴,并脱离“诗学”的涵括而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词学在结合感性点评与理性研讨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文艺学理论和学科建构思想,向专门化和学科化的方向发展,至今俨然已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成果斐然、名家辈出,毋需赘述。海外词学研究,尤其是北美的词学研究,半个多世纪来也自成体系地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可观成果,然而其研究状况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其发展历程也少见诸笔端。因此,笔者拟根据多年来于海内外搜集的资料,对二十世纪以来北美的词学研究作一综述,回顾其发展,梳理其脉络,并结合文化背景分析其深层内在原因,以期能成为国内词学研究的一个补充,供词学研究者参考。北美的词学研究根据其发展特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阐述与梳理,即七十年代之前的自发研究阶段、七八十年代的渐成体系阶段与九十年代至今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自发研究阶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和海外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接触甚少。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化交流主要依靠外国传教士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或在海外工作的学者,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作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占主导地位的词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新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遭受各国的“遏制和孤立”几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各种交流一度中断。因此,七十年代之前北美对于词学只有自发的零星研究,未成体系,而且研究范围主要聚焦于词谱及音律的介绍。如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白思达(Glen William Baxter)博士曾将《钦定词谱》译成英文(一九五六),并撰有《词律的起源》(一九五三)、《词的格律与创作》等文章。六十年代后期,哈佛大学音乐系的卞赵如兰教授(Rulan Chao Pian)撰写出版了一部介绍宋朝音乐史的专著《宋代音乐题材及其解说》(一九六七),论及词与音乐的关系。除了词谱与音律,关于词学研究的其他方面也偶有涉及,发表了数篇文章,如程石泉(Chen Shih-chuan,当时任教于匹兹堡大学)的《敦煌词曲年代考》(一九六八)、叶嘉莹(Chia-ying Yeh Chao,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九六九),以及程石泉的博士论文《词:中国八世纪至十二世纪的抒情文体》(一九六六,华盛顿大学,一九六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文版,题为《唐宋词选译》)和涂经诒(Tu Ching-I,现为罗格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及亚洲研究部主任)的博士论文《王国维文论研究》(一九六七,华盛顿大学),可谓后来北美词学系谱学研究、现代理论研究和词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叶嘉莹的《谈梦窗词之现代观》首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了南宋词人吴文英,并将传统诗论对于诗歌“兴发感动”本质的赏析和西方文学理论的理性批评结合起来,赋予词学以崭新的研究视角。这篇文章在北美汉学界取得很大反响,奠定了她在西方词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北美的词学研究在六十年代开始萌芽,一是由于二战后几个重要的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纽约卡内基基金会等)有目的地拨款资助中国研究,加上政府提供的对远东研究的资金,在研究经费方面有了保证。二是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等汉学家在呼吁世界关注中国方面所作的努力已见成效,比如创办于一九五五年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a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成立后一直致力于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对美国学界、政界影响很大,对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是由于北美各大学逐渐重视中国文化教育,中国文学研究逐渐从汉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六十年代叶嘉莹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应邀赴美讲学,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不少人后来成为欧美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词学专家与教授,对于七八十年代北美词学研究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渐成体系阶段
