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上晓起村的茶文化价值
2012-04-01刘立玉卢锴
刘立玉 卢锴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婺源校区 333200)
在婺源东北的山谷里,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千百年来,当地的村民以茶为生,薪火相传着一脉茗香,这个村子就是清隽如茶的 上晓起,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与“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之美誉。
1 晓起村的概况
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始居人为汪万武,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的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有上、下晓起之分。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村落的美丽山光水色,竟有“绝妙何图诚若是”之感。
2 上晓起的茶文化内容
2.1 运茶古道
沿青石板铺就的徽婺古道进山,可以远远看见两里多外山谷里的上晓起村。青石板路从山谷中的小平原上蜿蜒穿行,低头细看,不难发现路面有被车轮辗出的深深浅浅的凹槽,如同铁钎凿成一般。明清年间人们用木制独轮车运送茶叶等货物北上安徽休宁、南下婺源紫阳镇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
快到上晓起村口,可见一座竹牌坊,上书八个大字: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2.2 古朴的茶作坊
走过一座木桥,便可听到一阵阵的吱呀声,那是茶作坊门口的两个木制车轮由水流带着转动发出的声音。那是全国惟一一座保存完好、仅以水力为动力的茶作坊,作坊内的四台木制揉茶机和十几个炒茶锅,都是由水流驱动涡轮带动的。水流不断,制茶(杀青、揉茶、干燥)不停。茶作坊制茶机械所用的动力不是煤、电和油,而是巧妙地利用村中溪水来驱动,因此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是典型的生态农业产物。其方法是将溪水引入作坊前面的渠道,打开闸门之后,湍急的水流驱动了木板做成固定在圆粗大木主轴上(与碓相仿)板轮,带动皮带旋转,然后传动到作坊内的揉捻机和十几个炒茶锅作业。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元代,王祯《农书》(公元1315 年)载有:“水转连磨......须用急流大水,以湊水轮。......到江南等处,见此制度,俱系茶磨。所兼碓具,用捣茶叶,然后上磨。”当时所称的水转连磨,就类似于上晓起这里的水力揉茶机(炒茶锅)。
2.3 品茗乐园
走出茶作坊,小溪两旁是村民的住宅,都是白粉墙,黑布瓦(黛瓦),飞檐翘角,呈现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顺着溪水走,可看到两颗枝叶茂盛,树干粗硕的孪生古樟,倾仄的枝干横越小溪,直伸北岸,形成一道罕见的巨大绿色屏障。在樟树荫下栽有茶树,茶树丛中,散置着石桌、石凳、竹椅,这里的茶树,有的已被一些爱茶人士所领养,并刻上属于自己的名字。
2.4 山村茶亭
在上晓起村的村口坡地上,有一座传统样式的凉亭横跨在运茶古道之上,这是古代供过往行人歇息的处所,亦称“晓和亭”,寓“晓理和睦”之意。亭上有字:“来去匆匆,请喝一盅;分文不取,方婆遗风。”相传古时婺源有老妇人方婆,日日在茶亭义务烧茶供路人解乏。亭前柱上书有一副藏有“晓起”二字的楹联“晓烟笼树临仙境,和风吹雨润心田。”背后柱上的楹联为“起来处处闻啼鸟,暮归人人带茶乡”。
2.5 灵泉古井
上晓起村中有几口古井是从建村之始就已开凿饮用的,其历史远溯宋代。古井紧靠山脚,山中之泉水从井中渗出,故水质甘甜可口,宜于泡茶。品茗乐园就用此古井的水泡茶,与晓起毛峰茶相得益彰,更现茶韵。
2.6 生态茶园和晓起毛峰
婺源早在唐代就生产茶叶,唐人陆羽所著《茶经》明确记载:“歙州,生婺源山谷。”婺源至今仍是江西重要产茶区,上晓起村是传统茶叶生产基地,地处山区,湿润多雾,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又因环境好,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病虫为害轻微,无须施化学农药,为有机茶。
2.7 茶文化馆
来到村中一清代祠堂,可看到“饮茶历史图片展”。此间收集整理了我国远古(神农氏)至当代著名茶画一百多幅,记载着原始至现代我国饮茶历程的演变。一幅幅茶画展示了漫长的茶发展史,作为现代人应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
3 婺源县上晓起村的茶文化价值
3.1 历史传承价值
不管是运茶古道还是水动力茶作坊或是村口的那座茶亭,都反映了人类过去的创造力和生存能力,因而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质地去认识已逝的茶文化历史。
3.2 审美艺术价值
晓起村的晓起毛尖茶,无论造型命名还是制造技巧都透出劳动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茶艺中的“农家茶”、“文士茶”及“少儿茶艺”是根据民间饮茶技艺整理而成的,通过创造,由艺术形式反映而已。人们在欣赏这些表演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也会感到生活的美感。茶文化村中的茶作坊、茶亭、古井、古道等,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审美艺术价值。
3.3 社会和谐价值
茶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社会和谐价值的莫不过于其所蕴涵的茶精神:精行简德,淡泊宁静,和静清廉。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国内民族交往还是国际间交往中都扮演着和平使者的角色,起着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和团结,甚至起着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陈文华教授创办了一所“茶文化村双语幼儿园”,使孩子启蒙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古村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之举。
3.4 经济开发价值
利用独特而丰富的茶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可以促进茶文化资源拥有地的经济开发、实现文化保护、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回归乡土、回归自然、休闲追忆已成为了不少人梦想的活法。如能在上晓起的古树下,流水边,有一茶座,体会这一刻的休闲,那是赏心乐事,是茶人们的追求。在不扰乱晓起村原貌乡土气的基础上改善丰富村民的生活,又有何不可呢?
[1]陶德臣.茶叶四溢的古老山村[J].农业考古,2006(5):274~276.
[2]姜含春.茶人文遗产价值初探[J].农业考古,2006(5):42~45.
[3]宋丽.茶人云集上晓起[J].农业考古,2006(5):280~283.
[4]熊佳萍.为“留守儿童”献上一份爱[J].农业考古,2010(5):367~369.
[5]王学铭.茶馆也要科学发展[J].农业考古,2010(5):133~135.
[6]逸山,陈文华.缔造中国茶文化第一村[J].农业考古,2009(2):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