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类学院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学院文化为例
2012-04-01张天俊贺泰颖
张天俊,贺泰颖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任何大学均承担着育人、学术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1]的重任,而大学文化则是这些任务的精神和思想的依存。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2],大学文化指一所大学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在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逐步沉淀和形成的具有稳定、传承、创新等特点的特定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渗透在被培养者的心灵深处,成为被培养者以后思维和活动的潜在支配者。因此,先进的大学文化往往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意识、承担责任、直面困难的社会人才,从某种意义上,大学文化是众多文化中的领跑者,是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的创造者。
学院是大学的构建和基础单元,众多学院文化通过融合和特色化后形成大学文化。不同大学因其学院设置的分异而具有不同的大学文化特色,即大学文化往往始建于学院文化的特色和形成。如果将大学文化看作血液,那么学院文化则是血红细胞。因此,学院文化是综合性大学内某一专业群体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潜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组织属性和特征。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浓厚的草原文化特色正在影响着兰州大学大学文化的发展,“草原文化放牧魂, 魂灵长存不灭身。长空碧野原非梦,草畜人居归本真”[3]。本研究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学院文化为例,阐述大学内学院文化的重要性和内涵,分析学院文化建设的内容,阐述综合性大学学院文化建设的途径,旨在揭示草业学院文化特点对大学文化的促进作用。
1 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说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针对一所大学而言,学院文化便是一所大学的立足之源,这是因为先进的学院文化,有助于推动学术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制的建立。
1.1学院文化是学院立院之本 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学院,即使短期建立,也不能长期辉煌和持续发展。因为学院建立的目标与定位往往体现在学院文化的内涵中,这种内涵往往在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者间传递,成为后辈继承前辈的潜意识,从而成为彰显一所学院不同于其他学院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特质的隐形载体。
1.2学院文化是学院生命之魂 任何学院的学术思想沉淀、学科群建设均随着世界和全国研究热点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往往出现理性与功利、人文与自然、学术自由与尊崇、多元开放与闭关自守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1],很多时候成为一个学院定位频变的助推剂,这种随风性的定位往往阻碍学院的持续发展和特色的形成。然而学院文化强调一个学术群体在继承前辈思想时要保持扬弃精神,将现实需求有机融合于长远发展规划,将个人自由探索研究领域耦合到学院整体发展方向,将吸收来的外在智慧应用到学院特色方向的拓展上,因此学院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长久性。学院文化是一个学院搏击学术激流时的掌舵者和引航者,是一个学术团体坚持思想、开拓领域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院文化是学院发展的原动力,是学院生命之魂。
1.3学院文化是学院创新之能 任何学院只有通过开拓创新,将自身的发展融合于知识经济、网络社会、尖端科学和交融文化的外部环境中,才能高速发展。因此,学院文化自身所禀赋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先进性,一致具有倡导创新、求真、推陈出新、敢为人先和争优创优的精髓。先进的学院文化是一个学院创新的能量源泉,更是一个学术群体突破束缚和自我超越的基石。
1.4学院文化是学院卓越之盾 学院文化的核心是在各个年际代的学术传承者间遵循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守相对固定的学术方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正是学院文化的这种固有特性,决定了一个学院或一个学术群体,不管人事如何更替,每个研究者个人总是围绕一个圆心开展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尽管从圆心发出的各种射线可以无限延伸和扩张,但圆心依然是各条射线的起点和连接点。因此学院文化是圆心,而每个教师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则是从圆心出发的辐射线。正是学院文化的这种圆心作用,才将一个学院的各种职能浸润和粘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将各种学术理念和思想引入学院而不背离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才能将每个教师和员工的价值观归纳统一,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育人为本[5]” 的教学目标,因此学院文化是一个学院实现卓远的盾。
2 学院文化的内涵和外在体现
学院文化指一个学院或学术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数代人价值观历经融合和交融后,逐渐沉淀的主流教学和科研理念的综合载体,是一个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其外在体现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
精神文化是学院文化的内核,指一个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其逐渐演替为院训,实质是经长期实践而积淀、选择、凝炼、发展形成的一种人文和科学精神,体现一个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例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Everything is Politics”,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博厚、高明、至诚、新民”,中国农业大学生命学院的“正德厚生,生生不息”,内蒙古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保护环境善用资源”,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学参天地,德合自然”,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满山川蕴硕果,艺精于勤树栋梁”,均反映了一个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物质文化是学院文化的根本,是精神文化的实物载体,指学院办学的综合实力,包括人力和物力等有形资产。首先,一个学院应具有结构合理和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第二,一个学院应具有人格魅力高尚、学术造诣深邃、善于治学育人的师资队伍;第三,一个学院应具有现代化的图书资料室、试验室、实验基地、仪器和网络通讯设备[1]。完善学科体系、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完善齐备的仪器设备是卓越学院建设的基本保障,更是学院文化的根基。
制度文化是学院文化的保障,具体指学院管理制度,其实质是一种软文化,包括人事、教学、学科、科研等。其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显得更为具体,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显得更难驾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短期体现,是物质文化的支撑条件,往往随着年代变化而有所更新。与时俱进是制度文化的固有特征,其核心目的是有利于探求科学真理,追求正确价值、营造治学育人的软环境。正如哈佛自1860年以来从未停止的教学制度改革一样,制度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一个学院,乃至一个学院维持国际学术声誉地位,搏击科学前沿,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环境文化是学院文化的外在表现,指院风和学风,往往通过高年级学生的潜移默化向低年级学生传递。环境文化建设包括不可见的和可见的两个方面。不可见方面主要指环境文化,一般隐含在每个人同学和教师的心灵深处,往往通过参加有益社团、聆听大师讲座、活跃科学文化活动而得到具体的体现,核心是通过名师的人格和工作轶事,以及优秀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耳目濡染地影响其他学生和老师,使整个学院的所有老师和学术均能百舸争流、争创第一的环境氛围。可见方面指一个学院的学生宿舍和科研大楼装饰水平,以及教职员工的仪表和谈吐。当一个学院的环境建设优良时,学院乃至学校的墙壁均在说话,通过名人名言或轶事励志,或通过优秀科研成果展示激励学生和同事们奋发向上。
