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助推现代蔬菜产业战略发展

2012-04-01王安乐邓稳桥

长江蔬菜 2012年22期
关键词:种质设施蔬菜

王安乐,邓稳桥

(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10003)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蔬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直接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收和城市“菜篮子”供应,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蔬菜作为技术和劳动复合密集型产业,比较效益高。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

伴随我国“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蔬菜产业正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和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我国蔬菜生产面积年均增长率为9.3%,21世纪前10 a年平均增长率为3.4%。至2009年全国蔬菜产品总产量达6.02亿t,人均占有量440多kg,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0多kg。2009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播种面积占世界的42.80%,产量占世界的51.67%,全国蔬菜和瓜类净产值达10 819.4多亿元,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为1 739.8元,占33.8%,相当于林业的5.8倍,渔业的2.4倍,牧业的70.4%。

1.2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与均衡供应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蔬菜产业在农村经济尤其是种植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民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习惯和方式,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科技意识普遍增强,一代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成长。根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的调查,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广保护地蔬菜的综合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高山蔬菜生产技术、特菜配套栽培技术,生产方式由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转变,蔬菜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变,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大规模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设施蔬菜的快速增长,蔬菜重点生产区域的形成,我国冬春和夏秋蔬菜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基本实现了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

1.3 蔬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随着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推广,一些剧毒高残留农药被禁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得到研究和推广,各地区积极制定和实施地方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加之国家质量、工商和农业等监督部门的有效联动,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业部多年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基本在95%以上,2009年达到98%,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也蓬勃发展开来。

1.4 蔬菜生产区域布局优化,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蔬菜区域布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以前,蔬菜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农区只有少量自食性、季节性蔬菜;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蔬菜购销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冀鲁秋菜基地,南菜北运基地,淮黄春淡蔬菜基地,冀北、晋北秋淡蔬菜基地,河西走廊西菜东运蔬菜基地五大片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商品菜调运基地;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蔬菜生产从农区为辅转变为农区为主,蔬菜产区更加集中,各地区积极发挥本地的优势条件,全国范围内的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渐形成。

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格局、消费格局、供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蔬菜由郊区向优势区域转移且不可逆转,供应市场由城市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功能由保障功能向增收功能转变。形成了华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冬春蔬菜基地、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夏秋蔬菜基地、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基地以及东南沿海、西北内陆和东北沿边出口蔬菜基地八大蔬菜重点生产区域。

1.5 蔬菜产品价格差距明显,出口效益显著

蔬菜生产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稳定增长。蔬菜产品在满足自身供应的同时,还大量出口,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1995年分别为217.55万t和21.85亿美元,2010年分别增长到836.37万t和96.91亿美元。2010年我国农业产品的贸易逆差达到231.4亿美元,蔬菜出口顺差却达到97亿美元。

2 科技在蔬菜产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要求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转变,不仅要求有充足的数量供应,更趋向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美味可口、外观精致、特异保健功能的转变。蔬菜种植的方式由传统种植模式向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现代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优良品种的选育

目前,我国蔬菜年用种量约4万t,但许多国产蔬菜种子以中低端为主,品种抗性和产量与外国良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种子产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国家种质资源研究科技攻关项目的带动下,国家种质资源蔬菜地方品种达到了3万余份,引进国外材料2万余份。在育种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的有性杂交育种手段外,现代的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被许多育种家所采用,大大提高了蔬菜育种的技术水平和效率。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可抗2~3种主要病害的蔬菜新品种纷纷走向市场。主要蔬菜良种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初步形成以地域、产品为特征的具有一定规模、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种子企业。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产业链初见端倪,种子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蔬菜种子市场需求上升,蔬菜种子区位优势趋弱。各个地方也积极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育种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加大良种研发力度,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的蔬菜种子。

2.2 优良种苗的繁育和推广

育苗是蔬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能提高蔬菜产量与品质。而工厂化育苗不仅可大大提高蔬菜种苗的质量,还可实现蔬菜育苗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近些年,嫁接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发展较快。嫁接育苗主要应用于瓜类作物,主要采用顶插接和靠接,其次是劈接,由此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嫁接方法,同时,嫁接对果实产量、品质和生理生化影响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广泛重视。

