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盟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2012-04-01胡振华李詠侠

财务与金融 2012年6期
关键词:产学产学研校企

胡振华 李詠侠

校企通过合作,可使校企双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成本和风险共担,资源和利益共享,突破市场壁垒,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校企联盟合作创新是高校、企业、政府等三类技术创新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和科研的良性循环的一种形式。虽然校企联盟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取得广泛的运用和研究,但在校企合作创新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障碍。一方面数以万计的企业急需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单位所拥有的大量成果得不到运用。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创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关系与模式

企业和大学拥有各自的优势,企业在产品市场方面优势明显,看重技术成果的商业价值;而大学着重强调通过知识转化提升创新能力。企业和大学组织文化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影响校企合作行为。

Tomataky&Baurman(1997)的研究表明具有支持合作型文化的大学研究人员在产学合作中对产学合作绩效有着更大的贡献。一些企业在产学合作中常常试图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并持续性地进行合作研究项目。通常合作关系维持得越长,双方在各种资源上承担的相应义务越多,双方在研究目标上更容易达成一致,双方产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会越低(Bonaeeorsi and Pieealugadu,1994;Geisler,1995;Santoro and Chakrabarti,2002)。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的反映,实质上表达了校企合作关系构建中的合作结构和合作利益分配方式,是校企合作关系的制度安排。朱桂龙(2003)将校企合作、创新与网络组织的含义整合,提出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郭秀丽(2002)对一些校企合作的案例分析认为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很高,高校提供的技术成果也很好,但合作的过程却是非常艰难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校企合作创新中各方的利益关系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王培根(2007)认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有多种合作模式及其运作方式,企业与高校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主渠道,在技术创新合作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学是科研成果产生的发源地,是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源头,而企业是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的有效载。罗琳,邬明建,李清泉(2008)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认为可通过构建以大学-产业治理为轴线两端的市场治理与层级治理机制来协调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在这之间还可以有如合作研究项目、大学科技园等许多混合治理形式。苏敬勤(1999)利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校企合作中的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等交易成本进行分析后,将我国各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归结为内部化、外部化和半内部化等三种理论模式,并探讨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条件和措施。李健(2009)在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以看作一种具备中国特色的新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能更有效地配置合作各方的资源。

二、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校企合作知识共享是一个将企业的技术应用知识和大学科学研究基础知识进行传递、传播、分享和转化,从而促进企业和大学共同发展的知识管理过程。大学可以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依据从企业中获取的应用知识来推动大学多层面改革,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同时通过有效发挥这些大学科学研究基础知识的成果,来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Wu Sheng&Cathy S Lin(2006)等的研究表明为实现知识增值,企业必须通过知识共享来获得竞争优势,知识只有在共享的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用。Mary C Jones(2006)通过研究校企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很多文化障碍,克服知识共享的文化障碍对校企合作的实施有重大的意义。Sui Li ping(2005)等认为基于数字化特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更多的依靠产学合作中的知识创新,而不再是劳动力和资金财富,知识是产学合作十分重要的因素并成为第一资源。刘力(2001)分析了校企合作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系,认为通过整合校企合作创新过程,应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核心技术系统,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朱爱辉(2007)论述了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网络;认为合作中各方的知识产权冲突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张可军,廖建桥,文鹏(2009)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作为个体层面的学习向组织层面的学习转化的关键环节,对于研究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企合作的知识转移

