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剑英与郭兴福教学法

2012-04-02刘志青

党史博览 2012年8期
关键词:南京军区叶剑英全军

■ 刘志青

20世纪50年代反教条主义的斗争,使人民解放军的教育训练受到极大挫折。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军顾问撤走,人民解放军的教育训练更是无所适从。为改变教育训练处于低谷的状态,中央军委强调要“以我为主”,继承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但是,具体做起来,哪些是应当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怎样继承,苏军的方法又有哪些不能用,全军并不是很清楚。因此,部队训练五花八门,处于重新探索改革的试验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南京军区产生了郭兴福教学法。经过主管军事教育训练工作的叶剑英的大力倡导,郭兴福教学法迅速发展成为全军性的练兵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德生发现了郭兴福

郭兴福,1930年3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乡一个贫农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读几个月书就辍学了。1942年,他到国民党军一个保安团当了勤务兵。1948年9月,他在济南战役中掉转枪口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后改称解放军第三十一军)的战斗连队当战士。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漳厦金战役等。因作战勇敢,他荣立过三等功,入伍不到一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2月,21岁的班长郭兴福,被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步兵学校学习深造。在步兵学校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时,他所学的战术、射击、军事地形学等18门课程,13门优秀,5门良好,毕业成绩被学校定为“上等”。

1955年,郭兴福毕业,被分配到南京军区陆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军士教导营任排长。这是一个培养班长的训练机构。在军士教导营工作的四年里,郭兴福把小分队战术和技术训练摸了个透熟,这为他后来形成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5月,因为有国民党军队经历的“历史污点”而郁郁不得志的郭兴福,命运出现重大转机,被调到第三十四师第一○○团第二连当排长。一年后,郭兴福升任副连长。

1961年初,南京军区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带着军事训练中的问题,率军、师、团联合工作组,到该军第三十四师第一○○团第二连蹲点,搞第一手材料,以便“对症下药”,研究解决办法。

第二连是陆军第十二军的训练先行连。李德生来到第二连训练场,只见队列前站着一个一点八米出头、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他面孔黝黑,腰间挂着手枪、插着一面小红旗,手持步枪,声若洪钟地说:“上面我讲了冲击动作要‘勇’‘猛’‘准’的要领,现在讲‘狠’字……”

这就是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团第二连副连长郭兴福给李德生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李德生被郭兴福所具有的军事教练员的良好形象和素质所吸引,感到这个人在未来能成为一面旗帜。他与军、师工作组成员研究后,决定在第二连进行单兵、小组和班的战术训练改革试验。

1961年5月,陆军第十二军召开营以上军事主官参加的军事训练现场会。这次会议很特别,军里的领导没有出来讲话,而是第三十四师第一○○团第二连全副武装的12个班上场,分别进行班战术、小组战术、单兵战术演练。大家公认,这三个课目各有特长,打破了已往训练中的形式化、公式化、走过场,走出了训练的新路子。在大家提出的100多条建议的基础上,李德生集中大家的意见,决定由郭兴福担任试点教练员,进一步总结提高。这次军事训练现场会,为后来形成郭兴福教学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郭兴福教学法形成

郭兴福被赋予新的使命后,集中精力进行军事训练中最基本的单兵战术训练改革。陆军第十二军抽调四个参谋帮助郭兴福,对训练教学中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进行认真研究推敲。最初,郭兴福对教战士拼刺刀时怎样体现战术思想不是很明确。该军作训处参谋宋文皋当过战士、排长、连长,同敌人拼过刺刀。他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给郭兴福边做边讲。他端起枪,挺起胸膛,瞪起虎眼,像猛虎下山一样扑向“敌人”。他结合这个动作说:“对敌人要狠,这个狠字就要体现在精神状态上,体现在子弹头上,体现在刺刀尖上。狭路相逢勇者胜,精神士气上要先压倒和战胜敌人。”郭兴福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集中大家的智慧,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练,并把教学中的方法、语言记录整理成教学笔记。