一九七〇年费正清再次呼吁美国政界、学术界深入全面地研究整个东亚地区和国家,以便加速中美关系正常化。在费正清与其学术同仁的促进下,一九七二年尼克松成功访华,从此打破了新中国和英语国家对峙冷战的局面,促进了中国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激发了英语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他们对中国的兴趣亦与日俱增。八十年代以来,以狄百瑞(Wm.Theodore de Bary)为代表的学者从探讨“新儒家主义”入手,倡导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的价值。①王家凤、李光真:《当西方遇见东方:国际汉学与汉学家》,台北:光华画报杂志社,1991。在此社会背景下,中国文学研究逐渐细化,开始出现各种文类和断代研究。作为文类的一种,词学研究在七十年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体系,具体可分为词人词作研究、词的文类研究、词史研究和词学理论研究等几个大方向。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叶嘉莹(Chia-ying Yeh Chao)教授、加拿大麦基吉尔大学的叶山(Robin D.S. Yates)教授与方秀洁(Grace S.Fong)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白润德(Daniel Bryant)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刘若愚(James J.Y.Liu)教授、耶鲁大学的孙康宜(Sun Kang-I Chang)教授、密西根大学的林顺夫(Shuen-fu Lin)教授、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艾朗诺(Ronald C.Egan)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魏世德(John Timothy Wixted)教授、哈佛大学的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教授以及芝加哥大学的傅恩(Lois Fusek)教授等人。
在词人词作研究领域,魏世德和叶山的韦庄研究、叶嘉莹和方秀洁的吴文英研究、白润德的李煜研究、海陶玮的周邦彦、柳永研究,以及艾朗诺的欧阳修研究,不管是在词人生平研究还是词作的翻译和分析方面都具有超越前人的深度和广度,其学术价值引人瞩目。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罗郁正(Irving Yucheng Lo,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的《辛弃疾》(一九七一)、刘若愚的《北宋词大家》(一九七四)、艾朗诺的《欧阳修文选》(一九八四)、方秀洁的《吴文英与南宋词艺术》(一九八七)、叶山的《浣纱集:韦庄生平及作品》(一九八八),以及杨立宇(Vincent M.Yang,贝勒大学)博士的《自然与自我:苏东坡与华兹华斯诗作比较研究》(一九八九)等。刘若愚开创了融合中西诗学以阐释中国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学术道路,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北宋词大家》是北美词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选取六位最有代表性的北宋词家: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苏轼和周邦彦作为研究对象,以其著名的诗学理论“诗歌乃对世界和语言的双重探索”(a double exploration of worlds and of language)为批评基础,①Liu,James J.Y.Major Lyricists of the Northern Sung,A.D. 960-1126.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pp.6.对六位词家的作品及其在词体演进中所起的作用作了深入的探讨,是当时北宋词学研究最具学术价值的作品。艾朗诺的《欧阳修文选》也论及其词,并将其与晏殊词进行比较,其特色在于对欧阳修六十六首有争议词作的真伪进行了考辨,核定其中某些词作的真实性,并由此证明欧阳修不仅写雅词,也作俗词表达浪漫爱情,丰富了他作为儒学宗师的立体形象,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词集编撰对俗词的删订在词体雅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秀洁的《吴文英与南宋词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探讨了梦窗词“质实”(density)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因素,尤为突出的是对“咏物词”及其词作中“领字”的分析,是北美南宋词研究的主要作品之一。②Lo,Andrew.Review on Wu Wenying and the Art of Southern Song Ci Poetry by Grace Fong.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53,No.2(1990),pp.370-371.杨立宇的专著则在对自然与自我的表现手法方面对苏东坡和华兹华斯进行了平行比对研究,开拓了词人词作研究的新思路——中西文化比较结合中西文学比较。词人词作研究的主要文章有叶嘉莹的《常州派词论》(一九七五)、《论王沂孙及其咏物词》(一九八〇)、钟玲(Ling Chung,时任纽约州立大学艾伯尼校区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的《李清照:复杂个性的另一面》(一九七五)、海陶玮的《论周邦彦词》(一九七七)、《词家柳永》(一九八一、一九八二)、白润德的《李煜残本“谢新恩”与其词“临江仙”》(一九八五)、方秀洁的《吴文英的咏物词:伪装词与隐喻词》(一九八五)等。叶嘉莹与其高足方秀洁的两篇文章探讨了词中的一个亚文类——咏物词,引发了北美关于咏物词研究的热潮。海陶玮两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向西方读者介绍这两位非常重要但尚未为西方读者所熟知的词人,翻译并分析了两者的词作与创作风格,在北美词学界影响较大。
七八十年代词的文类研究和词史研究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出版了两部重量级的专著,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文类研究代表性的专著有林顺夫的《中国诗词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一九七八)(二〇〇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宏生翻译的中文版)与孙康宜的《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二〇〇四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奭学翻译的中文版,题名《词与文类研究》)(一九八〇),主要论文有刘若愚的《词的文学性》(一九七四)、孙康宜的《〈乐府补题〉中的象征与托喻》(一九八六)、杨宪卿(Hsien-ching Yang,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的博士论文《宋代“咏物词”的美学意识》(一九八八)、方秀洁的《词的讽喻性解读中的情境化与类属语码》(一九八九)等。刘若愚是最早关注词的文类研究的北美学者,其《词的文学性》一文精确地概括了词的文类特征以及词有别于“诗”的特质,评析了词的潜能与局限,认为词比诗在题材上更受限制,但在语言方面却恰好相反:措词更广,结构更复杂,语意更微妙,更富有音韵美与意象美。