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代文献探讨五风内障治法方药沿革

2012-04-01朱晓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羚羊角绿风利水

朱晓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1)

五风内障即绿风内障、青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黄风内障之总称,属现代医学青光眼范畴。青光眼属眼科常见急重症,随着传染性眼病的逐渐控制,该病已成为我国当前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第2位致盲性眼病[1],青光眼的防治研究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古代文献角度,就其治法方药源流进行梳理,以期对五风内障疾病认识提供有益借鉴。

1 历代五风内障治法方药沿革

1.1 绿风内障 早在唐代王焘编集的《外台秘要》中就即认识到该病系“虚风”所作,指出其治疗“当觉急须即疗”,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青光眼早发现早治疗论点相一致,书中还提出“汤丸散煎针灸”[2]并用的治疗方法,但书中并未列出具体方药。

绿风内障的辨治方法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书中曰“治绿风内障,宜服羚羊角丸方”,采用羚羊角屑、犀角屑、石决明、决明子、独活、防风、蔓荆子、甘菊花、吴蓝子、车前子、栀子仁、甘草组方[3],以平肝熄风、清肝明目、凉血利水为法,开创绿风内障辨治方法之先河,后世诸多青光眼治疗方剂多由此方演化而来。时至今日临床,该治法仍为青光眼治疗基本大法,羚羊角粉仍为青光眼治疗常用中药。

宋代《秘传眼科龙木总论》将本病病因病机责之为肝肺风热壅滞,治以羚羊角饮子、还睛丸,并提出“兼针诸穴眉骨血脉,令住却疾势”[4],意即通过针刺眉骨附近血脉各穴位,阻止病势发展。前述羚羊角丸及羚羊角饮子,两方均着眼于平肝泻肝、祛风清热利水,还睛丸重在活血利水、清热泻火。后世医家,多沿袭上述治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至明代,绿风内障的治疗方法更为丰富,如《医方类聚》所载《龙树眼论》除用内服汤丸外,明确提出针刺取穴部位及针刺宜忌。谓“先服汤丸,将息慎护,针刺依法疗之,即住疾热。”内服药“宜服羚羊角饮子三五剂,还睛散,通睛镇肝丸”。针刺疗法宜“针丘墟、解溪穴”,以“牵引令风气下”,并阐明针刺禁忌证为“忌针眦脉出血,头上并不宜针灸之也”[5]。

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一书中指出:“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目即有生意。”“有何内障,或药或针,庶无失收瞳神之悔。若只攻内障,不收瞳神,瞳神愈散,而内障不退,缓而疑不决治者,二证皆气定而不复治,终身疾矣。”[6]说明及时收瞳对疾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现代眼科学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治疗关键在于缩瞳,以解除房角处虹膜根部机械性阻塞的理论不谋而合,使该病治疗方法趋于成熟完善。内服药选用半夏羚羊角散用以治疗痰湿攻伤之绿风内障;选用羚羊角散用以治疗头旋且痛者,新增了化痰利湿治法。明代《明目至宝》分析绿风内障是肝虚劳头痛,以肝虚为本,治以三花五子丸、川芎散、镇肝散、胜金散。[7]清代《医宗金鉴》将绿风内障分为有余、不足之证,绿风有余证用羚羊饮;绿风不足证用绿风还睛丸[8]。

1.2 青风内障 宋代《太平圣惠方》用滋阴平肝、清热祛风之葳蕤散治疗青风内障[3]。《秘传眼科龙木总论》对此疾治疗,首次提出该病“不宜针拨”,强调其病因“皆因五脏虚劳所作”,治以羚羊角汤、还睛散[4]。

至明代,对该病的治法更为多样,如《证治准绳》中以羚羊角汤、白附子丸、补肾磁石丸、羚羊角散、还睛散[6]治之。《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分析该病病机为内伤肾气,治以羚羊角汤、归杞汤、十一味还精丸、羚羊汤。[9]《明目至宝》阐明其病机为肾虚劳,采用还睛散、镇肝散、二地散[7]内服治疗。

至清代,《医宗金鉴》将本病分为有余、不足之证,青风有余证用青风羚羊汤;青风不足证用青风还睛丸。[8]

1.3 黑风内障 宋代《太平圣惠方》用补肾丸治疗本病。属肝肾风虚、上焦客热者,治以空青丸。[3]《秘传眼科龙木总论》分析该病病机为肾脏虚劳,治疗宜服羚羊角饮子、补肾丸[4]。