然后,郭兴福对照“教学笔记”进行千百次的训练,力争把训练动作演活,把训练理论讲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郭兴福练出了一套过硬的本领。

1961年7月,李德生特意找来十多个新战士、十多个老战士、十多个连排长,试用“教学笔记”,验收郭兴福的教学法。李德生还不放心和满意,与军里其他领导决定采用这样一种做法:让郭兴福的教学法深入到各连队去,让广大官兵去检验它、推敲它。如果不被接受,那就推倒它,这时就会有更好的方法出来代替它。

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 (前排左一)在指导郭兴福教学法训练

李德生带着郭兴福和小分队在十二军部队中转开了。郭兴福教学法到一个连队一表演,就立即获得好评。有人对此不服气,认为是排练好的,老一套。但是,连着看过十多次表演后,他们发现同样的课目,根据不同的地形、情况,表演是场场不同,这才服气。郭兴福走到哪里,哪里就立即出现训练热潮。郭兴福也很谦虚,每到一地,每表演一场,都要征求意见,求教取经。他把别人的意见、经验吸取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陆军第十二军,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曾出现过闻名全军的带兵模范王克勤。1946年,王克勤在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旅某部班长时,细致地开展政治思想互助活动,耐心地传授作战经验,使全班思想过硬、作风扎实、战术技术优良,成为全纵队的先进单位。在当年10月的巨野战役中,王克勤成为著名的战斗英雄。后来,王克勤的带兵事迹传遍全纵队、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全军,掀起了“王克勤运动”。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以打仗勇猛著称。李德生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领导部队刻苦练兵,积极地开展了“王克勤运动”。短短时间,第十七旅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陆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副师长武效贤,当年任王克勤所在营的教导员,有丰富的基层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经验,李德生就指定由他抓郭兴福教学法改革试验。郭兴福教学法出现后,第十二军官兵发扬“王克勤运动”的光荣传统,练兵热情很高。

1961年8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军训通讯》杂志副总编辑郝云虹,带着几位编辑来到了陆军第十二军。他们原是要去福州军区调研,顺路到陆军第十二军驻地看看。《军训通讯》是指导全军训练的刊物,反映全军训练动态,交流训练经验,发团以上单位,很受部队欢迎。李德生请他们观看郭兴福班战术训练表演。当时,郭兴福教学法正处于探索阶段,李德生请他们看看,提些意见。那天,气温高达37℃,郭兴福和战士们在作业场上浑身被汗水湿透,但始终情绪饱满,操演认真,要求严格。训练中,他们开展群众性的政治工作。研究问题时,他们争论热烈,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再现了人民解放军战争年代军事民主、互教互学的优良传统。郝云虹看过后,大喜过望,连声称好。他确信这就是全军都在找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方法,是推动全军训练走出低谷的好方法。他当场表示不去福州军区,就留在第十二军驻地了。他请陆军第十二军派几名军官,同他们一起总结郭兴福教学经验,向全军推广。李德生立即派该军作训处参谋余西祥、宋文皋等,陪同他们到郭兴福所在连队蹲点。

1961年10月,《军训通讯》出版一期增刊,专门介绍郭兴福教学法经验,扩大发行到连队。该期增刊刊载有陆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团第二连战术训练经验,郭兴福任班长的单兵进攻战术作业笔记,以及编辑部配发的《既严又活》的专论。在此期间,陆军第十二军各师已普遍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并且先后培养出自己的典型。当时,主管军事教育训练工作的叶剑英看到这一期《军训通讯》增刊后,对郭兴福教学法高度重视。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军委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9月26日,中央军委公布了新的任命:毛泽东为中央军委主席,林彪、贺龙、聂荣臻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等13人为中央军委常委,罗瑞卿为秘书长。按照中央军委分工,叶剑英负责全军的军事教育训练工作。1961年7月8日,中央军委成立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简称“训研委员会”),叶剑英任主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粟裕、解放军总参谋部分管军事训练工作的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任副主任。训研委员会的职能是,负责统一管理和指导全军的军事教育训练、学术研究和条令验收等工作。这样,叶剑英在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领导全军军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领导全军院校和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一直关心部队的训练改革,时刻关注着部队训练动态的叶剑英,记住了南京军区的这一创造。