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对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推动蔬菜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区域性蔬菜种苗繁育中心,降低育苗成本,提高育苗水平和产品质量,在马铃薯、大蒜等无性繁殖蔬菜茎尖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上起步早、进展快,尤其是脱毒马铃薯良繁体系的建立和脱毒种薯推广成效显著。设施栽培的发展和高价位瓜菜种子的应用,促进了集约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全国各地大型蔬菜种植区域,工厂化育苗基地广泛建立,每年可提供商品苗800多亿株,商品苗应用已成为设施蔬菜栽培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2.3 蔬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我国地域广泛,各地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蔬菜栽培技术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蔬菜单产低、质量参差不齐、档次低、竞争力不强。随着我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区纷纷制定各自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安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着力推广多茬次、多品种立体栽培,提早、延晚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生物防治、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破解蔬菜“两淡”技术难题,基本实现淡季不淡,鼓励科学用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增加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使耕地、施肥作畦、覆盖地膜、定植、中耕除草、收获运输、产品加工包装等作业环节全部或部分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使广大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类型有塑料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阳畦、地膜覆盖、加热塑料温室、玻璃温室、双层活动层面温室等。如今,对设施的结构性能,设施的生态环境,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广泛开展,设施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蔬菜设施栽培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到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面积达334.7万hm2,已经成为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蔬菜设施栽培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蔬菜无土栽培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蔬菜栽培技术,对于克服土壤连作障碍,有效提高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实现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高效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4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通过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和选用抗性强的品种等栽培管理措施,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控技术以及高效低残留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合理使用,在综合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2.5 蔬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

在蔬菜产品贮运流通期间品质变劣机理和有效的调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环保、使用安全的防腐剂和保鲜材料。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蔬菜加工规模企业达1万余家,年产量4 500万t,消耗鲜菜原料9 200万t,加工率达到14.9%,产后商品处理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40%,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6 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

大规模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对蔬菜的良种选用、育苗、栽培管理、收获储藏、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推动设施完善、功能全面的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如今,全国范围内的蔬菜产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逐步形成。

2.7 市场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蔬菜产业发展不仅需加强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等的奸杀,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产业的服务体系、农业保险制度等。

在我国有些地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专家预测预报制度已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可以帮助蔬菜产业各环节、各单位及时了解掌握蔬菜市场最新情况,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将产销有机结合,为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很多蔬菜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区都成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为菜农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增强了时效性。互联网已经成为蔬菜交易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积极推动蔬菜生产订单式的发展,实现未收先卖、未种先卖。

3 今后我国蔬菜科技工作重点

3.1 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和优良新品种的选育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科研方法,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综合鉴定、改良、创新,做好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做好国内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同时加强对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扩宽我国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重视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同时,加强育种技术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抗性、品质等重要遗传性状遗传规律研究,逆境耐受生理机制研究等,缩短育种时间,加快育种进程。在育种目标上扩宽蔬菜用种种类,适应现代化物流对蔬菜流通质量的要求,在选育优质、高抗、丰产新品种的基础上,加强对耐储运性好、货架期长、外观整齐一致、专用、高效品种的选育。开展良种选育技术研究,提高蔬菜种子产业化水平。

3.2 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大力开展蔬菜细胞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蔬菜培养脱毒技术、细胞融合培养技术、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蔬菜生理机制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确定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建立蔬菜作物遗传图谱,转育优良基因,加快蔬菜育种进程,提高蔬菜育种水平。

3.3 树立低碳农业的理念,转变蔬菜生产方式,开展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深入开展蔬菜生长规律、产量形成和环境调控技术的研究,完善和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改进蔬菜施肥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减少产品污染。提高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研究大面积蔬菜机械化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设施栽培技术、环境调控,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4 继续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对影响蔬菜生产的重大病虫害,研究其动态规律,开发高效、低毒药剂,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研究关键控制技术,采用多种防治办法相结合,保持蔬菜生产和环境友好同步协调发展。

3.5 进一步开展蔬菜产品储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蔬菜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劣变机理,开展各种蔬菜的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研究蔬菜加工工艺与设备,开发挖掘蔬菜保健食用功能。

3.6 重视蔬菜产业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蔬菜产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蔬菜栽培技术信息平台,加强对蔬菜产区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引导蔬菜种植者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种植计划和产业结构,健全深化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协调蔬菜工厂化育苗体系、蔬菜生产体系、储藏运输体系和产品深加工体系的协调配合机制,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种质设施蔬菜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民生设施非“摆设”
奇怪的蔬菜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蔬菜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