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交往效能感对高校师生交往的影响及其培养策略

2012-04-02张旭丹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归因效能师生

张旭丹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000)

1 引 言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师生交往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温暖、开放、支持性的师生交往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并能促使他们提高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主动实施教育行为的教育者,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其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重要性,是影响师生关系至关重要的因素。自我效能感作为重要的中介认知因素,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判断,并影响个体的行为,自我系统中的师生交往效能感,对教师如何与学生交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本文将在讨论师生交往和师生交往效能感的基础上,探讨培养提高师生交往效能感的途径。

2 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

师生交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一种人际沟通活动,是学校中教育、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既包括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也包括与学生个体的交往。群体交往主要指的是在课堂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场合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往;个体交往主要指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交往,包括与个别学生的沟通、帮助等等。

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其中,教师是影响师生关系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可以创设促进师生交往的情感气氛和机会,从而影响师生交往的方式、师生关系类型及结果。教师身上具有五种社会影响力量,制约着师生间的人际关系:(1)教育能力。教师具有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因此,教师的知识、才能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2)吸引力量。教师的性格、品德、情引力。(3)法统力量。指社会赋予教师的职务、地位和相应的权利的地位高于学生,教师可以运用这种地位和权利等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在学校和课堂里,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4)奖赏力量。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表扬、赞赏、奖励,施加影响。(5)强制力量。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控制、命令、给予压力、处罚,施加影响。

3 师生交往效能感及其功能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师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与学生的交往活动的判断。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人际心理变化的普遍中介,对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增长及交往行为具有重要动机作用,能预测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由不同影响因素导致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水平,预测接受同样影响因素的交往行为差异及在特定任务上的成败。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四种中介机制发挥着对人类机能的调节功能,即选择过程、动机过程、思维过程、心身反应过程。具体来说,师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l)选择过程。交往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交往能力充满信心,常常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交往任务。交往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交往任务,只愿意承担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2)动机过程。交往效能感高的教师,在遇到师生交往的困难和问题时,能够正确对待,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坚持性高。交往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信心不足,当被困难缠绕时,容易松懈或放弃。(3)认知过程。交往效能感高的教师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交往效能感低教师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并将心理资源主要地投注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从而对交往活动的实际成就产生消极影响。在归因活动中,前者倾向于把成功的师生交往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的师生交往归因为技能的缺乏和努力的不足;同时在对行为结果的期待上,也倾向于内控,而后者倾向于外控。(4)心身反应过程。交往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能对师生交往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施以有效控制,能积极主动的应对交往困境;而交往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倾向于顾虑自己应对能力的不足,担心环境中充满了危险,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被动地应对交往环境。可以说,教师的师生交往自我效能信念决定了他们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交往目标、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面临困难时坚持多久以及遇到失败后的恢复能力。

4 培养高校教师师生交往效能感的对策

师生交往是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人际交往,师生交往的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师教育成果的实现。师生交往效能感作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交往的重要中介因素,对高校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交往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师个人、师资训练机构及学校方面提出效能感培养的对策。

4.1 对教师个人的建议

培养正确的归因方法。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直接影响随后的行为倾向和方式,这就是归因效应。如果教师将失败的师生交往归因于自身交往能力低下,则易产生颓废、悲观情绪;反之,如果将其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就会激起其奋发图强的昂扬斗志。同样,如果教师将成功的师生交往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会期待继续付出努力而再获成功;反之,如果将其归因于任务的容易与运气等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则对未来的成功将不抱太多期望,也就不会表现出积极追求成功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从而提高师生交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另外,由于师生交往实践的成败经验对教师交往效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努力追求成功有效的师生交往,提高师生交往水平,通过一定的成果表现来提高教师交往效能感。比如,借鉴教师榜样,主动向有经验的其他教师获取行之有效的交往经验,从而获取成功师生交往的间接经验,增强效能感。另外,还可以通过教学日志等记录对自己发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关键人物,观察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进行不断自我改造和自我反思,将自己每天的进步记录下来,从而能提高效能感。

4.2 对师资培育机构的建议

教师职前培训,就是新教师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间内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研究表明,入职培训是新教师适应教师工作及成长的关键期,这是新教师在角色过渡、职业体验、和使命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教师效能信念的最佳时机。如果初任教师经历一个痛苦的入职期,那将会在他以后的专业发展中留下永久的伤痛。休斯曼(Huberman,1989)通过对100名有经验教师进行访谈,研究分析后发现,在教学第一年有着不愉快经历的教师与那些顺利通过入职期的教师相比,他们对自己今天的工作情况仍然感到不满意。可见,职前教育对新教师的入职准备是必要也是重要的。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职前实践教育的具体情况是: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是进行为期1-2个月的毕业前实习,也就是说真正接触课堂的时间也就是短短的1-2个月时间;而非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则只是进行相关专业的实习,并没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薄弱的实践环节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了教师的效能感。因此,师资培训部门应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质量和数量,不仅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要培训师生交往的能力,使教师学到实用的师生交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育中去。从而增加入职期新教师师生交往的成功体验,增强师生交往的效能感。

4.3 对学校的建议

应试教育的办学思想和模式本身就制约着师生间的交往,双方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课堂教学及书本知识的学习上,相互缺乏人际交往的动机和愿望。师生交往只存在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中,此外就没有更多的接触。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的减少,不仅导致目前师生关系的疏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师生交往效能感。因此,学校应转变管理体制,健全教师评价反馈系统,让师生交往真正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合理评价教师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其次,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丰富的交往活动,使教师能够自觉投入与学生交往活动中。此外,可以让教师们广泛接触拥有相似背景的优秀教师,丰富教师的替代性经验;为新教师安排优秀的指导教师,通过指导使新教师很快熟悉教学,树立起成功师生交往的信心;定期安排专家教师的经验交流会,交流与学生交往的经验和学生心理知识,有效增进教师的师生交往效能感。

[1]Fisher D,Kent H&Fraser B.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tudent interpersonalbehavior and teacher personal-ity.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998(2).

[2]朱菊芳.高等教育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3]谢 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8,(6):67-71.

[4]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00.

猜你喜欢

归因效能师生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麻辣师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