郭兴福教学法的推广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杜平十分重视推广郭兴福教学法,责成分管军事训练的副司令员王必成落实这项工作。1961年10月,王必成调郭兴福等人去南京表演。王必成看过表演后,连声称赞郭兴福:“教得好!教得活!你把思想教活了,动作也教活了,向你们学习!”他当即对南京军区有关部门作了三条指示:第一,南京步兵学校毕业班的学员,要把这一套教学方法学会了才能毕业分配。第二,南京军区司令部组织郭兴福小分队到全军区部队巡回表演。第三,做好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宣传工作。南京军区机关对培养、总结、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给予了热心支持和帮助。军训部部长蒋科先后几次到陆军第十二军进行具体的帮助指导,为郭兴福教学法在面上开花结果创造条件。

郭兴福刚在南京军区表演没几天,中央军委训研委员会副主任、副总参谋长张宗逊,就奉叶剑英的指示来南京军区观看郭兴福的表演。他看过表演后指出,像郭兴福这样严肃、认真、灵活的训练单兵和小组的方法,是个方向问题,也是人民解放军传统的练兵方法,应该推广。他回到北京后,向叶剑英汇报了自己对郭兴福教学法的观感、评价。然后,他专门撰文,评介了郭兴福教学法。

1962年3月,南京军区发出指示,要求广泛宣传郭兴福教学法。南京军区将郭兴福教学法总结为“四个问题、五条经验”。“四个问题”是:把思想工作摆在首位;体现了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路线的练兵方法;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基层干部、战士的实际水平出发。“五条经验”是:贯彻“四带”,即带着敌情、带着仇恨、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练兵;贯彻“四练”,即练思想、练作风、练指挥、练动作紧密结合;从难从严,多练几手;民主教学,因人施教;做好训练场上的思想工作,激发练兵热情。1963年5月,南京军区进一步把郭兴福教学经验归纳为八条:(1) 摸清底细,因人施教。(2)分清层次,由简到繁。(3)归纳要领,做出样子。(4)情况诱导,正误对比。(5) 重点提问,反复练习。(6) 民主教学,运用骨干。(7)评比竞赛,广树标兵。(8)宣传鼓动,做思想工作。

1962年3月至10月,南京军区先后召开各兵种战术技术训练课目汇报会,由43个分队汇报表演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成果。数百名观看的团以上干部一致认为,郭兴福教学法很简练、很实用。

在此期间,郭兴福还带着他的小分队,应邀到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沈阳军区表演,也受到热烈欢迎。陆军第十二军专门派出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随同郭兴福小组巡回表演,帮助郭兴福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叶剑英建议在全军推广

1963年9月,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南京军区在会上介绍了培养、运用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经验后,与会人员建议召开现场会进一步推广。于是,总参谋部军训部决定,委托南京军区组织一次供全军观摩的现场会。

12月24日,郭兴福教学法现场会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叶剑英专程前往观看。叶剑英观看郭兴福、优秀教练员和先进分队的表演后,与他们及主管训练的干部进行了座谈。他说,郭兴福教学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官兵支持和郭兴福个人努力相结合的结果。他高度评价了郭兴福教学法的意义,概括了郭兴福教学法的五大特点:(1) 善于在教学中抓思想,充分调动战士练兵的积极性,并能够发扬教学民主,集中群众的智慧,实行官兵互教,评教评学。(2)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地结合一起,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战术活,而且身强力壮,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3)采取由简到繁,由分到合,情况诱导,正误对比的方法,逐步加深认识,掌握要领。(4)把言教与身教,苦练与巧练结合起来,使战士百听不厌,百练不倦。(5)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叶剑英说,上述这些方法,不仅适合于步兵,而且适合于各军种、兵种。叶剑英还说,不能把郭兴福教学法单单看成部队训练的一种具体方法,不能低估郭兴福教学法对全军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1963年12月,叶剑英在南京军区观看郭兴福教学法表演后同郭兴福握手

