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举措

2012-04-01闵海霖

关键词:知识经济大学生教育

闵海霖

(铜陵学院 思政部,安徽 铜陵 244000)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举措

闵海霖

(铜陵学院 思政部,安徽 铜陵 244000)

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的客观要求,对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具有深远意义。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要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创业教育;经济;高等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创业实践,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如果把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位。”“1986~1996年硅谷收入中,至少有一半是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企业创造的。”[1]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风行当今世界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拉开序幕。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2]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并非要大学生立即创业,而是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创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的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劳动者根据市场经济的上述特点,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者的工种和岗位都不能固化。劳动者要想拥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专多能、自主创新的人才。有学者指出:“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3]

(二)开展创业教育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的要求

在人口总量适当控制的情况下,人口、科学、技术、管理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四个坐标。只有四者同步前进,社会经济才能获得快速发展。然而,这四者皆同根,均以教育为本。离开教育,人口素质不可能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优化,都难以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劳动者如能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新的科技,就会促进结构调整,否则,就会延缓其过程。当今社会,经济增长方式正朝着集约化、信息化方向迈进,劳动者如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无法与现代生产资料相结合,形成现实生产力。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要全面推进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用文化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数亿创新型劳动大军和近亿创新型专家队伍,中国就将从人口大国跃为人口强国。此乃中华民族顽强而勃勃生命力之所在。如此,则利国利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开展创业教育顺乎世界知识经济大潮的呼唤

伴随知识经济而兴起的创业教育,已成为一股时代潮流。“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此类课程。”“德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今后十年内,每年有20%~30%的毕业生自主创业”。[4]英国“60多所高校已将创业融入传统教学之中”[5]。在亚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国也都重视创业教育。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本,且以信息等高科技为主导的经济。人们要不断探索,整合新旧知识,将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8%,相比发达国家50%的转化率,差距很大,能够形成产业规模的比例更低。”[6]究根求因,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偏重于灌输专业知识,“以考试论英雄”,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面对世界知识经济大潮的挑战,中华民族只能誓做弄潮儿。因此,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四)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2001年,中国高校首次在规模上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坡坎。“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以后三年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7]“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8]大学生如果不能顺利就业,“读书无用论”又将抬头,这必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制约高校自身的发展。“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650万。”[8]“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学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1]这些都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尚未摆脱就业教育模式,就业等同求职的思维定式难破,应尽快改革。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战略举措

创业教育应有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主要涉及教育理念、师资、课程、形式等方面。

首先,要重新定位教育目标。理念是不懈追求的动力,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改革应试教育那种重理论知识、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要大力配备师资力量。师资是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教师要走出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企业家要走进来,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二者形成优势互补。

再次,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涵盖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两类,创业意识类侧重于创业兴趣和创业信心的培养,创业能力类则侧重于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实践出真知”。创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要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实现产学联合。

创业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它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1]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谢志远,刘元禄,任雪.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6).

[3]王宪平.创业教育: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5(4).

[4]邓于君.积极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2009-06-13(7).

[5]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6]曾晓玲,吴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J].船山学刊,2007(2).

[7]张伟,赵岳娜.关于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8]江海波,黄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7).

G642

A

1673-1395(2012)02-0141-02

2012-01-0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1sk429)

闵海霖(1975-),男,安徽桐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思想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无形资产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