林顺夫的专著是在南宋词研究几乎被忽略的背景下出版的,作者通过对姜夔的创作及作品的讨论,把南宋的格物观念应用于咏物词的研究上,试图诠释十三世纪初期中国诗歌、艺术、思想史的巨大转变,从而揭示中国思想史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其广征博引的写作风格及与众不同的观点都让这本书值得关注,尤其是作者对“生活模式”与“艺术模式”、社会史与思想艺术文学史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很有创见。孙康宜的专著则“由‘文体研究’(genre study)入手,注重词体发展与词人风格的密切关系”,①孙康宜:《词与文类研究》,第2页,李奭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结合词体的演进历程与五位各阶段代表性的词人词作探讨词的文类特色,这种“以体代史”的研究模式在词学领域尚属创新之举。魏玛莎博士(Marsha L.Wagner,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莲舟:中国词体在唐代俗文化中的起源》(一九八四)以敦煌手稿中的民间词存稿为例探讨了词体的民间文化源头,反驳了原来的单一源头论,认为词体是在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的交替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这个阶段词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词史研究的相关论文还有程石泉的《再论词的起源》(一九七〇)、朱陈曼丽(Madeline Chu,卡拉马祖学院汉语言文学教授)的《传统与革新的互动:十七世纪词体之复兴》(一九八七)以及白润德的《关于李白词的辨伪》(一九八九)等。
词学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展开,代表作有涂经诒翻译的《人间词话》(一九七〇)、李又安教授(Adele A.Rickett,宾夕法尼亚大学)撰写的《人间词话:中国文论研究》(一九七七)以及佐伊·勃纳尔(Joey Bonner)的专著《王国维思想传记》(一九八六);相关论文有涂经诒的《〈人间词话〉的几个方面》(一九七三)、黄维梁(Wong Wai-leung)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印象式批评:诗话词话研究》(一九七六,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及佐伊·勃纳尔的《意志的世界:王国维的悲观主义哲学》(一九七九),及其博士论文《王国维探寻慰藉之路》(一九八〇,哈佛大学)等文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次将西方哲学概念与中国诗学结合起来,对词进行研究,可谓中国词学现代化之始。涂经诒是第一位将《人间词话》翻译成英语的学者,但其译著仅翻译了原书的第一部分。王国维研究专家李又安的《人间词话:中国文论研究》属于译研结合型的专著,提供了《人间词话》所涉理论的全部译文及详注和说明,其研究方式虽无创新之处,但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令人钦佩。勃纳尔的专著《王国维思想传记》是对王国维生平和他在教育、哲学、文学、儒学、考古学和系谱学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全书分十六章,其中第十章探讨的是王国维的词、词论及其美学理论,是对他作为词人和词学评论家的批评介绍。勃纳尔在这本书中展示了她跨学科的深厚学术素养、对王国维思想的准确把握和卓越的翻译才能,使该书在王国维研究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②Huters,Theodore.Review on Wang Kuo-wei:An Intelletual Biography by Joey Bonner.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8,No.1(1988),pp.250-260.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至今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九十年代以来,受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英语国家的词学研究在保持传统研究的同时也采纳了西方各种文学评论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西方学者以及接受西方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华裔学者均采用了不同于国内学者的视角来看待词这一文类,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来阐释词作或分析词体,或者将词和英语诗歌的某个类别进行对比研究,亦或将某位词人和西方文学中的某位诗人进行对比研究。正如艾朗诺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所言:“我们是站在外面看一个东西,跟你们站在里面看,角度不一样,我们提供旁观者的视角。”①孙康宜:《词与文类研究》,第2页,李奭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北美的词学研究由此而具有了不同于国内词学研究的特色,两者形成了互补互证的客观存在。
这个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苏轼研究极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出版了一部译著和三部专著,发表了十余篇相关论文。研究苏轼的主要学者有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傅君励(Michael Anthony Fuller)教授、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艾朗诺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格兰特(Beata Grant)教授,以及先后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学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的萨进德(Stuart H.Sargent)教授等。译著为美国学者华兹生(Burton Watson)翻译的《东坡诗词选译》(一九九四)。主要专著有傅君励的《东坡之路:苏轼诗学观的发展》(一九九〇),艾朗诺的《苏轼的一生:言论、思想与行为》(一九九四),以及格兰特的《重游庐山:佛教与苏轼的生活与创作》(一九九四)。与以往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这三部专著不局限于词人生平介绍与作品分析,而是分别从诗学观的形成、生平事迹、佛教影响和文学思想等方面对其从多个侧面进行深入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词人形象,给西方读者提供了正确解读其诗词的背景知识。