12月27日,叶剑英向中央军委报告镇江现场会的情况,建议在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他在报告中写道:“郭兴福教学方法已为广大群众所公认,自动要求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已自下而上的酝酿了很久,有几个军区已经正式作出了决定,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军委发一个指示,在全军中加以推广,号召各军区,各军种、兵种,部队和学校乃至民兵,结合本身的特点,学习郭兴福的教学方法,发扬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培养郭兴福式的教练员,借以掀起一个军事训练的高潮。”

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收到叶剑英的报告后,当即向毛泽东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贺龙作了汇报。毛泽东仔细看过叶剑英的报告后,肯定和赞扬了郭兴福教学法。他特别赞赏把兵练得“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郭兴福教学方法继承了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等特点。毛泽东非常高兴地对罗瑞卿说:“叶帅找到了一个好方法。”贺龙看过叶剑英的报告后,也完全赞同。

1964年1月3日,中央军委转发叶剑英的报告,号召全军立即行动起来,掀起一个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运动。中央军委希望,通过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运动,“使我军的军事训练,练出更过硬的真本事来,做出更大更扎实的成绩来”,“把我军的训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月25日至30日,罗瑞卿在南京市主持召开了推广郭兴福和郭兴福式教学方法现场会议。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参加会议的有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各军事院校主管训练的领导,海军舰队司令员,陆军、空军部队所有军长,以及总部有关部门的领导127人。会议开了6天。大家观看了11个教学单位的精彩表演后,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应该在全军推广。会议强调相互学习,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典型试验,分期分批地推广郭兴福和郭兴福式的教学方法。这次会议,成为1964年全军开展大练兵、大比武的动员会议。会议结束后,李德生陪同罗瑞卿到陆军第十二军防地视察。罗瑞卿又向他作了许多抓好军事训练工作的指示。罗瑞卿将郭兴福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红、活、硬、细、实”5个字,并为郭兴福所在连队题词:“思想作风力争做到好上加好,战术技术务必讲究精益求精。”

回到北京后,罗瑞卿在给中央军委、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报告中写道:郭兴福教学法,“军事和政治、理论和实际、行动和思想、战术和技术、演练和讲解、言教和身教,都结合很好。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因人施教。表扬多于批评,善于启发诱导。把工作做活了,把兵练活了,把自己头脑也使活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学方法,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的教学方法”。

在此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将郭兴福教学法拍摄成军事教学专题片,发往全军辅导军事训练。军内外报刊纷纷发表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进行大力宣传。全军迅速掀起了学习郭兴福、赶上郭兴福、超过郭兴福的练兵热潮。各军区、各军种、各兵种相继举行本军区、本军种、本兵种范围的汇报表演,借以促进“比、学、赶、帮”运动的深入开展。

2月8日,叶剑英与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瑞卿等,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广州军区领导陪同下,观看了广州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表演。此后,叶剑英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如何普及和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他说:“过去我们已经培养了一些典型,现在要普及,由点普及到面,由步兵普及到炮兵、工兵、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由陆军普及到海军、空军,由部队普及到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水平上再普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叶剑英同中央军委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人员一起,在研究郭兴福教学法的基础上,吸收各部队军事训练的成功经验,制定了《连队基础训练方法二十条》。5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将它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队基础训练方法二十条(草案)》,联名颁发全军,指导基层基础训练,进一步推进了郭兴福教学法的发展。