明代医家组方用药渐趋多元化,如《古今医统大全》中指出“黑风内障,乃是肝脏虚劳,宜补肝丸。”[10]从补肝论治。《证治准绳》中用白附子丸、补肾磁石丸、还睛散[6],化痰祛风、补肾明目治疗本病。《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采用密蒙花散、镇肝丸、地黄丸[9]治疗本病。《明目至宝》将本病病机归结为肾虚生内障,治以三花五子丸、二地散、佛手散。[7]

清代《张氏医通》中阐明其病机为“肾受风邪、热攻于眼”,“宜先与去风热药三四剂。如荆、防、羌活、木贼、蒺藜、甘菊之类。后用补肾磁石丸”[11]。《医宗金鉴》将本病分为有余、不足之证,黑风有余证用黑风羚羊饮;黑风不足证用补肾丸。[8]

1.4 乌风内障 唐代《外台秘要》采用车前空青丸[2]治疗本病。北宋《太平圣惠方》采用羚羊角散、石决明丸[3]治疗。宋代《秘传眼科龙木总论》阐明本病的治疗“针之无效,惟宜服药,补治五脏,令夺病势,宜服决明丸、补肝汤”[4]。元代《世医得效方》分析其病机为肝有实热,宜服泻肝散[12]。明代《普济方》在论及本病病机及治疗时曰:“有花脏腑虚劳是,无即肝家气拥填,两种既知虚与实,分明用药补和先,和时宜服凉药饮”[13],治以通明散、决明丸。《审视瑶函》治以白附子汤、凉胆丸[14]。明代《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指出本病病因为“气涩使然”,治以益肝散、滋肾丸、还阴救苦汤。[9]《明目至宝》指出本病病因为“肝热”,治以梦灵丸、三花五子丸、镇肝散。[7]清代《医宗金鉴》将本病分为有余不足之证,乌风有余证用乌风决明丸;乌风不足证,用乌风补肝散方。[8]

1.5 黄风内障 黄风内障的治疗多从调理脾胃论治,实证宜通脾清热泻胃、虚证宜补脾益气利水。如明代《古今医统大全》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为“胃火太盛,上冲头目”,治疗宜服泻胃散、决明散。[10]清代《医宗金鉴》将本病分为有余、不足之证,黄风有余证用通脾泻胃汤方,黄风不足证用补益脾经山药丸。[8]

2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五风内障的认识,文献记载较多的,是对青、绿、黄、黑、乌五风的分别论述;《秘传眼科龙木论》统称五风变内障,对该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5]对五风内障治法方药的记载,源于唐代,以宋代《太平圣惠方》为奠基,宋元时期得以发展,明清时期对其论述渐趋完善,对五风内障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等内容皆有论及,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理论认识。

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常以肝肾亏虚为本、“风”“热”“火”“痰”“湿”为标。其中,绿风内障治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活血利水、化痰利湿为主,滋补肝肾为辅;青风内障治以标本兼顾,常以平肝熄风、化痰利水,滋阴补肾、健脾益气为法;黑风内障治以滋补肝肾、化痰祛风、清热平肝、利水明目为法;乌风内障治以平肝熄风、化痰祛风、清肝凉胆、利水理气、补益肝肾为法;黄风内障实证治以通脾清热泻胃,虚证治以补脾益气利水。通过对该病治法方药历史沿革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了五风内障治法用药特点,为该病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1]Foster PJ,Johnson GJ.Glaucoma in China:how big is the problem[J].Br J Ophthalmol,2001,85(1):1277-1282.

[2]唐·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55:563.

[3]北宋·王怀隐,陈昭遇.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948.

[4]宋·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2-16.

[5]明·金礼蒙.医方类聚[M].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

[6]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眼目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111-114,122-123.

[7]徐又芳.中医五官科名著集成·明目至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79-180.

[8]清·吴谦.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白话解(1742年)[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7:10-23.

[9]袁学渊.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104-109.

[10]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81,217.

[11]胡国臣.张璐医学全书·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57

[12]元·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55-556.

[13]明·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52.

[14]明·傅仁宇撰.审视瑶[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16-218.

[15]朱晓林.五风内障病名溯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5):279-281.

猜你喜欢

羚羊角绿风利水
绿风
何复东运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虚损性疾病经验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ATR-FTIR技术在赛加羚羊角鉴别中的应用分析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羚羊角临床注意事项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
——从形味性效到临床(3)》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绿风
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