除了专著之外,哈德曼(Charles Hartman,奥尔巴尼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教授)的《一〇七九年的诗歌与政治:苏轼的乌台诗案》(一九九〇)、郑文君(Alice W.Cheang,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诗歌与转型:苏轼的海市蜃楼》(一九九八)、萨进德的《罗伯特·海立克与辛弃疾的比较:词、用典与印刷文化》(二〇〇四)等文章也是苏轼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阶段的另一特征是开始将目光转向唐宋之后的词人词作研究,重要专著如麦大伟(David R.McCraw,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东亚语言与文学教授)的《中国十七世纪词人研究》(一九九〇)和孙康宜的《晚明词人陈子龙:情与忠的危机》(汉语译本题名《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一九九一);文章如方秀洁的《刻写情欲——朱彝尊之〈静志居琴趣〉》(一九九四)和叶嘉莹的《陈子龙与令词之潜能》(一九九八),分别针对明清词人进行研究。《中国十七世纪词人研究》是首部研究清词的专著,填补了清词研究的空白。他选取陈子龙、吴伟业、王夫之、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这六位著名的(明末)清初词人作为研究对象,书的内容包括每位词人的简介、生平以及代表词作,并在最后部分作了一个总体概括与反思。孙康宜的著作则以晚明词人陈子龙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诗词、爱国心、以及与柳如是的情缘,试图反映明末清初情忠统一的诗词传统。这本书提出了很多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见,是一本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都颇有新意的作品。方秀洁的《刻写情欲——朱彝尊之〈静志居琴趣〉》,将《静志居琴趣》中的情词放到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解读,分析他的尊体态度以及当时世人对其情词的反应与批评,并在此背景下探讨交织于其情词中的三组主题意象:一是通过描写女性情人的模糊成长经历及其情欲发展来构筑情欲(同时影射隐藏其后的男性主体的欲望);二是通过设置并逾越界限来描写不伦感情;三是分析反复出现的情人船上旅行的主题。词人词作研究值得关注的文章还有林顺夫的《南宋慢词中的空间逻辑:吴文英〈莺啼序〉解读》(一九九五)。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莺啼序》采用的平行、对等、并列的结构原则就是弗兰克(Joseph Frank)所谓的“空间逻辑”,并通过这种视角分析《莺啼序》中的意象,给这首晦涩难懂的词作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逻辑阐释。
词史研究在这个阶段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在词的系谱学研究方面,主要论文有艾朗诺的《北宋时期词的声誉问题》(一九九四),萨进德的《宋词的发展背景:传播技术、社会变迁与道德观念》(一九九四),白润德的《不确定起源的信息:〈南唐二主词〉的版本传统》(一九九四),林立(Lap Lam译音,当时任教于纽约大学)的《拔高与删订:文人提升词之声誉的策略》(二〇〇二)等。在《北宋时期词的声誉问题》一文中,艾朗诺经过考证发现词在北宋时期尚属“小道”,文人以作词为耻,在正式文本中从未提及,更遑论将词纳入文集,由此说明词在北宋尚处于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的文体,后来经过苏轼、晏几道和黄庭坚的努力方逐渐摆脱低下地位,成为宋的一代文学。萨进德的《宋词的发展背景》一文则侧重研究宋词的发展轨迹与词的传播媒介以及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认为词在宋代的兴盛与宋代印刷文化有很大联系,而且由于印刷文本所导致的“道德距离化”(moral distancing),词逐渐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林立的文章则讨论了宋词从“小道”、“末技”成为一代文学的过程中文人所起的作用和所采取的策略,并归纳概括了文人所采用的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建立词的正统系谱学体系,二是促进词风由俗向雅转变,三是在词集的编撰中对俗词进行删订。《不确定起源的信息》一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对《南唐二主词》的现存版本进行系谱学分析,以期构建表述不同版本之间关联性的“无向图示”(directionless diagram),并在此图示中找到一种原型(archetype),以便将此图示转化为一棵系谱“树”,从而解决各种传统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利用计算机新型科技方法进行词学研究的手段在当时属于创新之举,为后来的词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方向。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受西方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影响,①Krolokke,Charlotte&Anne Scott Sorensen.Three Waves of Feminism:From Suffragettes to Girls.Gender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d Analyses:From Silence to Performance.Sage,2005,pp.24.女性主义视角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因此,这个阶段的词学理论研究在多元化的趋势下尤以女性主义特征为著,出版了麦大伟的《女性与中国古体诗》(一九九六)、孙康宜与苏源熙(Haun Saussy,耶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编辑的《中国传统女诗人:诗歌与批评》(一九九九),以及麦雅·赛梅(Maija Bell Samei,密西根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的《性别角色与诗学声音》(二〇〇四)等数部专著。麦大伟的专著反驳了汉学界对于中国女诗人模式化的单一印象,认为她们在“失声”、“沉默”与“闺中怨妇”的形象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体现在各时期的诗歌中。他将女性诗人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中过滤出来,分析她们在诗歌中呈现的形象以及表达的声音,旨在研究“女性主体性的诗学觉醒(poetic evocations of female subjectivity)和女诗人诗歌作品”。