第一,增值税。商业银行需按照规定对未收利息核算期90天外所收取的利息进行纳税申报,贷款利息于结息起计算,如果超出免息期后本金仍未偿还的需依照实际收入进行纳税申报。但是对于获得的抵债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对非现金资产加以明确,后将非现金资产价值对应的金额进行债务偿还。那么我们需要明确未税利息是否属于应当收取的抵债资产并对其进行最终计算,明确增值税最终金额。抵债资产抵押于银行期间,所抵押的房产、土地使用权、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动产等的抵押物均可出租,但租赁收入需要进行纳税申报。在抵债资产处置期间,需要明确专利权、所有权、使用权,依照条例规定将转让的金额确定为税收价格并核算最终的增值税。

5月26日、27日,叶剑英观看了北京军区夜间训练尖子分队的表演。5月28日,叶剑英观看了北京军区参谋李茂发等三人标图业务表演。6月10日,叶剑英观看了海军郭兴福式尖子分队的汇报表演。8月至10月间,叶剑英和贺龙、陈毅、罗瑞卿等中央军委领导先后在北京市、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信阳市、山东省济南市等地观看了防化兵、侦察兵、炮兵、工程兵、装甲兵、海军等尖子分队的比武和山东省民兵的表演。每次观看表演之后,叶剑英都要同表演分队和组织训练的干部进行座谈,总结经验。他说:“培养尖子,搞样板是对的,但培养尖子的目的是为了练好战斗中过硬的本领,不是为了夺锦标,不要搞那种舞台式的、杂技式的表演。有了尖子,还要由点到面,普及提高。”

在此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也观看了一些尖子分队表演。毛泽东饶有兴致地观看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精度射击、轻机枪速射、3000米武装越野、侦察兵捕俘和攀登、坦克表演等课目,不时鼓掌称好。观看射击表演时,毛泽东说:“要注意多搞夜战,搞近战。”“训练部队晚上行军,晚上打仗。”“要多练习,要注意普及。”观看侦察兵表演时,毛泽东说:“游泳训练夏天完全可以搞,部队要学游泳。”“要学会在江海里游,不经过大风大浪不行。”观看坦克表演时,毛泽东说:“打仗主要还是靠步兵,靠什么地方都能走的,武器靠背得动的。”“不是不要坦克,但是不要只指望这个,或主要指望这个。”观看武装越野表演时,毛泽东说:“战士的身体要很好,体力要好。”毛泽东还说:“练武还要练文,注意学文化。”

7月16日至8月23日,全军分18个比武区进行比武(不包括海军舰艇、岸炮、航空兵部队)。参加比武表演的,既有部队也有民兵,共1.37万余人,参观见学干部约9万人,其中地方干部近半数。比武中,获集体一等奖的单位1212个,获个人一等奖的有2257人,其中各军种、各兵种一等集体尖子289人,一等个人尖子545人。

群众性练兵运动和大比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偏重技术训练,对战役战术训练重视不够;训练方法改革成绩明显,训练内容改革则不多,对于诸兵种协同作战未多涉及;教学中有过分强调“精神因素”的现象;在比武和表演中,个别部队拼凑尖子,弄虚作假,滋长了锦标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习气。但是,它有力地推动了军事训练工作的广泛开展,形成了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军事技术的良好风气。探索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树立众多各类尖子、标兵,普及先进经验,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训练水平,特别是基础技术训练水平显著提高。

郭兴福教学法的挫折

1964年1月,罗瑞卿在推广郭兴福和郭兴福式教学方法现场会上与郭兴福交谈

在“左”倾错误泛滥的年代,郭兴福教学法刚刚被全军宣扬就遭到了厄运。1964年底,林彪借口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中存在的某些缺点,指责军事训练搞得太突出,冲击了政治,是一种不好的苗头,进而鼓吹“突出政治”。林彪说:“时间上谁让谁的问题,基本上要确定一个原则:让给政治。军事训练、生产等可占用一定时间,但不应冲击政治,相反,政治可以冲击其他。”这样,他否定了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学军事要比政治的时间多”,“政治和军事都要给时间,要适当规定一个比例,政治要少占点,特别是有些季节要让给军事”的提法。据此,1965年的军队工作以“突出政治”为主,把军事训练时间和训练指标进行了压缩,停止进行师以上规模的比武。普及先进经验以部队基础训练为主,主要是近战、夜战训练和游泳泅渡训练。干部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和林彪军事论文,连队干部会做、会教、会讲、会做思想工作等“四会”,以会做思想工作和会教为主,不强调会做,不要求指导员经常跟班作业。1965年底,林彪提出“突出政治”五项原则作为1966年全军工作方针,更加使军事训练走向低谷。

