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蚕种饲养量波动原因及布局对策
2012-04-01蒋水文周均铭顾锦华
蒋水文 周均铭 顾锦华
(1.浙江省海盐县通元镇农技水利中心 314306;2.浙江省海盐县农经局 314300;3.浙江省海盐县农经局 314300)
海盐县秋蚕生产进入新世纪以来波动很大,在停养早秋蚕后,中秋蚕饲养量又出现了大面积萎缩,蚕种从2001年的60 168张下降到2011年的10 629张。然而,晚秋蚕饲养量却逆势上涨,其饲养量于2001年19 621张增加到2011年的23 892张,增加4 271张,增长21.76%。晚秋种占全县年饲养量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3.48%上升到2011年的34.65%。为掌握秋蚕生产饲养量的变化情况,笔者对秋蚕生产,尤其是晚秋蚕生产增长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摸索其变化规律,以推进秋蚕生产的持续发展。
1 秋种饲养量变化原因分析
1.1 中秋蚕饲养量下降原因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蚕桑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二、三产业发展,使蚕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中各种名特优产品不断推出,使蚕业生产在农业各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秋蚕因产量产值低,其中中秋蚕在2003年、2005年、2010年平均张种约20kg,张值最低时只有300~400元。中秋蚕还存在着蚕病、农药中毒风险以及茧价不稳定等因素,导致蚕农信心大跌,中秋蚕饲养量日益萎缩。全县25 000户养蚕户中,现只有5 100户饲养中秋蚕,更多的蚕户干脆放弃。
1.2 晚秋蚕饲养量增加原因分析
1.2.1晚秋蚕茧产量高,收入好
从2001年至2011年,全县共计饲养晚秋蚕种211 506 张,平均张产茧 44.53kg,总产茧 9 418t,而同期饲养的402 539张中秋蚕平均张种产茧34.50kg,共计产茧13 898.7t,两者张种晚秋比中秋高10.03kg,增29%。11年中晚秋有3年张种产茧超50kg,而中秋蚕最高张产只有40kg。张产的提高使蚕农饲养一张晚秋蚕可比中秋增收250元左右。
1.2.2晚秋蚕饲养时期气候适宜,蚕发病少
晚秋蚕饲养时期,外温从高到低,符合蚕儿生理要求,同时蚕病原菌也因气温下降,繁殖受到了压制。从近年调查看,晚秋蚕种发病率也相对较低,一般保持在6%左右,而中秋蚕种发病率则在10%以上。
1.2.3晚秋蚕农药中毒危险基本消除
近年秋蚕中干部群众最为担忧的是农药中毒,尤其是中秋蚕中毒更为严重,与中秋蚕饲养相比,晚秋蚕饲养时期稻田治虫已结束,农药中毒危险基本消除,蚕农可以放心地饲养。
1.2.4晚秋蚕农劳作强度低,有利于生产
海盐县中秋蚕发种在8月24日,此时外温高,养蚕劳作艰苦。而晚秋发种一般在9月25日左右,此时外温最高不超过30℃,蚕农采叶喂蚕等劳动中不会汗流浃背。同时桑叶中刺蛾、毛虫对人体有害的昆虫大幅减少,使蚕农劳作强度减轻。
1.2.5晚秋蚕桑叶质量好,有利于优质茧生产
中秋蚕用叶常遇高温干燥天气,桑叶质量差,失水严重。晚秋蚕用叶一是较为充足,特别是中秋蚕大幅减少后,桑叶基本未利用。二是晚秋叶质好,其用叶大都采用枝条上部适熟叶,能保证晚秋蚕良桑饱食,其茧质也明显好于中秋蚕。从丝质调查比较,11年的晚秋茧平均解舒率为71%,一茧丝长835m,解舒丝长690m,出丝率37%,比同期中秋蚕的解舒率62%,一茧丝长710m,解舒丝长580m,出丝率31%,分别增加9%、125m、110m和6%。
2 秋蚕布局的建议
从海盐县目前的秋蚕生产情况分析,如蚕桑生产没有出现大的利好,包括产销形势的转换、各种扶持政策的出台以及价格的大幅提升等因素,中秋蚕生产的下滑与晚秋蚕生产的相对稳定还将存在,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做好中秋蚕生产的宣传发动,尽量争取多养中秋蚕。另一方面要把重点放在晚秋蚕生产上,确保晚秋蚕生产优势的最大发挥。
2.1 适当提早饲养晚秋蚕
鉴于中秋蚕大幅减少,全县大部分蚕户不养中秋蚕,蚕农也希望早一点饲养晚秋蚕。同时适当提早饲养晚秋蚕,可防止后期低温影响,有利于晚秋蚕生长发育与优质高产,也有利于把不养中秋蚕的蚕户吸纳到晚秋蚕饲养,增加晚秋饲养量。
2.2 大力推进优质茧生产
近年来由于茧价的波动影响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各期蚕茧质量偏低。因而在晚秋蚕生产上要把优质茧生产放在首位,宣传发动蚕农,提高思想认识,把优质茧生产作为养蚕生产的重中之重来对待。
2.3 做到养蚕与蔟中管理并重
在上蔟管理上首先是适熟上蔟,使蚕大部分熟后一起上,做到稀上匀上。其次是适时开放门窗,在蚕上蔟落窠一昼时泛白后,随即开放门窗通风换气。三是低温时合理加温,提升蔟室温度。严禁用塑料纸覆盖熟蚕及蔟草。四是适时采茧售茧,晚秋茧采摘因外温较低,一般在上蔟7天变蛹后才可采茧,售茧不要用塑料袋、摩托车等工具,要篓篰装运,以提升茧质。