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2012-04-01邬敏懿
○邬敏懿 赵 伟
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邬敏懿 赵 伟
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如何适应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需要,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把一个稳定的充满发展活力和生机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要使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取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坚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青年一代及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
2.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符合干部培养、人才成长的规律。
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贯彻党的干部方针和人才政策的具体体现,是遵照党中央提出的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后备干部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的后继人选,具有承前启后,保证领导班子稳定和工作连续性的作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则是使领导班子形成合理的梯次年龄结构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二、我国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所取得的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领导重视
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思考,建设好高校后备干部队伍体系,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培养措施,已成为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充分意识到“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领导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明确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与使用工作。
2.后备干部培养要以人为本,以校为重
高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关键要把好“政治关”,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地发挥后备干部的最大效能,在群众中积极地发现人才,科学地使用人才,有效地保护人才。同时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学校工作需要,结合学校发展特点和定位实际,依法管理干部,紧紧抓住识人、用人这个中心环节,不断促进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建立制度,严格程序,科学管理
高校党委从建立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制度入手,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各项举措。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科学机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用科学的机制确保人才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既要爱护干部,又要严格程序,科学管理干部,确保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4.严格考察,能上能下,畅通渠道
高校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从大局出发,以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着重加强后备干部的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测评结果,突出岗位特点,注重实际能力,把实践考察、能力锻炼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让干得好、能力强、作风实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监督激励格局,畅通后备干部出口。
5.按照学校特色,构筑“团队”、“梯队”建设
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后备干部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学校特色和工作重心,要在各级后备干部中形成不同年龄、性别、能力、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等各方面优化组合,形成梯队,发挥团队合力,促进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相互配合和有机统一。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六大机制创新
新形势下,高校理应在逐步形成选拔、培养、管理、使用为一体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六种机制创新。
1.创新组织领导机制
高校党委充分认识后备干部建设的重要性,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和考核目标之中,树立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成立由党委主要领导挂帅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党政领导在队伍建设中的职责,指导院系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工作去抓好,形成领导体制健全、职责明确的工作体制。
2.创新干部选拔机制
完善“由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选人机制,综合运用灵活化报名、层次化竞争、差额考察等多种手段,经过民主推荐、组织选荐等程序产生后备干部的初步人选。然后进入组织考察、集体讨论的程序,进一步广泛征求群众与组织意见,实现所选拔的后备干部是群众意愿、组织意志的结合。其中,对副局级后备干部人选的考察,须协助市教卫党委开展。正处级后备干部人选的考察,由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差额考察。副处级后备干部人选的考察,由各学院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协助校党委组织部进行差额考察。
3.创新干部培养机制
思想提高环节。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加强后备干部的思想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地选送后备干部到各级党校、高校或政府机关进行学习培训。
能力锻炼环节。通过“导师制与助理制”、“见习制与项目制”、“挂职锻炼与轮岗锻炼”等形式,根据岗位和干部使用的先后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培养,着力提高后备干部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面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环节。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一条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主张“从战争学习战争”,“要放手让干部工作,在实践中提高水平,在党的政治路线下发挥其创造性”,通过交办急事、课题调研,锻炼干部实践创新综合能力。
4.创新干部管理机制
建立分级分层管理机制。高校党委协助上级党委负责对副局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校党委组织部协助校党委做好正处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各部门要与校党委组织部配合,落实本单位副处级后备干部的具体培养措施及各项管理。
建立定期考察机制。每年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学校建立联系人制度,把定期考察与平时谈话结合起来,做到定期分析和实时反馈,帮助后备干部正确对待成绩,主动寻找不足。后备干部个人须向党组织递交书面小结。在考察工作结束后,有关党组织须形成书面考察意见。
建立档案信息机制。建立全校后备干部队伍的信息库,对已确立的后备干部对象,建立一人一档的档案信息资料袋,及时将登记表、考察资料、培养方案、职务变动、考核奖惩等动态信息归入袋内,明确专人保管。
5.创新干部使用机制
适时任用原则。要树立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的观念,对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公认、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后备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任用。适当时可采取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和“小步快跑”等办法,把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及时提拔上来。
优先选拔原则。学校在开展干部换届,或调整使用工作中,原则上应优先考虑遴选后备干部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切实使后备干部“备”而有用,用而有为。对优秀的后备干部,要打破常规,大胆使用,用其当用之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交流任用原则。对优秀后备干部实行轮岗交流、交叉任职。为有利于年轻干部的锻炼成长,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参加由组织批准进行的校内外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积极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参与行政工作部门和党委职能部门的相互交流任职。
6.创新干部监督机制
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拥护不拥护”作为重要标准,注重民主监督,让教职员工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通过民主选拔和组织考察程序,将审定的年度后备干部名单通知所在的单位,并在本单位一定范围内公开,充分听取基层群众意见。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后备干部名单确定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2-3年作一次充实调整,做到“优者上、平者让”的滚动平衡。在考察的基础上,若发现个别后备干部不符合条件,群众意见大,则不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对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中新涌现的优秀年轻干部,一时不能提拔使用的,可按规定程序列入后备干部队伍。
加强多元考核制度。要将平时考察与年度考核、届中考核、换届考核结合起来,与述职和工作评议结合起来,与外部考核与内部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对后备干部的全面考核,使校党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并定期给予他们德、勤、能、绩、廉等诸方面的客观评价,把考核结果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调整的依据。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责任编辑 陶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