1965年,郭兴福因创立教学方法有功,上级点名调他到南京军区步兵学校任教官,期望他带出一批能培养出“小老虎”的干部来。没想到,这个决定却害苦了郭兴福。在极左年代,业务尖子挨批,不足为奇。师以下战斗部队也批也整,但热闹几个月,也就完了。可是,军队院校里开展大批判、大鸣、大放、大字报等所谓的“四大活动”,地方的红卫兵和军队的红卫兵掺和起来,那就闹翻了天。

1966年2月,郭兴福出席中共南京军区党代会。会议期间,传达林彪“大比武冲击了政治”,“是练为看,不是练为战”的指示。这时人人都得表态,郭兴福又一次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一些好心人劝导他,还是及时表个态,以免被动。郭兴福是个硬汉子,不会见风使舵。他斩钉截铁地说:“教学法继承了我军几十年练兵打仗的传统,凝聚着各级领导和广大战士的心血。是对是错,我个人无权表态。”经过几个月的慎重思考,郭兴福给陆军第十二军党委和军首长写了一封信,信中以事实批驳了所谓“拼凑尖子”和“练为看”的观点。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郭兴福受到的冲击更大了。郭兴福对群众性练兵运动和大比武的“顽固”态度,惹怒了造反派。“反动派不投降,就叫他灭亡。”造反派用法西斯般的语言和行为,对郭兴福展开残酷批斗。造反派往他头上戴上一顶几公斤重的铁制高帽,往他脖子上挂上一块10多公斤重的特大号黑牌子。造反派边游行,边向郭兴福扔石子,吐唾沫,用各种手段侮辱他。当游斗郭兴福的卡车经过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时,一些造反派跳上卡车,对他一阵拳打脚踢。

1967年1月28日,造反派对郭兴福下了最后通牒:命令郭兴福第二天清早随部队造反派一起去冲南京军区,逼迫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表态。造反派说:“这是你觉悟的最后一个机会。”为了表示“开恩”,特批准他晚上可以回家,冷静思考一下。

郭兴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李淑贞端庄贤惠,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大儿子钢钢六岁,女儿炼炼四岁,小儿子还不到两岁。寒夜里,郭兴福一进家门,钢钢和炼炼哭喊着奔过来,抱住郭兴福两条腿。妻子李淑贞泪痕斑斑,发呆似的坐在床头,屋子被造反派抄家搞得乱七八糟。

面对这一切,郭兴福要么选择“投降”,站在造反派一边,这样立刻就有太平日子;要么选择“顽抗”,斗争下去,这样只有死路一条。选择前者吗?郭兴福摇头了。他是从国民党军营垒里走出来的解放战士,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把他再塑成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郭兴福下定了决心。他和妻子商量:宁可全家一起死光,也不能跟着那些人信口雌黄,同流合污!

就这样,一桩罕见的惨案发生了!郭兴福全家被迫自杀,他和妻子获救幸免。之后,郭兴福和李淑贞双双被逮捕。1970年,郭兴福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李淑贞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监外执行,被安置在东辛农场劳动。

平反后的郭兴福始终忘不了大比武那个火红的年代

1975年8月,罗瑞卿恢复工作,任中央军委顾问。1977年3月,他来到南京,向南京军区领导询问郭兴福的下落。

当年,郭兴福被提前释放,安排到东辛农场劳动。为了获得彻底平反,郭兴福跑了好几个部门,结果都大失所望。有的部门接待人员冷冰冰地应付他,有的打着官腔,让他回去耐心等待,说要相信党的政策等等。郭兴福上访多次,连一个小小的负责人都见不到。