从知识的视角来研究产学合作问题,国外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典型的观点主要有: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企业无法生产所有新理论、新见解、新技术、新技能,然而学术知识的使用有益于技术变革、创新和发展(Griliches,1979;1986); (Nelson,1986); (Jaffe,1989);(Mansfield,1991,1998);(Henderson etal,1998);(Zucker et al,1998);(Adams,2002);(Zucker,et al,2007)。大学和科研机构擅长于科学前沿性知识的研究,而企业需要将研究成果产生商业价值,两者存在一些差距(Motohashi,2005)。大学向企业提供的科学前沿知识主要适用产品或工艺创新的早期阶段,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Jensen et al,2003)。大学科技成果的转让和大学获取正式知识产权的企图,都对科研工作的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hane,2004)。科研工作导致增加大学专利申请,并形成创造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和开发知识产权获取财务收益(Henderson,1998;Mowery and Ziedonis,2002)。鼓励研究人员与企业合作的支持形式多样,且各大学和各国家采取的合作方式存在差异。如英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大学掌握并开发其知识产权(Chapple and Lockett,2005)。一方面,企业对商业化的过度关注将破坏科学的公共性,通过将私有规范强加于公共行为从而削弱研究机构的开发和科研工作(Nelson,2004);另一方面,大学成为经济的参与者促进经济的发展(Etzkowitz and Leydesdorff,2000)。一些学者试图通过研究专利申请对研究者论文发表活动的影响来估量与企业合作对学术行为的影响(Agrawal and Henderson,2002;Azoulay,2007;Calderini,2007;Fabrizio and DiMinin,2008)。Zucker et al(1998)研究了生物技术公司的构成,认为大学被认为是企业创新最重要的外部知识源和技术源,分析表明美国大学研究者的工作有助于建立生物技术公司。绝大多数企业的创新都离不开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试验设备、人力资本,即企业的创新高度依赖公共科学的发展(Cohen,Nelson,Walsh,2002;Mansfield,1998)。从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产学研合作是将知识要素与商业要素直接结合,通过价值传导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统一了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国家等三方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利益矛盾(祖廷勋、罗光宏、陈天仁等,2005;嵇忆虹、吴伟、朱庆华,1999)。国内关于产学合作的动机、机制、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姜照华(1996、丁厚德(1998)、苏敬勤(1999)、刘力(2001),(郭晓川,2001)谢开勇(2004)、连燕华,马晓光(2001)胡恩华(2001)、胡恩华和郭秀丽(2002)、刘德智(2001)、王毅和吴贵生(2001)、余培果等(2001)、别敦荣等(2002)、刘亚敏(2002)、康全礼和田恩舜(2002)、黄胜杰和张毅,2002)、余雅风和郑晓齐(2002)、鲁若愚(2002)、陈翔峰(2005)、唐玮(2007),郭斌(2007)、陈劲(2009)等。

从知识的视角对产学合作进行系统地分析,国内的相关文献非常地少。主要有:企业与大学是完全不同的系统组织,他们的行为特性和目标亦不相同,校企合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相比,校企合作过程存在诸多特殊性(余雅风,2002)。企业和大学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或相互依赖性,大学知识扩散的需要与企业技术创新知识源的需要,构成了合作的供需市场。在各类合作中,校企合作最能体现要素的互补优势、规模优势和重组优势(鲁若愚,2002)。唐玮(2007)从知识联盟的视角来研究大学和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及政府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四、校企合作阻碍因素研究

高校和企业作为不同形式的组织,各自持有可互补的优势资源。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高校是提供科学知识等公共产品的非盈利组织,在市场上没有直接利害冲突。但目前校企合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阻力。Dasgupta and David(1994)研究认为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新知识的创造和教育活动,而企业则致力于掌握可赢得竞争优势的有价值的知识。此外,大学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也成为越来越主动的管理者,寻求创造有价值的知识产权(IP)来推动技术转让。因此,越来越多的校企合作需要评估和修订,从而产生了依据法律规章制度的更正式的合同交易。现有的关于校企联盟的文献研究中,虽已涉及校企合作障碍的问题,但几乎没有涉及障碍产生的本质及减少障碍的因素研究(Hall,2001)。校企合作障碍的核心是规范公共知识和私人知识的不同管理制度(Dasgupta and David,1994)。组织成长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可靠的公共知识,从而导致政府支持科研工作,已积累有用的知识发展经济(Geuna,2003)。制度的规范决定了科研工作者开展工作的方式,事实上,有许多科学家并不是追求高薪水而从事科研工作,反而,为了在科研机构工作而愿意接受较低的薪水,这表明大学的内在目标及社会目标对科学家存在较大的激励(Stern,2004)。缺乏合作障碍研究影响了有效政策的制定,因此,合作障碍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并支持校企联盟的政策。

目前影响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的障碍因素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高校,由于高校教师缺乏对市场和合作的认识,造成了合作困难;另一方面来自政府,由于宏观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不健全,直接制约着校企合作发展,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不规范是造成目前现状的根本原因;二是高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中介机构不健全,使得高校不能很好地了解企业需求,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足(土明友等,2002。合作伙伴间脆弱的意向性结盟,校企合作常受种种冲突的困扰。从研究课题或研究成果公开的时间和形式方面来看,研究人员希望公开信息以获取领先地位,而企业则希望保密或占有该信息。出现这种冲突的原因在于学者希望知识公开,以便其研究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而企业则希望通过知识保密控制竞争对手的资源。此外,大学研究人员很可能选择同行认为比较前沿、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企业则可能选择对开发新产品和新的客户服务有价值的课题(Nelson,2004)。土笑君,朱强(2001)提出风险承担不够合理是目前制约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周竺等((2004)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网络,认为校企合作中各方的知识产权冲突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我国应通过科技立法协调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冲突。李朝阳(2005)对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交易障碍进行了分析,认为产权制度安排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关键性问题。魏非(2003)将产学研合作的障碍因素分为利益因素、技术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和其他因素。吕海萍(2004)通过对浙江省产学研合作障碍的实证研究,指出利益分配、技术成熟度及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机制是二个主要的合作障碍。