3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前身是1981年由任继周院士创立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在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强强联合的背景下, 于2002年整体并入兰州大学,经1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兰州大学有特色、高水平的开放性研究型学院。目前该学院的国际国内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强,成为综合性大学草业科学学院文化建设的典范和范式,实践了学院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3.1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历经30多个春秋,经过3代人的努力创业和卓绝奋斗,凝练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终于形成“道法自然、日新又新”的院训,体现了该学院坚持创新和遵循自然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价值取向。承百年积淀、攀草业珠峰,草地农业的学术思想流贯于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建立、成长和壮大的整个过程,所有老师和同学围绕这个主题,团队协作、严谨笃学、求真求实、知行合一,以服务社会和国家需求为己任,正是在这种精神文化的支配下,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3.2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 作为学院文化的保障,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物质文化建设日趋完善。10年内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了草业科学教学框架,更新了草业科学人才培养的基准,完成的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于2009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构建了草业科学的学科体系,包括3类因子群(生物因子群、非生物因子群、社会因子群)、3个界面(草丛-地境界面、草地-家畜界面、草畜-社会界面)和4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6-7]。针对国家对应用人才的需求,设置了两个专业学位,其培养方向涉及了与草业科学生产相关的各个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方面,创立了一支具有高尚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邃、善于治学育人的学术团队,形成院士引领,老中青结合,专业合理配置的高标准师资队伍。培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名博士生获全国优秀青年基金,一名本科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学子。研究平台和硬件设备建设方面,拥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甘肃省工程中心,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同时建成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黄河灌区、西南岩溶、内蒙高原等多个应用、推广和开发基地。文献和情报资料建设方面,除了兰州大学图书馆所提供的所有数据平台和文献资料外,学院专门建设了独具草业特色的图书馆和快速便捷的教学科研网,创办有《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2份畜牧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学院物质文化的建设,是学院坚守精神文化,提升国际科研竞争力,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良好基础。
3.3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有序推进的保障。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制度文化的建设形成鲜明的特色,首先是党政班子的合理明确分工,确立院长领导下的行政班子治院,书记领导下的党委班子辅佐的权利分配格局。院长统辖学院全部事务,制定学院发展的战略、学科建设的方向,人事队伍的配备,科研研究的分工、教学任务的下达、后勤服务的职能等。书记是政治核心,保证学院的民主管理和思想教育,担任好院长的参谋长和后勤部长。任何大事和重大决策,均实施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的制度,基本上形成了“教授治学、院长治院、党委保证”的制度文化,其中教授治学是制度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实质是学院内部崇尚学术自由、追求创新、严谨笃学,并以完善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和学位委员会制度作为最终保障,学术研究和重大学术决策由教授引领和主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3.4环境文化 精神、物质、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外部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成师生工作和学习愉悦的的氛围。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在学院门口矗立石碑,刻有任继周院士提写“道法自然、日新又新”,科研大楼悬挂“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牌匾;大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设计的“太阳-羊头-三叶草”大理石质院徽,以及已故国务院副总理和开国上将张爱萍提词“广袤草原绿如海,牛羊群群骏马来,匠心苦,新生态,神州处处多风采”的厅壁;科研大楼内的楼道内以学术小组的科研进展和成果展板为装饰。这些硬件环境不仅诠释了学院整体的研究领域和尊崇的价值观,而且展示了不同学术小组的近期科研业绩,有利于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和互相见长。软件环境建设方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在兰州大学创刊了“绿海”;新学年开始时邀请任继周院士和南志标院士做开篇报告,让学生沐浴一代草业大师的风范;学生会和院团委组织高年级学习优秀的学生给新生讲述自身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成长,如何要求自己,同时每年开展学生诉求意愿普查,及时将学生的诉求传递到学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或领导,这些现身的说教有力促进了不同年级间,以及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流通,让每个学生和老师深刻感受到自己就是学院的主人。环境文化的建设不仅陶冶了师生员工的情操,而且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创先创优,激励老师追求卓越,富于创新。
4 小结
学院文化是凝聚学院创造力的核心,既承担教书育人的传统使命,又面临时代变革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学院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征,更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秉性,其四个组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任何学院文化均印有大学文化的烙印,更能突出自身学科的特色,正是各具特色的学院文化,才形成了丰富多彩,内涵充盈的大学校园文化。因此,任何学院文化的建设均要结合专业特色,凝练这个学科内禀特征的精神文化,即院训;也要注重完整学科群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培养或引进知名大师,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野外台站,创建一流的物质文化;更要制定完善的和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还要营造良好的、令人愉悦的环境文化。不同时代,学院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可能不同,但其蕴含的本质和向心力是不变的。简而言之,学院文化建设就是本质继承和与时俱进。
[1] 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4):42-46.
[2] 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工程教育研究,2007:12-17.
[3] 任继周,侯扶江,胥刚.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J].草业科学,2010,27(12):5-10.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王冀生.“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J].中国工程教育研究,2011,3(2):19-25.
[6] 任继周.草业科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框架刍议[J].草业学报,2009,18(3):1-5.
[7] 任继周,侯扶江.草业科学框架纲要[J].草业学报,2004,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