罗瑞卿听了郭兴福的遭遇,鼻子直发酸。这样拖下去,何时是个尽头呢?他告诉南京军区领导,林彪打倒这么多年了,应该重新研究,解决一下郭兴福的问题。回到北京后,他多次同解放军报社社长华楠谈起郭兴福。他说,要肯定郭兴福在军事训练上的成绩,要重放郭兴福军事训练的影片。

曾任陆军第十二军军长、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给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写信,表达他深深怀念老部下郭兴福,请求重新审理郭兴福一案。当时,叶剑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十分重视对冤假错案的平反,也牵挂着郭兴福的遭遇。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郭兴福终于等到了申诉冤案的时机。1979年3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共南京军区党委为郭兴福彻底平反。3月14日,南京军区召开了为郭兴福平反的大会。南京军区政治委员杜平在大会上讲话,介绍郭兴福在1961年至1964年大练兵运动中的先进事迹,揭发批判林彪集团、江青集团残酷迫害郭兴福一家的罪行;宣布为郭兴福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党籍、军籍,并任命郭兴福为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战术教研室副主任。

遗憾的是,当年同叶剑英一道极力推行大比武、精心培育郭兴福教学法的罗瑞卿,最终没能看到郭兴福的彻底平反。1978年8月3日,他因突发心肌梗死与世长辞。

郭兴福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性情直率、火暴。当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南京军区步兵学校时,触景生情,一些伤感的往事常常萦绕在他的脑际。他始终忘不了大比武那个火红的年代,他认为部队训练还没有恢复到大比武的水平。由于认识不一致,郭兴福教学法一时也恢复不起来,他有一种失落感。

在一次战术演练中,因组织不严密,误伤了一名战士,南京军区和步兵学校追究这件事,要处分郭兴福。他觉得责任不在自己,心里不服气。同事劝他要冷静,凡事考虑得失。他说:“考虑得失,得不偿失。我这个人历来就这样,一件事只要四失六得,我就干!”后来,郭兴福还是受了处分。1983年4月,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决定,郭兴福按副师职待遇离职休养。

南京军区领导同意郭兴福在南京市安个家的请求,安排他和老伴住进了干休所。郭兴福离休后,闲得慌,就在家里练书法,学绘画。可是,他还是在家里待不住,听见哪里靶场响起枪声,魂就飞了过去。像他这样行伍出身的人,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练兵场上了,早早离开练兵场,清闲安逸的生活,他一时很难适应。

1984年,大比武20周年。一天,郭兴福家里突然来了两个陌生的军人,他们是陆军第十二军领导派来的。此前,第十二军曾邀请他回老部队参加郭兴福教学法纪念大会。因种种原因,纪念大会没有开成。第十二军领导不想让郭兴福知道取消这次会议的真相,怕他知道了伤心。于是,领导想了一个托词,就说部队要执行紧急任务,会议暂时推迟不开。现在,第十二军专门派人到郭兴福家里说明情况。郭兴福默默地听着,最后说:“部队执行任务要紧。什么时候开会,通知我一声就到。”

不幸的是,郭兴福没有等到这一天。1985年8月27日,郭兴福骑自行车外出,在南京市鼓楼地区被一辆汽车撞倒,不幸遇难。9月9日,郭兴福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市石子岗殡仪馆举行。南京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军区、南京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郭兴福生前友好2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9月10日,《解放军报》在第四版刊登了400余字的讣告。

1991年4月,南京军区隆重集会,纪念郭兴福教学法创立30周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总参谋长迟浩田参加大会,发表了讲话。会后,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发文,号召全军指战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在实践中继续发展,为部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练员、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使部队训练生动活泼、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郭兴福教学法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郭兴福教学法经过历史考验,对加强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促进人民解放军全面建设,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南京军区叶剑英全军
第四届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公告
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办出新模式
叶剑英的港澳情
全军出击
叶剑英(上)
铁血丹心耀东南
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1例报道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孙子》的安国全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