②McCraw,David R.Women and Old Chinese Poetr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6.孙康宜和苏源熙的编著《中国传统女诗人:诗歌与批评》则从女性作者的角度向西方读者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前历代的女诗人及其诗作。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诗选及诗人简介,第二部分为批评文章,书后附有大量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共选取了一百五十多位女性诗人及其作品,并按照年代次序排列,其文史信息之丰富、作品覆盖面之广均未有过之者,而且其中部分女性诗人的作品以及评论文章均属于首次翻译成英文呈献给西方读者,对于推进女性主义诗学词学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性别角色与诗学声音》一书中,作者主要从声音、角色和性别传统入手,通过分析文人“男作女声”的诗学传统及其发展历程以及这个传统形成的背后原因,探讨了早期闺怨词中的“弃妇”形象及其讽喻性涵义,并对词中作为描写对象、主题和“表演中的木偶”(ventriloquist’s puppet)的“弃妇”分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③Samei,Maija Bell.Gendered Persona and Poetic Voice:The Abandoned women in Early Chinese Song Lyrics. Lexington Books,2004.11.这个阶段还发表了不少女性主义词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如孙康宜的《中国诗歌的经典形成:性别与文类的问题》(一九九〇)、茂琳·罗伯森(Maureen Robertson,爱荷华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学副教授)的《女性声音:中世纪至晚清中国词中的女性主题构建》(一九九〇)、叶嘉莹的《花间词的复义及女性声音》(一九九八)等。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余宝琳(Pauline Yu)教授编著的国际词学研讨会的成果《宋词的各种声音》(一九九四)中有一个板块题为“男性声音/女性声音:性别的问题”,收录了孙康宜的《柳是与徐灿:女性还是女性主义者?》、方秀洁的《词体之女性化过程——女性意象与声音》、魏世德的《李清照诗词:女性作者与女性写作》这三篇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词学论文。
词论研究持续了七八十年代的研究方向和焦点,比较热门的仍是王国维研究,共发表了近十篇论文,代表性的文章有叶嘉莹的《以王国维词学理论观其词》(一九九八)、《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一九九八)、孙筑瑾(Sun Cecile Chu-chin,匹兹堡大学中国文学与诗歌副教授)的《价值观译者王国维》(一九九八)与王克平(Wang Keping)的《王国维:审美批评哲学》(二〇〇二)等。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余宝琳编著的《宋词的各种声音》(一九九四),叶嘉莹与海陶玮(James R.Hightower)合著的《中国诗歌研究》(一九九八)等论文集,以及安娜·谢尔兹教授(Anna M.Shields,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的专著《编选词集:花间集的文化语境与诗学实践》(二〇〇六)。《宋词的各种声音》共收录十篇词学研究文章,根据其内容分为“界定宋词的声音:文类的问题”、“男性声音/女性声音:性别的问题”、“从声音到文本:系谱学的问题”三个部分,①Yu,Pauline,ed.Voices of the Song Lyrics in China.Hellenistic Culture and Society,Vol.18.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代表了九十年代词学研究领域最新最权威的成果,是词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可在重要性上与之相媲美的是叶嘉莹与海陶玮合著的《中国诗歌研究》,共收录了十七篇文章,其中有十篇属于词学研究范畴,在北美词学界的影响不容忽视。
结语
综观北美的词学研究,不难发现他们在词人词作研究、词的文类研究、词史研究以及词学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不菲成绩,可与国内词学研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是整体词学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内词学研究体系囊括图谱、音律、词韵、词调、词史、流派、校勘、批评、目录等,在体制上远较北美研究健全,然而国内研究基本上仍以传统研究方式为主,极少有学者结合西方理论进行研究或与西方进行对比研究。与之不同,北美学者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自觉地以西方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参照,运用比较文学理论中的双向阐发、平行研究等方法,以西方的视角看词人词作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影响研究、文类研究等,发展了具有西方特色的词学研究体系,开启了新思路,扩大了词学研究的治学视野。然而,由于词学研究毕竟在北美并非显学,专事词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也屈指可数,因此其词学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布局的失衡,比如仅有词体的系谱学与音韵学研究而缺乏词史的系统性研究;词人词作的研究亦局限于几位著名词人及其作品;断代研究主要是两宋研究,南唐及清代偶有涉足,金元明时期尚属未开垦的处女地;词话研究基本局限于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的研究,自宋至清浩如烟海的历代词话则几乎无人问津。这些不足之处均有待当代学者以及后起之秀作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研究。
(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二一一”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词的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重构”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11YYWJR01)
吴珺如,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