五、校企合作研究的趋势

随着校企合作创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下几个方面是未来校企合作创新研究的趋势。

(一)规范的数理和实证分析

现有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文字的定性描述方面,而且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很少利用严谨的数理分析和较为规范的案例分析和计量检验等实证分析的来研究问题。已有研究存在“重复研究”和“大而全”等现象,且数据的收集范围窄,加之研究方法上的落后,造成了现有的大部分研究缺乏对所研究问题的严谨的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

(二)校企合作研究的方法创新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创新研究,大多采用了传统的文字性的描述方法,但对校企合作创新的内在机理、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原理以及各种解决校企合作创新中问题的应用条件等内在逻辑和规律性的探讨,不能仅从文字性描述的角度来研究。因此,校企合作创新的研究应该借鉴国际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研究范式,通过规范的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

(三)与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

校企联盟创新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仅从某一个学科的角度来研究,与学科内部的多种方法的应用有关联。因此,对校企联盟创新的研究,一方面,综合关联学科,加强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综合单一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加强主流研究方法在校企联盟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1]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Bonaccorsi A,Piccalugal A.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R&D Management,1994,24(3):229-247

[3]Geisler E.Industry-university technology cooperation:a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1995,7(2):217-229

[4]Santoro M D,Chakrabai-ti A K.Firm size and technology centrality in industry-university interactions[J].Research Policy,2002,31:1163-1180

[5]Dasgupta and David.Towards a new economics of science[J].Research Policy,1994(23):487-522

[6]Hall,B.H.and Link,A.N.Barriers inhibiting industry from partnering with universities:evidence from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26):87-98

[7]McEvily,B.and Perrone,V.Trust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91-103

[8]Stern,S.Do scientists pay to be scientists[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835-853

[9]Welsh,R.and Glenna,L.Close enough but not too far: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and the rise of academic capitalism[J].Research Policy,2008(37):1854-1864

[10]Nelson,R.R.The market economy,and the scientific commons[J].Research Policy,2004(33):455-471

[11]Chapple,W.,Lockett,A.,Siegel,D.and Wright,M.Assessing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U.K.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2005(34):369-384

[12]Azoulay,P.,Ding,W.and Stuart,T.The determinants of faculty patenting behaviors:demographics or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7(63):599-623

[13]Calderini,M.,Franzoni,C.and Vezzulli,A.If star scientists do not patent:the effect of productivity,basicness and impact on the decision to patent in the academic world[J].Research Policy,2007(36):303-319

[14]Fabrizio,K.and DiMinin,A.Commercializing the laborat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ulty patenting and publishing[J].Research Policy,2008(37):914-931

[15]胡恩华,郭秀丽.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1):69-72

[16]朱桂龙.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3,27(4):49-52

[17]王培根.产学合作技术创新共建实体模式探讨[fJ].现代管理科学,2007(11):10-11

[18]罗琳,冷明建,李清泉.产学研合作中大学的基本定位—以武汉大学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7):193-196.

[19]李健.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阶段[[J].中国科技产业,2009(12):14-15

[20]Wu Sheng,S.Lin Cathy,Lin Tung-Ching.Explor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Team:A Social Exchange Theory Perspective[J].System Sciences,2006,1(1):26-36

[21]Mary C.Jones,Melinda Cline,Sherry Ryan.Explor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ERP implementation: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framework[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1(2):411-434

[22]Sui Liping,Yang Rong-Jou.Study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Strategy in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J].SystemTheory,2005,1(3):336-340

[2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01

[24]朱爱辉.产学合作股份制公司的投资格局、利益分配及其激励[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87-91

[25]张可军,廖建桥,文鹏.学习型组织中知识共享的智障及治理策略研究[J].管理学报,2009,6(5):580-586

[26]王笑君,朱强.论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风险承担的合理性.软科学,2001(4):56-58

[27]周竺,黄瑞华.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丁]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90-94

[28]李朝阳.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产权制度安排问题探讨[T].学海,2005(5):194-197

[29]魏非.浙江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0]吕海萍.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障碍机制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2):58-62

猜你喜欢

产学产学研校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校产学合作技术转移影响要素探析——以广州市属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